編者按:專業醫師發現,子女規劃照顧長輩的計畫時,往往未曾徵詢長輩的想法和意願。作者藉3個案例引領大家思考照顧長輩的核心意義。(接續上文)
窮奶奶邊復健邊哭泣 從未放棄康復念頭
這時,我又想起另一位患者,也是位高齡的女性,因為中風而來住院。還記得第一回我踏入病房探望時,奶奶一個人躺在床上哭泣,身旁沒有家屬,也沒有看護。
護理師趕緊告訴我:「奶奶家的經濟不好,沒辦法聘僱看護,主要是靠她的先生照顧。你等一下,爺爺他說早上先回家砍竹子和拜拜,做完就馬上趕來。」
我和奶奶聊聊後,發現老人家其實生養過兩個孩子,可惜命運捉弄,孩子們都離開人世了,只留下一個孫女。目前孫女離婚後,帶著曾孫回來一起住。這個務農為生的家庭,經濟上向來就不寬裕,現在奶奶中風,導致右手和右腳完全不能動,壓力更加沉重了。
因為了解奶奶的哀傷,所以我每天經過病房,都會忍不住多看一眼。我發現即使大半時間沒有人陪在身旁,但奶奶都會認真地用左邊的手,拉動右手來復健。
有幾回,我見到爺爺來了。爺爺配合復健師,一起協助奶奶坐起來,慢慢地進展到站起來練習走路。學會怎麼使用還有力量的一側,幫助中風後無力的肢體。
奶奶年紀大了,復健真的很辛苦。她常是一邊動,一邊哭,可是從來沒有停止過復健,於是在出院前,她已經把所需要懂得的復健方式都牢牢記住了。
我曾擔憂地問:「奶奶,你想要轉到復健科病房或是有復健的安養中心,多住幾天嗎?」
奶奶拒絕:「家裡沒錢,我回家吧。你放心,我把該學的都學了,回家後,我自己來。陳醫師啊,窮人沒有悲傷的權利,也沒人能倚靠,主要還是要靠自己。」
奶奶出院回家了,我不時想起她,也擔憂過她要是在家中跌倒了,怎麼辦呢?可是三個月後奶奶來回診,我看到她是自己走進來診間的,即使還是拄著枴杖,但她走得很穩,氣色也好。
我好替她開心,更知道就是因為她有極大的動力,所以在家裡一定是努力地復健,並且小心謹慎地避免受傷,才能有這樣好的結果啊。若這樣的狀況繼續保持下去,奶奶一定能回復到自己行動無虞外,還能照顧家人的狀況喔!
醫師內心話
這幾位高齡的女性都是我的患者和家屬,可是,我更常覺得她們是我的老師。每個人用不同的生命經驗,幫助我思索「照顧」的意義。
我愈來愈相信長照中,陪伴很重要,但陪伴不是為了監視,也不是為了讓長輩加速失能。即使家屬的出發點都是善意,但這條善意鋪成的道路,若不是通往長輩想要的方向,也可能是一條錯誤的道路,不是嗎?
因此,希望家屬們在為長輩規劃長期照顧的方式時,能給長輩多一點的尊重,多想想這位當事者的個性、愛好、對隱私和自主性的需求。凡事都以保有自尊為前提,同時照顧身體和心理,這才能實現長期照顧的核心意義。
幫助住院長輩復能 踏上雙贏的康復之路
1. 年輕人生病出院後,立刻就可以回到工作崗位上,但如果是長輩出院,家人的考量可能就是請外勞或將長輩送去安養機構。請想想,如果是我們,我們願意嗎?
2.住院後身體變弱,常常是一個開始被照顧(被孩子控制)的重要關卡。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在住院時,長輩努力地配合治療以及復健,並且盡可能了解自己的病情。
不要所有的醫療決策,都讓孩子與醫師決定是非常重要的事。長輩雖然是病人,但自己的身體治療計畫,自己也要掌握。
3.住院時,因為生病,就讓父母一直躺著,但出院,卻期待父母能生活自理,這落差不是很大嗎?
所以住院時,當父母能坐,就要讓他坐,無論是坐在床上或椅子上,都好。當父母能站,就要三不五時讓父母站一下。如果擔心父母跌倒,那麼讓父母站在床邊都好。當父母能走,就要讓父母走。在病房裡走一走,在護理站早上繞一圈,下午繞一圈,慢慢繞三圈都好。
這樣回家後,我們才能相信父母可以自己坐、自己站、自己走。
4.如果既不放心,但也不知道自己的照顧方法對不對,那麼,要怎麼辦呢?可以請醫師找復健師(包括物理或是職能治療師)來協助父母,讓父母了解自己生病後的身體,與原本有哪裡不一樣,要如何加強訓練各種能力,或是使用正確的輔具(枴杖),讓父母回家後,也可以不用依賴他人。
5.如果預計返家後,長輩的身體還沒有恢復到可以完全自理,但又不想去機構,也不想請外籍看護,能怎麼辦呢?
那麼,可以使用短期看護,搭配努力好起來的復健,或去家裡附近的診所或是醫院復健,也可以使用長照「復能(恢復功能)」的專業人員到家復健服務。
6.年長的病體恢復需要時間,長輩除了自己的意願與鬥志之外,也一定要清楚表達自己後續的想法,才能與孩子達成雙贏的康復之路。本文完
(網站專文,禁止轉載)

(本文摘編自《「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寶瓶文化提供 )
推薦閱讀
年長者應提早讓家人知道 自己想如何過晚年生活
長輩失智後心中真正想要的 是家人對他的愛
長期照顧失智長輩 手足同心相互體諒是上策
責任編輯:王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