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歐洲能靠八千億歐元實現戰略自主嗎?
【大紀元2025年03月18日訊】為了擺脫長期以來「安全附庸」的地位,邁向真正的戰略自主,3月初的布魯塞爾歐盟特別峰會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布了總計約8000億歐元的「重新武裝歐洲」計劃。
峰會後不久,在法國斯特拉斯堡舉行的歐洲議會全會上,馮德萊恩躊躇滿志地向歐洲議員通報歐盟特別峰會成果,「我們需要非常迅速地提升歐洲防禦能力」,「我們現在就需要」,「現在是建立共同防禦的時候了」。
歐洲防務板塊股票隨之一度飆升。德國軍工企業萊茵金屬公司首席執行官阿明·帕佩格表示,歐洲已經開啟軍備擴張時代,對於公司而言,這意味著「前所未有的增長前景」。
歐盟8000億歐元「重新武裝歐洲」計劃背後的核心動因,是歐洲在地緣政治變局下所面臨的安全焦慮。
長期以來,歐洲的安全體系主要依賴北約,而北約的主導權則掌握在美國手中。冷戰結束後,儘管歐盟內部多次呼籲加強自身防務能力,但因成員國間立場不一、財政投入不足,以及對美國安全承諾的依賴,歐洲防務建設始終步履蹣跚。然而,近年來,國際格局的變化——俄烏衝突的持續、美國「戰略收縮」傾向的顯現,以及全球大國競爭的加劇,這都讓歐洲愈發意識到,唯有增強自身的防務能力,才能在國際舞台上擁有更大的自主權。
有分析認為,8000億歐元的「大蛋糕」可能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推動歐洲軍工產業一體化:鼓勵歐洲主要軍工企業加強合作,減少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並在關鍵技術領域實現自主可控。
建立快速反應部隊:增強歐盟的危機應對能力,使其能夠在沒有北約或美國的直接干預下,獨立應對地區衝突和緊急事態。
加強軍費整合與聯合採購:減少成員國各自為政的武器採購方式,推動統一標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強化網絡安全與防務科技研發:增加對人工智能、無人機、太空防禦系統等新興技術的投資,以提升歐盟整體的軍事科技水平。
然而,「重新武裝歐洲」談何容易,現實中這一計劃面臨著諸多掣肘因素。
掣肘一:內部分歧與協調難題。
歐盟成員國在防務戰略上的立場並不統一。法國一直倡導歐洲戰略自主,甚至呼籲建立歐洲軍隊,而德國則長期在北約框架內尋求安全保障,並不願意完全擺脫美國的影響。此外,東歐國家(如波蘭、波羅的海國家)因對俄羅斯的安全擔憂,更傾向於依賴美國的保護,而非單獨依靠歐盟的防務能力。這種戰略認知的分裂,使得「共同防禦」計劃在具體執行上面臨協調障礙。
掣肘二:財政可持續性與經濟壓力
8000億歐元的投入規模龐大,其財政可持續性不能不說有相當難度。目前,歐洲經濟復甦仍較為脆弱,德國等核心經濟體的增長放緩,加之能源危機與通脹壓力,歐盟各國政府在社會福利、綠色轉型等領域亦需大規模投資。在此背景下,持續保持高水平的軍費支出可能面臨國內財政壓力和社會反對。
掣肘三:技術自主與軍工依賴
儘管歐盟試圖推動軍工自主,但目前歐洲在許多關鍵軍事技術上仍依賴美國。例如,北約的軍事指揮體系、情報共享機制,以及戰鬥機、導彈系統等核心裝備仍以美制武器為主。即便歐盟加大軍工投資,短時間內難以完全擺脫這種依賴。
此外,歐盟擴大軍力的同時,也需要協調好與北約的安全框架,與美國、俄羅斯關係。
總之,歐洲要實現真正的戰略自主,恐怕遠不止投入資金那麼簡單,更需要解決深層次的內部立場分歧、技術、經濟、外交及安全架構問題。在短期內,歐盟或能借8000億歐元的「重新武裝歐洲」計劃增強軍事實力,但要徹底擺脫「安全附庸」地位,仍需面對長期的挑戰與博弈。在這個意義上,歐洲戰略自主仍是道漫長的考題。
責任編輯:金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