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梔子花開」的香氣 在書與湯裡遇見溫柔

媽媽的裁縫車,張淑純把它變成一張桌子。(廖儷芬/大紀元)
人氣: 32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25年03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廖儷芬台灣雲林報導)「我是雲林褒忠的農家子弟,又是長女,18歲就去台北工作了,因為那時候我爸爸生病,媽媽要養我們四個小孩。」張淑純說話時語氣柔和,眼神裡卻藏著堅毅。

「我是雲林褒忠的農家子弟,又是長女,18歲就去台北工作了。」張淑純說。(張淑純提供)

她從來不把自己的堅強說成什麼偉大,只說「那個年代,就是這樣」──每個月去郵局寄匯票回家、爸爸在門外拿著印章等郵差,寄錢回家貼補一家人生活。「底下三個弟弟妹妹都大學畢業,我覺得很開心。」

張淑純年輕時便有個夢,盼著有朝一日能開一間自己的小店,可以自己佈置、種花,煮飯給親友吃,日子就這樣靜靜過著。夢想在斗南實現了,一間名為「梔子花開」的獨立書店,用自宅打造而成,已經十一年了。

小店不只是書店 是料理、植物,也是家

「這裡是我家,也是一個小小的平台。」張淑純說。

她的書店不大,卻溫柔地容納著植物、書、食物和人們的故事。她說自己是射手座,生活簡樸,不太想經濟帳,也因此才能經營出這樣不慌不忙的空間:「生活簡單就好」

「我賣的書都跟植物、飲食、身心靈、人文有關,像作家林麗琪《野花散步》這本書,我這裡就幫她賣了一百多本。」

這些書,對張淑純來說,不只是陳列商品,而是她想與人分享的感動。「我會從書裡獲得啟發,再真誠推薦給客人。」

只要你說想吃什麼 我就煮給你吃

她的料理,也如同她的話語一樣溫柔有力。那不是餐廳的餐,是記憶裡的味道。

「我爸爸是我第一個顧客,他說我煮的飯比媽媽好吃。」她輕輕笑著,說著那些看似日常卻令人鼻酸的故事。「他說我煮的洛神花茶比較有滋味,我洗的愛玉剛剛好。」

「那時35歲的爸爸生病了,可是我看他吃我煮的飯會笑,我就知道,這是有意義的事。」

她最忘不了一位常來的客人,在母親與哥哥三個月內相繼離世後,擁著她大哭,「你知道為什麼我一直來你這裡嗎?因為你的料理療癒了我。」那樣的信任,是她想守住的溫度。

我想打造的 是讓素人也能發光的地方

「這裡每一檔展覽都不一樣,真的超棒的。」她眼睛閃著光說。

「很多在我這裡展出的朋友,都是第一次展,但他們很用心。作品被珍藏是我最開心的事。」

她邀請的人來自各方,有些是她主動去展場看過的,有些是客人介紹的,也有從網路上看到就想邀來。「我覺得我想打造的是一個平台的概念,讓還沒被看見的人有一個起點。」

父母是我最初的養分 疼惜我們到老

「我爸爸以前開台西客運,喜歡穿白襯衫、白褲子,笑咪咪的,人稱Nice先生。」

媽媽則是在家門口賣早餐、夏天做刨冰、冬天炸蚵嗲、炸粿、臭豆腐,過年還要做蘿蔔糕、年糕。她像陀螺一樣轉不停,卻總是讓家裡溫飽。

奉獻僅有全力栽培孩子唸書

張淑純說,自己早早去工作,就是希望減輕媽媽壓力,「弟妹們默默的心疼我,後來他們也一直用另一種方式在回饋我。」她感謝那份兄弟姊妹之間不爭只管守護的親情。

幾年前她回家時,看到妹妹寫給爸媽的一封信:「謝謝姊姊帶我去台北補習,讓我能考上大學。」那是一筆她從未主張過的「功勞」,卻在字裡行間,靜靜地被記得了。

「點數自己的幸福」 慢慢過人生這條路

「我國中老師跟我說,要『點數自己的幸福』。」張淑純記得這句話,記到現在。

「我們還喝得下水,有些人連吞都吞不了。」她說,幸福不是擁有多少,而是知足與感恩。

「這裡空氣很好,後面是無患子樹林,前院小花園群香飄來,風簷展書讀多幸福啊」她這樣形容她的生活:「我可以很安靜,也可以走出來和別人互動,但我現在喜歡的是這種靜靜的日子。」

在「梔子花開」,一本書、一碗湯、一段話,不只是物件或行為,而是引動生命的起點。張淑純用她那一屋子的植物、幾口家常菜、幾句話語,給人們一個暫歇的港灣。

「如果我煮的飯、這個環境,能給人舒心的撫慰 就很值得了。」她輕聲說。

像那一樹的梔子花,在夏初靜靜綻放。

兒時三分地的梔子樹

收成時一顆顆澄澄的手採黃梔子

記憶裡的花香未曾從手足間遠颺

喜悅之人,內心獨有一片綠洲

如今,匯聚成手足在一起的幸福

於是, 梔子花開 了

這裡

我們分享生活的喜樂事物

一同織就豐愉的日常

 

責任編輯:陳玟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