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3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施嘉韻編譯報道)現代社會充斥著各種健康資訊,許多人宣稱透過特定飲食或生活方式找到了健康的關鍵。然而,這些方法往往相互矛盾,讓人無所適從,不知如何真正改善健康。
事實上,答案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簡單。若能從根本上改變生活方式,是否有可能消除大部分慢性病,如癌症、糖尿病和心臟病?
在EpochTV節目《Vital Signs》中,主持人布蘭登·法倫(Brendon Fallon)專訪了耶魯大學畢業的公共衛生專家、大衛·L·卡茨(David L. Katz)博士。他專攻內科、預防醫學及生活方式醫學,並認為我們可以透過簡單的健康公式,預防80%的慢性疾病。
80%慢性病可避免?關鍵在於三大因素
每天都有許多人因疾病去世,但究竟是什麼導致這些死亡?死亡證明上可能寫著「心臟衰竭」,但心臟衰竭的真正成因是什麼?
卡茨博士在訪談中提到,早年他讀到一篇影響深遠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探討了美國人過早死亡的根本原因。研究人員總結出十個主要因素,而其中三個——吸菸、不良飲食和缺乏運動——竟占了80%的死亡和慢性疾病成因。
這一發現促使卡茨博士進一步研究。他指出,了解這些疾病的根源,或許能幫助我們降低早逝風險,甚至消除全球大部分的慢性病。
基因不是決定因素 飲食影響更大
卡茨博士建議戒菸、增加運動量,但他認為,影響健康最深遠的因素是「飲食」。
根據哈佛醫學院的研究,改善飲食每年可預防超過40萬例死亡。雖然遺傳基因確實在某些疾病中扮演角色,但飲食的影響往往超過DNA。值得慶幸的是,卡茨博士表示,健康飲食的原則其實很簡單:避免暴飲暴食,並攝取足夠的植物性食物——蔬菜、水果、堅果和全穀物。
他指出,人類的飲食不應過度複雜化。觀察動物在野外的進食習慣,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人類應該如何飲食。早期人類以狩獵和採集野生食物為生,雖然不同地區的食物種類有所不同,但基本飲食模式卻是一致的。
天然食物優於加工食品
卡茨博士強調,應該選擇「真正的食物」,通常只需一個詞即可形容,例如「蘋果」、「肉類」、「胡蘿蔔」等。他建議食用天然成分的食物,而非含有化學添加物的加工食品。
例如,許多高度加工食品的成分標籤上,充滿了人工色素、增味劑、防腐劑(如苯甲酸鈉)等難以辨識的化學物質。相較之下,天然食物對人體更健康。
此外,他也澄清「生食並不一定比熟食更營養」。某些情況下,烹飪能夠提高食物的營養價值。例如,番茄中的茄紅素(lycopene)是一種抗氧化劑,對眼睛、前列腺及心血管健康有益。然而,茄紅素是脂溶性的,必須與脂肪搭配才能更好地被人體吸收。因此,相較於生吃番茄,將番茄與橄欖油一起烹煮,更能有效攝取這種重要營養素。
避免極端飲食觀念 聚焦食物品質
在《Vital Signs》的訪談中,卡茨博士也討論了許多飲食爭議話題,例如肉類與植物性食品的營養價值,豆類是否健康,以及魚類因環境毒素污染的安全性等。他強調,關鍵不在於「肉類或植物」,而在於食物的「品質」。
以牛肉為例,現代畜牧業生產的牛肉,其飽和脂肪含量遠高於古代人類所食用的野生肉類。相較之下,草飼牛肉略優於穀飼牛肉,但真正更健康的選擇是野生動物肉,例如鹿肉(venison),脂肪含量較低,更符合人體需求。
關於碳水化合物對健康的影響,卡茨博士認為,許多健康食物本身就含有碳水化合物,例如水果和蔬菜。因此,真正該避免的是「加工食品」中的劣質成分,而非單純的碳水化合物。例如,莓果、豆類和未加工的肉類,皆屬於「真正的食物」,相較於含有人工化學物質的加工火腿、培根等食品,對健康更有益。
此外,他也提醒人們,不要盲目跟隨社群媒體上流行的極端飲食法。例如,全素食(vegan)與素食(vegetarian)完全排除肉類,而「純肉飲食法」(carnivore diet)則完全不吃蔬菜。卡茨博士建議,均衡攝取各種健康食物,並逐步讓腸道菌群適應新的食物,以減少腹脹和消化不良的問題。
如何降低農藥殘留與改善豆類消化?
在訪談中,卡茨博士還分享了一些實用的飲食技巧,例如如何降低某些水果與蔬菜的農藥殘留,以及如何減少豆類和扁豆導致的腸胃脹氣。這些詳細內容可在《Vital Signs》節目“Cut Disease Risk Through Diet”中觀看。
透過簡單的健康原則——戒菸、運動、選擇真正的食物,卡茨博士認為,我們可以大幅降低慢性病風險,並改善生活品質。他的研究表明,健康的關鍵不在於最新的飲食潮流,而是回歸人類祖先的自然飲食模式。
(本文根據EpochTV節目《Vital Signs》整理)
責任編輯:李心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