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早發性大腸癌超高 篩查年齡變化惹爭議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25年03月20日訊】(記者李捫心綜合報導)新西蘭的早發性大腸癌(< 50 歲)發生率,位居全球前三,但新西蘭官方設定的篩查年齡,與澳洲、美國等同樣高發國家相比,卻差的太遠,專家擔心這將造成無法挽回的生命損失。

衛生部長西緬·布朗 (Simeon Brown)上週宣布,已將所有新西蘭人參加全國免費腸道篩檢計劃的年齡,從 60 歲降低至 58 歲,而澳洲和美國從 45 歲開始即可進行篩檢。

專家們呼籲政府兌現 2023 年大選前提出的承諾,即把腸道檢查篩檢年齡降低至 50 歲,特別是對於相對比較早發大腸癌的毛利人和太平洋島人。

篩檢年齡只降了 2 歲

布朗在上週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將篩大腸癌檢範圍從目前符合資格的 60-74 歲人口,擴大至 從 58 歲開始,這是政府向2023年承諾的 50 歲篩檢年齡的目標邁出的第一步。50 歲是澳大利亞當時的篩檢年齡。

同時,政府還將採取一系列措施來提高腸道篩檢參與率,特別針對篩檢率低且需求較高的人群,包括毛利人、太平洋島人和亞裔新西蘭人。

這些措施包括在全科診所內進行的初級保健活動、基於網路的教育資源以促進有關腸癌篩檢的討論,以及為人們提供將檢測試劑盒送回社區實驗室的設施。

但批評認為,這個年齡降低幅度太小,遠遠趕不上早發性大腸癌發病率增長的速度,特別是對於容易更早發病的毛利-太平洋島人群體,篩檢年齡需降到 50 歲才行。

但布朗說,將毛利人和太平洋島人的篩檢率從目前的不到 50% 提高到 60%,將在 25 年內預防 244 例大腸癌病例和 154 例死亡。

權威醫療認證機構澳紐皇家外科醫生學院 ,敦促新西蘭政府恢復對毛利人和太平洋島人 50 歲的篩檢。

不過該機構也認為,僅僅降低腸道篩檢年齡是不夠的,還必須消除阻礙最脆弱群體從這個計劃中受益的根本障礙。政府提高腸道篩檢參與率的一系列措施也至關重要。

腸癌篩檢計劃「成果非凡」

與其它一些癌症一樣,大腸癌在早期發現時比較容易治療;一旦到了晚期就很難治癒,死亡率也會大大提高。而腸道篩檢不但可以發現可以治癒的較小的癌症,還可以通過切除癌前息肉來預防癌症發生。

全國腸癌篩檢計劃在 2021 年在全國範圍內廣泛開展,適用於 60-74 歲人群。該計劃在毛利人聚居的北地和懷卡托,還允許50歲以上的毛利人進行篩檢。

衛生部在去年表示,自全國腸癌篩檢計劃開始 3 年來,政府已向符合年齡的北地居民發送了 6.8 萬多個免費檢測試劑盒。其中約 3.6 萬人已返回醫院接受檢查,以確定是否有癌症跡象。

其中有大約 1500 個陽性結果導致進行了 1150 次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了 89 例癌症。其中超過一半是早期癌症,成功治療的機會更大。

懷卡托的 50 歲以上篩檢發現 6 人患有癌症,並為很多人切除了癌前息肉。

但去年 12月初,政府宣布終止了這項允許毛利人和太平洋島民從 50 歲開始接受腸癌篩檢的試點計劃。這遭到了一些醫學專家和毛利健康組織的嚴厲批評。

毛利人需要更早篩檢?

根據奧塔哥大學去年4月發表的一項研究,2000 年至 2020 年,新西蘭的早發性大腸癌的發生率持續上升,且毛利人的發病率上升得更快。

而奧塔哥大學的另一項針對大腸癌年齡分佈的研究則發現,癌症發生率曲線的峰頂,毛利人大約在 60-70 歲,非毛利人大約在 70-80 歲。這表明毛利人的篩檢年齡要比非毛利人提前約10年。

另外,大多數被診斷出腸癌的毛利人年齡在 60 歲以下(女性為 58%,男性為 52%),而非毛利人中這一比例還不到三分之一(女性為 27%,男性為 29%)。

毛利健康管理局的首席全科醫生兼前首席醫療官拉威瑞·詹森(Rawiri Jansen)說,毛利人需要更早篩檢,因為「如果你到了 60 歲才進行篩檢,就會錯過一半毛利人。」

新西蘭早發性大腸癌列第三

根據去年 12月發表在頂尖醫學期刊《柳葉刀-腫瘤學》上的一項研究,在過去 10 年中,在參與研究的 50 個國家中,有 27 個國家的早發性大腸癌(25-49 歲)發生率有所上升,其中新西蘭的年增幅最大,達 4.0%。

該研究由美國癌症協會的研究人員進行,使用了來自 50 個國家的 2017 年數據。研究結果還顯示,在過去5 年中,早發性大腸癌發生率最高的國家,澳大利亞第一、新西蘭第三,之後是美國、韓國和日本,每 10 萬人中有 14 至 17 人患病。

美國癌症協會癌症監測研究高級首席科學家、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成泫雅(Hyuna Sung)博士表示,早發性大腸癌發生率的增長,先前主要出現在高收入的西方國家,但現在已經蔓延到全球各個地區,這與飲食習慣、缺乏運動和體重過重相關。

「提高年輕人和初級保健提供者對早發性大腸癌趨勢和明顯症狀的認識,如直腸出血、腹痛、排便習慣改變和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等,有助於減少診斷延誤並降低死亡率。」

華人的結果並不樂觀

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雖然包含了中國,其早發性大腸癌發生率僅為每 10萬人中 9.5人,但因中國統計數據的人口覆蓋率太低,只有 0.6%,該結論的可信度相對較低。

不過,鑒於有相似飲食和生活習慣的日本和韓國,早發性大腸癌發生率都名列前茅,所以不排除中國人罹患大腸癌的年齡也趨於年輕化,儘管在新西蘭的相關研究中,亞裔與歐裔一起被歸為非毛利-太平洋島人,早發性大腸癌發生率也不如毛利-太平洋島人高。

大腸癌是新西蘭第二大癌症死亡原因,2022 年有 1267 人死於大腸癌。2020 年,新西蘭共診斷出 3,515 個大腸癌病例。

責任編輯:藍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