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原始森林、瀑布或寧靜海灘的視頻,不僅能激發愉悅情緒,還能在神經層面顯著減輕疼痛感。這是一項最新的研究的結果。
研究論文的首席作者麥克斯‧斯坦寧格(Max Steininger)在新聞稿中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大自然的止痛效果是真實存在的,雖然比不上止痛藥,但影響真實可見。」
非藥物治療疼痛
這項最新研究是由維也納大學與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合作進行的,研究論文刊登於《自然通訊》期刊上。
研究團隊通過核磁共振(MRI)掃描分析與疼痛相關的腦神經網絡。研究人員讓49位參與者在接受輕微電擊時觀看不同場景,並同時監測其腦部活動,結果顯示,相較於觀看城市或室內環境的對照組,觀賞自然場景視頻的參與者自述疼痛感較低,腦部掃描也證實其疼痛處理活動減少。
斯坦寧格強調:「這是首次用腦部掃描證明,自然景觀的止痛作用不僅僅是來自『安慰劑效應』——即人們對自然有益的信念和期望所驅動的,而是大腦感知的疼痛的強度與來源的信號實實在在的減弱了。」
這項新研究與早期的發現一致,顯示自然環境能夠降低疼痛水平。並首次清楚地揭示了,自然環境如何通過調節腦活動緩解不適。
研究團隊發現,高品質虛擬自然場景也能削弱大腦對疼痛的感知,當參與者觀看高品質的虛擬自然場景時,腦部接收到的疼痛信號有所減弱。
這些新發現有助於解釋一種現象,早在四十多年前美國研究員羅傑‧烏爾里希(Roger Ulrich)觀察到,住院病人若能看到綠地,止痛藥用量較少,比那些只能看到磚牆的病人恢復也更快。至今,科學家們對這現象背後的機制尚未明朗。
研究人員認為,這項新發現首次解釋了為什麼烏爾里希的病人感受到疼痛的減輕。並且虛擬自然場景的療愈作用讓這一益處不再受地點限制,成為隨手可得的療法,讓們人無論在任何地方都能享受到這些好處,這意味著可創造出一種可及的疼痛管理方法。
這些發現支持「生物親和假說」,即人類與自然之間存在著與生俱來的聯繫,與自然的接觸有助於提升人的健康與幸福感。
斯坦寧格說:「疼痛患者應繼續遵醫囑服藥,但我們希望未來能有其它緩解疼痛的方法,比如結合自然景觀療愈來改善疼痛管理。」
觀看視頻如何重塑疼痛感知
德克薩斯州奧斯汀的執業心理學家克里斯塔‧喬丹(Krista Jordan)告訴《大紀元時報》,這些發現與大腦處理感官信息的機制高度吻合。
「大腦在某些方面極其聰明,但在其它方面卻顯得單純。」她指出,我們的大腦有趣之處在於它是基於表徵運作的。她說:「它的運作依賴於我們感官所感知的表徵,我們的思想不過是感官經驗的再現。若能創造出足夠鮮明的心理畫面,大腦便難以分辨虛實。」
喬丹舉例,想像咬下一口檸檬,若想像夠生動,「你的唾液腺會被激活,就像真的在咬檸檬一樣。只要表徵足夠生動強烈,大腦就會被『蒙蔽』。」
這解釋了虛擬實境的強大效果——視覺與聽覺的刺激逼真到讓大腦誤以為身臨其境,對虛擬場景的反應與現實無異。
她進一步解釋,疼痛是一種多系統體驗,牽涉神經系統(將感官數據轉為「我很痛」的認知)、心肺系統(血壓與呼吸加快),及內分泌系統(釋放腎上腺素與皮質醇)。
心理狀態也扮演關鍵角色,疼痛加劇往往伴隨焦慮、抑鬱、恐懼或憤怒,這些負面情緒反饋至生理系統,進一步放大疼痛信號。
超越藥物的自然止痛力量
論文的共同作者、埃克塞特大學的亞歷克斯‧斯莫利(Alex Smalley)表示,這項研究凸顯「虛擬自然」如何將療愈潛力帶給無法親近戶外的人們。
「我們希望我們的研究結果能再次證明保護自然環境對健康的重要性,並鼓勵人們多接觸自然,惠及地球與人類。」他說。
他補充道,簡單的虛擬自然體驗就能產生止痛效果,「為非藥物治療開啟實用可能,並為深入探索自然對心理的影響提供新方向」。
喬丹指出,醫療界早已認可疼痛管理中生理與心理的交互作用,生物心理社會模型——兼顧生物、心理與社會因素的綜合診療方法——已成為疼痛問診的標準診療方法。
相較於具風險且多不可逆的手術,或具成癮性的阿片類藥物,融入自然療法為傳統疼痛管理方案提供了一個有前景的補充。
「利用生物心理社會模型中的心理社會層面來緩解疼痛,是合乎邏輯且值得探索的。」她說。
英文報導請見英文《大紀元時報》:Nature Scenes Disrupt Pain Signals in the Brain。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責任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