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歲的烏蘇拉‧杜索特(Ursula Dusolt)在德國享受著寧靜的生活,身邊有一位關愛她的丈夫、三個事業有成的孩子和六個健康的孫輩。然而,通往幸福的道路並不平坦。數十年來,她一直與嚴重的焦慮和抑鬱症作鬥爭。
「實際上,那時的我一無所有。」她說。
從2歲起,杜索特就遭到了一名男子的虐待——這是一種任何小女孩都不該經歷的創傷。這些經歷在她心中不知不覺地埋下了無助和悲傷的情緒,在青春期加深,最終在成年後演變成抑鬱症。她感到自己沒有價值、得不到愛,也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
結婚後,這種絕望的感覺依然持續。
「我在呼吸,但並沒有真正活著。」她說。然而,出於撫養孩子的責任感,她還是堅持下去。
「44歲時,我的孩子們正值青春期,而我已經完全喪失了希望,也不再相信自己的情況還能有所改善。」她說道。
多年來伴隨她的自殺念頭也變得越發強烈。
「我只想得到平靜,以此擺脫這種難以承受的生命之重。」她說。
就在她準備行動之前,杜索特多年未見的弟弟從南非來看望她。
「他邀請我共進晚餐,而這個舉動則改變了我的人生。」她說。
晚餐時,弟弟遞給她一本書。回到家後,她開始閱讀,很快便沉浸其中,無法停下來。
一種久違的感覺在她心中升起——希望。
內在與外在的蛻變
這本書就是《轉法輪》,法輪功的主要著作,法輪功一個源自佛家傳統的精神修煉法門。
這本書為杜索特提供了一座指引方向的羅盤,使她能夠運用「真、善、忍」的原則來駕馭內心的混亂和痛苦。這一修煉法門強調通過自我反省和使內心與這些美德相契合來進行精神提升。
很快,杜索特經歷了一場深刻的蛻變。她學會了向內找,放下內心的消極情緒。在這一過程中,她的真我逐漸顯現出來。
「事實上,我的個性天生開朗、充滿活力且積極」,她說,「但抑鬱症的痛苦逐漸奪走了我的這些特質。」
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學會了以平和的心態看待事物,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培養積極的思維方式。隨著心中的沉重負擔被放下,她的身體健康也出現明顯改善。多年來折磨她的腿痛及頭痛——這些伴隨心理痛苦而來的折磨已悄然消失。而最重要的是,她的自殺念頭也徹底消失了。
多方面的改善,包括睡眠質量的提升,使她感到更多的活力,而且能夠做更多的家事了。她甚至又開始微笑了。

希望在治癒中的作用
「希望就是相信你的未來會比今天更好,並且你有能力讓它變得更好。」俄克拉荷馬大學希望研究中心(Hope Research Center)主任陳‧赫爾曼(Chan Hellman)向《大紀元時報》表示。
赫爾曼提到,對杜索爾特來說,重新發現的靈性給予了她生命的意義、目標和連結感,讓她找到了幾十年來未曾感受過的一線希望。她的心態從悲觀迴避轉變為樂觀進取。
「一切從希望開始。」赫爾曼說。
杜索特的經歷呼應了有關希望對於健康影響日漸增多的研究。
赫爾曼表示,多項科學研究指出,希望能夠緩解疼痛,並減少抑鬱、焦慮及自殺念頭。當人們懷有希望時,他們更有可能想像並為更好的未來努力,而這會相應減少無助跟絕望感。
這種視角的變化能帶來切實而重大的健康影響。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涉及近13,000名參與者,結果顯示,與希望不大的對照組相比,懷揣希望的人罹患抑鬱症的風險下降了43%,全因死亡率降低了16%,癌症風險則降低了12%。
根據該研究作者的說法,希望療法有助於減少「絕望性死亡」,並改善不同群體的整體健康。

希望的精神層面作用
希望通常被描述為一個認知過程,涉及目標、路徑和意志力。根據赫爾曼的說法,目標是你的目的地。路徑是你可以選擇的不同路線,其中一些由於障礙的出現或許需要繞道而行。意志力是相信自己可以前進,即便前路艱難。赫爾曼同時表示,在深陷絕望時,希望的表現可能會呈現出更為昇華、近乎神祕的特質。
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的榮休教授、希望與寬恕研究領域的專家埃弗雷特‧沃辛頓(Everett Worthington)表示,宗教信仰和靈性能提供獨特的目標和意志力,因為它們往往關注神和來世等永恆的事物。重點不在於當下實現某個目標,而是在於「對超越當前時刻的福祉的堅定承諾」,他告訴《大紀元時報》。
研究表明,參與宗教活動(無論具體信仰如何),如誦讀《聖經》及參加禮拜活動,都會鞏固信念並為復原力提供基礎。
在面對絕症時,希望的精神層面作用尤為明顯。邁克爾‧巴里(Michael Barry)是一位作家,曾任美國癌症治療中心牧師關懷主任,他見證了希望在康復過程中的力量。
「我的許多患者都處於晚期,通常對生存幾乎不抱希望,更別提擁有更好的將來了。」他告訴《大紀元時報》。
根據巴里的說法,「醫學中的許多現象,還是未解之謎。」他表示,一些保持希望的患者的病情經歷了顯著的緩解。他回憶起一個被診斷為患有脊椎腫瘤的教區居民的案例。在巴里與該男子一起祈禱後,這位教友感受到一股深沉的暖流圍繞著他的身體。第二天,當他再去看醫生時,發現腫瘤已經消失——這是醫學界所稱的「自發性緩解」,或更通俗地說,是「醫學奇跡」。
「他和我都知道,是神回應了我們的祈禱。」巴里說道。
在巴里看來,培養希望與靈性息息相關。
「生活不是逃避痛苦」,他說,「而是相信神會在我們受苦時安慰並支持我們,並最終救贖我們的生命,無論是在今生還是來世。」
尋找光明
赫爾曼研究希望已有15年以上,他強調,希望是一種心態和技能,可以通過後天教授和培養,而不是某些人擁有而其他人缺乏的性格特徵。
在杜索特的案例中,打坐修煉——她的功法的一個重要部分——成為她培養希望的有力途徑。
赫爾曼說:「在混亂中,很難集中精力找到前進的道路。正念使我們能夠暫時平靜下來,穿透混亂,看清前行的道路。」
「希望不是隧道盡頭的光亮。希望是在隧道中找到光亮。」
通常,關鍵在於識別我們所能掌控的事物,並設定可實現的目標,這樣我們便能建立實現希望的途徑與自主能力。
對於杜索特來說,這會在她每天的正念實踐中體現出來。她現在每天開始時都會說:「無論發生什麼,我都能應對得很好。」這句簡單的提醒反映了她對生活不確定性的接受,以及她應對這些不確定性的信心。而這便是希望付諸實踐的本質。
此外,赫爾曼認為,希望也是一種可以接受或贈予的社會性的禮物。他回憶起在自己年少無家可歸時,曾從一位老師那裡得到簡單卻深刻的鼓勵:「陳,你會好起來的。」這些話在他體內種下了希望的種子,推動著他在困境中前行。這段經歷證明了希望是具有傳播性的——通過認同他人著眼未來的言論、給予鼓勵,以及分享有關堅韌和毅力的故事,我們都能在他人心中培育希望。
如今,作為六個孫輩的祖母,杜索特經常在當地社區做志工。她也經常和丈夫去旅行,享受在大自然的時光。她還培養了對自然攝影的興趣,而這進一步教會了她耐心和專注。
「我在44歲時才開始真正的生活」,她說,「我開始真正體驗自己的存在,以及生命所包含的一切。」
「現在的我活得很充實。」
英文報導請見英文《大紀元時報》:Hope: A Remedy for Depression When Nothing Else Works。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責任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