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照顧父母的盲點(九)

了解父母真正的需求才是好的長期照顧(上)

照顧父母的計畫需尊重當事者的意願(上)

文 / 陳乃菁(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

近四分之一的美國成人同時贍養年邁父母和子女,嚴重影響家庭生活與退休生活。(Shutterstock)
醫師叮嚀:照顧父母不是有個人隨侍在側就好,尊重當事者的意願,才是核心。(Shutterstock)
人氣: 110
【字號】    
   標籤: tags: , , ,

編者按:專業醫師發現,子女規劃照顧長輩的計畫時,往往未曾徵詢長輩的想法和意願。作者藉3個案例引領大家思考照顧長輩的核心意義。

盲點16:「我八十歲生日那天,女兒就判我死刑。」

醫師叮嚀:照顧父母不是有個人隨侍在側就好,尊重當事者的意願,才是核心

我的患者多為高齡的爺爺奶奶,他們出院後的照顧問題,特別重要,也因此,我常有機會思考,什麼才是好的長期照顧

或許因為這個用詞中有「長期」二字,容易讓大家誤解是要整天形影不離,才算做到,反而忽略了真正的關鍵在後面的「照顧」這兩個字。因為和「有人隨侍在側」相比,其實,「給當事者所需要的照顧」才更為關鍵。

子女逕自討論照顧母親計畫 未曾徵詢老人家想法

舉例來說,有位八十多歲的奶奶因泌尿道感染而住院治療。住院前,獨居的她在生活上都能自理。住院時,奶奶的孩子們考慮到她體力下降,總是頻頻阻止她下床走動,就怕她跌倒。

出院前,他們找了醫療人員,討論返家後的照護計畫。計畫重點是希望有人隨時陪伴在奶奶身旁。家屬們明示、暗示著我,他們想請外籍看護。

然而,在討論過程中,我發現家屬們從沒把他們所設想的未來照護計畫和奶奶討論過。於是,我找了時間,問奶奶:「您打算回家後怎樣生活呢?」

奶奶神色輕鬆的在床上,邊踢雙腳,邊回答我:「過著一樣的生活啊。」

她應該覺得我這樣問,有點莫名其妙吧。對奶奶來說,住院是因為生病。現在病治好了,回家繼續把生活過下去,不是很自然的事嗎?

但奶奶的孩子們沒有相同的想法。他們避開老母親,聚集在病房外的走廊上,七嘴八舌地說,母親年紀大又生病,隨時有跌倒,或再次就醫的風險,如果都沒一個人隨時在身旁緊跟著,臨時需要人幫忙,怎麼辦?

我忍不住插嘴:「你們覺得只要有個人隨時跟在奶奶身邊,奶奶就會安全了?那我問問你們:你們自己有沒有突然跌倒,或身體不舒服這類需要家人的時候?那時候,你們都怎麼做?」

家屬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趕快打電話找人啊。」

我笑了:「奶奶也是同樣的狀況啊。你們只需要讓奶奶身邊有電話,隨時可以打電話找人就好啦。」他們面面相覷,沒接話,於是我乾脆把他們心底的打算說破:「你們覺得找個外籍看護,就真的能做到形影不離嗎?」

我緊接著說起另一位長輩的故事。

八旬老人生日當天 「我女兒判我死刑」

故事的主角是八十四歲的黃奶奶,但她的先生才是我的患者。目前爺爺已經入住安養中心,而黃奶奶獨居,又保有良好的健康。黃奶奶體力充沛到常在高速公路上快速奔馳,她來回不同的城市,享受生活和探望晚輩,而開車到處逛,就是她最大的樂趣。

有一回在聊天中,黃奶奶說出讓我嚇一跳的話:「我八十歲生日那天,蛋糕才剛吃完呢,女兒就判我死刑囉。」

黃奶奶忿忿不平地說:「我女兒就說我年紀大了,所以要跟子女同住。她準備好一間房間,要我搬去住,我也乖乖照做。但是,乃菁啊,一起住,好辛苦啊。早上七點,就把我叫起來吃早餐。一天裡面,就是集合吃午餐和晚餐,吃完後,準時說晚安。連我晚上起來在屋內走走,他們就會很焦慮地說,我是不是失眠、要不要看醫生。」

黃奶奶嘆口氣:「乃菁,跟兒女同住是我失去隱私權與人身自由的開始啊。一個星期後,我就夾著尾巴逃回原來住的地方。我決定在還能自己走動和開車的時候,絕對不要讓別人用年齡這個理由來限制我的自由。

我問她:「你一個人住,不寂寞嗎?」

黃奶奶說:「有時候會感覺沒人可以說說話啦,那時候,我就自己開車去找人講話啊,例如去安養中心看看我先生,或者去找家人和朋友,我都能自己排遣寂寞的啦。」

黃奶奶的晚輩也建議,是不是請個外籍看護與黃奶奶一起生活,但她拒絕了:「我為什麼要每個月花兩萬五,來跟一個人大眼瞪小眼、無話可說呢?外籍看護來,能幫忙的也不多。你看我現在有申請長照服務喔,每隔幾天,就有居服員來幫忙打掃和備餐,我只需要這些服務就好。其他的,我自己都能做。

黃奶奶笑著補充一句:「乃菁,我喜歡有選擇權的生活,也很享受獨居的安靜,這些都是和人同住時,無法擁有的。即使那個人是家人或是看護,都沒辦法喔。」

故事說到這裡,我停下來看看眼前的家屬。從他們的神情,我知道他們已經理解到自己光顧著計畫,卻忘了把奶奶的意願放進去。

看著他們轉身,回到病房找奶奶討論的背影,我已經能預期到這位奶奶出院後的生活,應該還是能保有不少樂趣。心情好,才能保持健康啊。下文繼續

(網站專文,禁止轉載)

書封。(寶瓶文化 提供)

(本文摘編自《「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寶瓶文化提供 )

推薦閱讀
40歲大腦開始退化!做對5件事活化大腦 防失智
失智症14大風險因素 新增視力喪失和膽固醇高
四件事令大腦退化 兩訓練預防失智

責任編輯:王曉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