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3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賴玟茹台灣台北報導)號稱癌王的小細胞肺癌,患者確診時,癌細胞往往已擴散轉移,台大醫院參與跨國際團隊研究,證實癌細胞「自主發電」,促進腫瘤轉移惡化。
研究由台大醫學系校友、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院博士李力恩領軍,團隊橫跨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哈佛醫學院、丹納法柏癌症中心(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德州西南醫學中心與臺大醫院。
團隊利用神經特有的「電氣活性」,偵測腫瘤組織內的神經活性,並驗證其與腫瘤惡性相關性。結果證實NE細胞具有電流活性;且進一步利用具有神經毒性的河豚毒素,發現毒素雖不會立即殺死細胞,卻能抑制具有發電特性的小細胞肺癌存活的能力。
經小鼠實驗發現,若利用神經學方式抑制腫瘤發電能力,也可有效抑制腫瘤組織生長、延長小鼠約1/3的存活時間。
台大醫院外科主任陳晉興說明,小細胞肺癌約占肺癌10%,雖然占比不高,卻被稱為「癌王」,因其惡性度高、轉移很快,藥物治療幾乎追不上,且確診時有九成都已經擴散,5年存活率不到10%,平均存活時間不到1年;此外,部分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後可能產生抗藥性,也會具小細胞肺癌特性。
另外,團隊也發現,小細胞肺癌發生初期會引發大量神經生長,晚期腫瘤會逐漸變大,神經組織卻越來越少,李力恩認為,推測是因到了晚期,腫瘤可以仿效神經自主發電。
台大表示,團隊也將進一步探討此類電生理活動對其他類型癌症的影響,並評估是否可以針對癌細胞自有神經電網的特性開發創新治療方式,為這類難治癌症帶來突破性進展。
責任編輯: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