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3月28日訊】音樂能治病嗎?研究表明,音樂療法可以改善焦慮、抑鬱、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可以提高中風或帕金森患者的運動能力、自閉症患者的社交能力、注意力缺陷孩子的專注力,還能夠減緩疼痛、增加睡眠質量,甚至加強人體的免疫力。這麼神奇,原理在哪兒呢?好音樂哪兒找?
音樂能助人「長壽」也能促人「短命」
1993年,加州大學的學者弗朗西斯‧勞舍爾(Frances Rauscher)發現,大學生聽了莫扎特的音樂會變聰明。人們稱之為「莫扎特效應」。
不過,不同音樂有不同的能量場。俄羅斯量子物理學家康斯坦丁‧科羅特科夫(Konstantin Korotkov)的研究照片顯示,聆聽搖滾音樂會使人體能量場短暫提升後迅速下降,最終低於初始水平;而古典音樂則對能量場有積極影響,有助於提升健康狀況。古典音樂的能量場讓人平和,對人、對動物的健康都有積極的影響。
科羅特科夫的研究結果表明,男性和女性音樂家都很長壽,而搖滾音樂家卻最是短命。
為何好音樂有療癒功能
為什麼好音樂有療癒功能,西方的研究多停於現象,但中國古代的理論卻把背後的道理講得很清楚。
《禮記‧樂記》說:「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者,天地之和也。」意思就是,禮是天地秩序的體現,樂是天地和順的體現。禮和樂,模仿著天地萬物,一內一外,維持著人間的和平與穩定。
人們看到陽光明媚、萬物勃發,心情自然舒暢。反之,狂風暴雨、樹倒房塌,聽著就會心生恐懼。
音樂如果表達的是人正面的、善的情感,符合了天地之和,就會有利於健康;如果表達的是負面的、不善的情感,則不符合天地之和,就不利於身心健康。
「樂」與「藥」同源
中國最早的音樂出自黃帝,他不僅制定禮樂,還被視為是中醫學的奠基者。
當時由於戰亂、疾病使人們精神萎靡,甚至因此喪命。黃帝召來樂師「伶倫」,根據鳳凰的鳴叫,定下了十二音律,製作了第一首音樂。當樂曲演奏出來的時候,悠揚動聽,讓人心情平靜,調和了陰陽,平復了瘟疫,甚至能讓瀕死的人恢復生機。
黃帝的史官蒼頡鑒於音樂的神奇療效,在造「藥」字時,下半部分就選用了音樂的「樂」字。
正音如何治心
中國音樂講究「正音」,《樂記》中說:「聞角音,使人惻隱而愛人;聞徵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宮音,使人溫舒而廣大;聞商音,使人方正而好義;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
就是說,聽角調的音樂,可以讓人心生惻隱;聽徵調的音樂,能讓人樂善好施;聽宮調的音樂,會讓人感到溫暖舒適,表現出寬厚包容的氣度;聽商調的音樂,會讓人變得方正、剛直,崇尚正義。聽羽調的音樂,會讓人行為端正、遵循禮儀。
這不僅是中國人對音樂的認識。在古希臘,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也都認為音樂能治癒靈魂。
在《樂記》裡還有一句話:「禮節民心,樂和民聲。」就是說禮是用來約束人的,但如果只有約束,情感就會鬱結,人容易生病。情感要抒發,但抒發時又不能無度。無度就會讓人頹廢、墮落,甚至於亡國。《史記》裡面,商紂王暴虐無道,沉迷於享樂,尤其喜歡和妲己一起聽一種「新聲」,最後因此而亡國。
所以,中國傳統文化認為,音樂是可以抒發情感的,但不能引發淫靡或放蕩的行為。
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如樂何?」也就是說無論是禮還是樂,都是為了讓人變得更加的仁愛。
孩子的神奇轉變
史料對音樂的記載雖然神奇,但您體驗過嗎?
大紀元記者陶靜慈說,她有一個正處叛逆期的女兒簡直就是個小刺蝟。只要她在家,就會「戰火頻發」。有年春假,她在連看數場神韻的演出後說:「這個演出(神韻)的音樂和其它的音樂不一樣,剛開始的時候還沒有什麼感覺,可是聽多了,你就發現,那些負面的情緒慢慢就沒有了,就覺得未來一片光明。」確實,那段時間,家裡火藥味沒了。
其實有很多人在觀看神韻後,都有類似的感受。
曾經八次得過艾美獎提名的道格拉斯‧史都華(Douglass Stewart),他擔任奧斯卡頒獎典禮的電影總監,擔任好萊塢製片人長達25年之久。
在觀看了神韻之後,他說:「神韻的信息帶給我們希望,人類可以和平怡然地以愛共處。」「人們還能在哪裡觀賞到這麼美妙的演出?」
比利時的安妮‧德‧利涅公主(Anne De Ligne)說:「這是對一個更美好世界的希望。但這份美好首先應該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萌生。」
公主的丈夫、比利時貴族查爾斯(Charles de Fabribeckers)說:「演出所展現的神聖啊,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鳴,那是細膩而永恆,自然而不失威嚴,基本上是我們夢寐以求的生活,這就是神聖的真諦。」
今年,神韻即將再次蒞臨溫哥華,4月9日到13日共六場演出。想帶家人、孩子一起來觀賞神韻演出,體驗「未來一片光明」的感受嗎?◇
責任編輯: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