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3月12日訊】最近,美國再次對加拿大的鋼鋁、木材等加稅。面對這位「鄰居大叔」的凌厲貿易攻勢,加拿大該如何應對?十三個省長組團奔赴白宮談判,總理特魯多頻頻與川普(特朗普)通話,然而這些努力似乎都收效甚微。
我原以為加拿大人會眾志成城,齊心協力抵禦美國的挑戰,卻未曾料到,加拿大在面對美國關稅時竟如此無力。這並非外部壓力所致,而是因為國內早已存在的「貿易堡壘」——省際貿易壁壘——讓各省難以擰成一股繩,共同對抗外部威脅。
省際貿易壁壘堪稱加拿大的「家醜」。一個國家內部何須設置關稅?加拿大《憲法》明文規定,各省之間商品應當自由流通。然而,現實卻與理想背道而馳:通過監管差異、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政手段,各省巧妙地構築起無形的壁壘,限制了省際貿易的自由流動。這些非關稅壁壘雖不以稅收形式呈現,其效果卻與關稅無異,嚴重阻礙了商品、服務和勞動力的跨省流通。
以酒類銷售為例,這一問題由來已久,且尤為典型。安大略省的LCBO(酒類控制局)和魁北克省的SAQ(魁北克酒類協會)等省級機構牢牢掌控酒類分銷渠道,外省產品想進入本地市場難上加難。2018年的「紐布蘭斯威克啤酒案」更是將這一弊端暴露無遺:一名居民僅因從魁北克購買啤酒帶回本省就遭到罰款,省際貿易自由的窘境可見一斑。
此外,職業資質認證的差異進一步加劇了勞動力流動的障礙——一名在亞伯塔省註冊的護士,可能無法直接在卑詩省執業。這種碎片化的市場結構,不僅削弱了加拿大的經濟效率,更讓內部協作變得舉步維艱。
經濟學家估算,省際貿易壁壘每年給加拿大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帶來數十億加元的損失。據加拿大統計局數據,2019年省際貿易總額僅占GDP的20%左右,遠低於美國州際貿易的比重。這意味著,加拿大內部市場的潛力遠未被充分挖掘。
更令人擔憂的是,省際貿易壁壘的存在直接削弱了加拿大對抗美國關稅的能力。碎片化的市場顯著抬高了企業運營成本。例如,一家在新斯科舍省釀造啤酒的企業若想打入安省市場,可能需要面對繁瑣的許可流程和高昂的合規費用。這種內部摩擦不僅侵蝕了加拿大企業的競爭力,更讓它們在應對美國高關稅時雪上加霜。面對外部壓力,加拿大本應以統一的國內市場為後盾,然而省際壁壘卻讓這一願景化為泡影。
是時候正視這一「家醜」了。若不拆除這些無形的藩籬,加拿大不僅難以在國際貿易舞台上站穩腳跟,更可能在未來的經濟博弈中,無論是與美國、歐洲或其它國家,都會陷入被動。各省間的協作與開放,已不再是選擇,而是生存的必需。只有打破壁壘,重塑統一市場,加拿大才能真正凝聚力量,迎接來自外部的挑戰。
責任編輯: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