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3月15日訊】(文:陶靜慈/石方)健康與長壽孰輕孰重?有人認為兩者兼得才完美,有人強調活得自在才更有意義,若整日鬱鬱寡歡,即便長壽也無樂趣。可見,健康的心理與身體同樣重要,且心態還能影響健康。
移民在壓力下身心失衡
以移民為例,尤其是第一代移民,常常面臨比本地人更大的求職困境。過往積累的經驗和人脈在新環境中難以施展,語言障礙更讓適應變得艱難,長期找不到工作,焦慮和煩躁便如影隨形。回到家中,這種負面情緒往往無處釋放,看什麼都不順眼,甚至可能引發家庭爭吵。一方覺得委屈,另一方也不甘示弱,爭執逐漸升級,最終受傷最深的往往是孩子。這樣的家庭氛圍容易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若問題進一步惡化,父母可能會陷入深深的傷心和絕望。這些情緒不僅折磨心靈,還悄然侵蝕身體。對於移民來說,身體是生活的本錢,一旦健康受損,處境將更加艱難。有道是:「心情舒暢百病消。」反之,心情不暢,鬱氣積壓,日子自然過得苦不堪言。
安慰劑效應的奇妙啟示
樂觀的心態究竟有多大力量?一個堪稱黑色幽默的故事或許能給出答案。曾有一位癌症晚期患者,生命已近盡頭,卻因不願放棄而懇求醫生試用一種正在被測試的抗癌新藥。注射三天後,奇蹟發生了:原本臥床不起的他,竟能在病房裡走動,還與護士談笑風生。檢查顯示,短短幾天,腫瘤竟縮小了一半。十天後,他康復出院,生活恢復正常。然而,當他得知新聞報道稱這種藥並無抗癌效果時,癌症迅速復發。醫生見狀安慰他,稱報道有誤,他用的藥是最有希望的抗癌藥,復發只是藥效減退。如今有了改良版,效果更強。他再次接受注射——實則是毫無藥效的安慰劑——奇蹟卻再次上演,癌症彷彿「融化」般消退,他又健康地生活了兩個月。直到美國醫學會正式宣布該藥無效,他看到報道後,癌症第三次復發,幾天後便撒手人寰。這個真實案例令人感慨:信念有時能救人,也能摧毀人,足見心理狀態對身體的影響之深。
樂觀老奶奶的抗癌奇蹟
如果這個故事略顯沉重,不妨再聽一個溫馨的例子。一位日裔美國老太太患上老年痴呆症,她的女兒卻用獨特的方式為她帶來歡樂。懷孕時,女兒一次次告訴母親自己懷孕的消息,老太太每次都開心得不得了,卻很快忘記,女兒便樂此不疲地重複。孩子出生後,女兒抱著寶寶說「這是你的外孫女」,老太太滿心歡喜,可沒多久又忘了,女兒就再提醒一遍。有時老太太抱著孩子,疑惑地問「這小寶寶是誰」,女兒笑著回答,她便又開心五分鐘。後來,老太太被查出癌症,且已擴散,醫生預言她最多活半年。然而,幾年過去,她不僅活著,癌細胞還消失了。女兒認為,母親之所以康復,是因為她總是忘了自己患病的事實。更令人驚訝的是,美國研究發現,痴呆症患者確實不易患癌症。這是否意味著,癌症有時真是「嚇」出來的?樂觀的心態,又是否能成為健康的護盾?
從正氣到免疫:古今智慧的交匯
這些故事並非虛構,而是真實案例的縮影。早在二戰時期,美軍麻醉醫生因嗎啡耗盡,用水代替止痛藥給士兵注射,竟發現三分之一的人疼痛緩解。這便是著名的「安慰劑效應」——藥物本身無用,信念卻起了作用。研究表明,樂觀的人更容易受安慰劑影響,而情緒波動過大會抑制免疫系統,增加疾病風險。
中國五千年前的智慧早已洞悉這一點。中醫中說:「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南宋文天祥在《正氣歌》中寫道,他長期被關在有濕氣、熱氣、臭氣的囚室裡,卻未染病,只因胸中有浩然正氣。
中醫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本是人體正常的情緒反應,但過度或長期不當的情緒變化會導致氣機紊亂,影響臟腑功能,過喜傷心、過怒傷肝、思慮傷脾、恐懼傷腎、悲則傷肺,情緒失衡則正氣不足,邪氣乘虛而入。從而引發疾病。因此,保持心情平和、情緒穩定,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
西醫雖不直接提到「正氣」的問題,卻也認同情緒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健康的身體,離不開平和的心態。
中醫啟示:激發自愈的力量
一位中醫出身的工程師對此深有體會。他祖上世代行醫,幼時隨爺爺學習中醫,但中國當時的環境,輕視中國的傳統文化,讓他崇尚西方的實證科學。後來,他成為一名機械工程師,卻發現身邊許多人被疾病困擾,西醫卻治不好。比如,一位鄰居患脈管炎,西醫建議截肢,他用三副中藥便治癒鄰居的疾病,從而讓鄰居避免被截肢的命運。此後,他又治好了不少西醫束手無策的病例。他反思中西醫的差異發現,西醫多在分子層面治療,而病毒遠不止這一層次;中醫則通過激發免疫系統,從多層面恢復健康。他還指出,現代中醫丟掉了許多傳統精髓。
結語:樂觀是最好的良藥
無論是移民的壓力、安慰劑的神奇,還是老太太的樂觀奇蹟,這些故事都指向一個真相: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密不可分。人生難免溝坎,但正如古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若以樂觀之心面對,困難或許會成為前行的台階。未來的探討中,不僅會有專家分享疾病防治與身體保養的知識,還會繼續探尋心態與健康的關係。因為,活得開心,才是生活的真諦。◇
責任編輯: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