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3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夏楚君澳洲悉尼編譯報導)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咀嚼口香糖可能成為人體攝入微塑膠的新來源。研究發現,每咀嚼一片口香糖,便可能釋放數百至數千個微塑膠顆粒至唾液中。然而,這些微塑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仍不明確,科學家呼籲進一步研究以評估其潛在風險。
微塑膠是大小介於1微米至5毫米的塑膠碎片,可經由攝入與吸入進入人體,科學家發現,它們已存在人體的血液、肺部、胎盤、大腦等器官中。
據9號新聞網報導,研究資深作者、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工程學院副教授莫罕提(Sanjay Mohanty)表示,「科學界尚未確定微塑膠對人體是否有害,目前沒有針對人類的試驗。但我們知道,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塑膠,這正是我們想探討的問題。」
口香糖的主要成分之一是聚合物,包括天然與合成種類,以提升質地、彈性與持久度。然而,許多口香糖標籤與官方網站並未明確說明其膠質基底的成分與製程,使研究人員無法確定微塑膠的確切來源。
「口香糖是唯一一種以塑膠聚合物作為配方成分的食品,而其它食品則因加工或包裝過程而受到微塑膠污染」,莫罕提說。
研究團隊選擇了美國市面上10款常見口香糖,其中5款為合成口香糖,另5款採用天然成分。實驗過程中,受試者每次咀嚼口香糖4分鐘,每30秒收集唾液樣本,並以高純度水漱口3至5次,確保所有微塑膠都被收集。部分樣本則被咀嚼20分鐘,以測量不同咀嚼時間對微塑膠釋放量的影響。
透過顯微鏡分析與化學檢測,研究顯示,每克口香糖平均釋放約100個微塑膠顆粒,部分品牌甚至釋放高達637個。而且,94%的微塑膠在前8分鐘內釋放。
令人意外的是,天然口香糖與合成口香糖的微塑膠釋放量相差無幾——合成口香糖每克平均釋放104個微塑膠,天然口香糖則為96個。此外,兩者均主要釋放四種常見塑膠聚合物:聚烯烴(polyolefins)、聚對苯二甲酸酯(polyterephthalates,或PET)、聚丙烯醯胺(polyacrylamides)與聚苯乙烯(polystyrenes),這些塑膠廣泛應用於日常消費品,如塑膠瓶與包裝材料。
儘管研究提供了口香糖釋放微塑膠的數據,但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仍不明確。目前的分析工具無法檢測小於20微米的顆粒,這意味著實際釋放的微塑膠數量可能被低估。
全美糖果協會(National Confectioners Association)回應稱:「口香糖已有百年歷史,一直是安全的食品。」該協會的成員包括多家生產和銷售口香糖的企業,並強調食品安全仍是美國糖果行業的首要考量。
責任編輯:宗敏青
了解更多澳洲即時要聞及生活資訊,請點擊 dajiyuan.com.au
(本文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