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3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賴玟茹台灣台北報導)台灣電子病歷普及,但各醫院格式不相容,資訊無法流通,增加病人跨院轉診流程,衛福部3月12日宣布啟動「台灣醫療資訊標準大平台」,最快2年內,民眾到全台23家醫學中心看病,不用再重新申請病歷。
衛福部推動「醫療資訊標準大平台」,以「資料統一」、「規則統一」、「應用程式統一」為核心,建置醫療數據生態系統。
衛福部資訊處長李建璋說明,首要目標是將全面導入FHIR(Fast Healthcare Interoperability Resources),統一台灣電子病歷記錄格式,並與國際接軌,因應國情,每個國家都要制定FHIR「實作指引(IG)」,IG制定越多,代表格式越統一;接著還將導入CQL技術,統一健保申報、醫療品質評估與診療準則。
在應用程式統一部分,衛福部將建立「AI醫療應用程式生態系」。李建璋以Google商店及蘋果「App
Store」為例說明,未來醫療機構能自由下載與應用AI技術,且為確保不同AI應用程式無縫整合至醫療系統,將導入 SMART on FHIR 標準,統一開發規範。
李建璋會後接受媒體聯訪表示,衛福部將會先訂定最常見的IG,總計109項欄位,如性別、年齡、身高等,各司署若有特殊需求,比方說流感病毒型別等,可依需求制定。短期目標是在2年內,讓全台23家醫學中心的109項欄位可以互相流通,未來民眾到不同醫院看病,可望不用再重新申請病歷。
李建璋說,現在是建立標準,未來下一步會是「解決城鄉差距」,特別是目前衛生所的平台較落後,健保署已跟13家電子病歷廠商談妥,以後可在雲端上訂閱病歷,有問題直接透過雲端解決,有助減輕成本。另也將推出命名為「黑熊版」的公版格式,避免資訊進步反加劇城鄉差距。◇
責任編輯:陳玟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