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藥都不能直接拿來就用,需要經過特定的加工過程,才能提升藥效、降低毒性、減少副作用,也使藥材容易保存。
中藥3大炮製方法
(一)火製
有鍛、煨、炙、炒4種方式,其中炒製比較常用。
鍛:直接用高溫燒。
煨:像烤番薯一樣,把藥材放在熱火灰裡烤。
炙:用蜂蜜或鹽等來炒藥材。
炒:直接乾炒。
(二)水製
用水來處理藥材,包括浸漬、泡、洗等方式,將藥物放在水中浸泡或清洗,也可以用酒、醋等代替水炮製。
(三)水火共製
水和火雙管齊下,例如隔水蒸,以及直接放在水裡煮。
中藥3大製藥方式
中藥的製劑方式會影響藥效,而不同的藥物均有不同的製劑方式。中醫古籍《本草綱目》中說:「凡藥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湯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入湯酒者,並隨藥性,不得違之。」
意思是有些藥物適合製成丸劑,有些適合製成散劑,有些適合水煮,有些適合用酒浸泡,有些適合煎成膏,有些藥物可以同時適用多種劑型,有些則不適合入湯或入酒,劑型應該根據藥物的性質來決定,不能違背它。
(一)丸藥
適合舒緩慢性病情,能夠驅散風寒,緩解慢性病,打破身體裡的積聚硬塊。若治療肺和心等上焦的病,丸藥會做得比較小,同時使用稠麵糊或麵泥來包裹藥物,使藥材不能迅速溶解,延長藥物在腸胃中的停留時間。
若治療膀胱、腎等下焦的病,在製作丸藥時,會製成較大、較硬的藥丸,使其在腸胃中停留時間較長。
若治療脾、胃等中焦的病,丸藥會做得比較小。
在中醫中,上焦、中焦、下焦統稱三焦,是將人體分割成上、中、下三個生理病理區域,人體重要內臟器官分別轄於這三個區域之中。
(二)湯藥
湯藥是治療大病的首選。宋代名醫李東垣曾經說過:「湯者蕩也,去大病用之。」意思是湯藥有「蕩滌」的作用,可以將體內有害的東西清理乾淨,所以適合用來治療比較嚴重的疾病。
湯藥能夠快速清理五臟六腑,有助於清除體內的有害物質,亦可以幫助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湯藥能夠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使身體回復健康狀態,藥效發揮得快而且力量強大,因此能夠迅速改善病情。
不過,由於湯藥的清理能力強,有時可能會對臟腑造成較大影響。例如,有些人飲少量湯藥,便可能會腹瀉,代表蕩滌作用過大。對於這種情況,可能需要轉用丸藥或者散劑來治療。
(三)散劑
對於散劑,李東垣說:「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意思是散劑具有發散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急病。散劑能夠快速發散體內的邪氣,特別適用於剛剛發作的急性病。
散劑通常是將藥材磨成細粉,然後用熱水沖開飲用,例如「銀翹散」就是一種常見的散劑,可有效治療感冒。散劑適用於對抗由風、寒、暑、濕、燥、火等外來因素引起的疾病,即中醫所講的外感病,或者流行病。
中藥炮製3大作用
(一)調整藥物功效,使其更適合治療特定病症,例如:
酒製:使藥物向上走,適用於頭部、胸部等部位的治療。
薑製:具有溫散的作用。
蜜製:能緩和藥性,補氣補內臟。
(二)讓藥材更好地被人體吸收,例如米泔製、乳製、黑豆甘草湯製。
米泔製:以洗米水製藥,有潤滑作用,減少藥物的乾燥感,幫助中和吸收。
乳製:用牛奶或母乳來製藥,去除藥物的燥性,潤枯生血,減少刺激性。
黑豆甘草湯製:用黑豆和甘草浸泡藥材,解藥材的毒性,達到中和效果。
(三)去除藥物的劣性,例如用12歲以下男童小便來製藥,可以降低藥物的劣性,並有往下行的作用。
另外,去除藥物中會引起不良反應的部份,例如,去除葫蘆瓜的瓤以防脹氣,去除麥冬的芯以減少煩躁感,去除蓮子心以減少苦味。
讓中藥發揮最大效果
如果要令中藥發揮最大的效果,煎藥時間長短與方法都很重要。中藥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用氣」的藥
這類藥物只需要短時間烹煮,讓它們的氣味釋放出來,適合治療需要發散的病症,如發汗解表,疏散結伏。
例如,桂枝湯的藥效是靠桂枝的香氣來發揮作用,可用於外感風寒感冒。桂枝湯的藥材包括桂枝、芍葯、甘草、生薑、大棗,以前要用嘴咬碎,現代可以用打碎的方式,令藥材更快釋放香氣。
(二)「用質」的藥
這類藥需要慢慢熬煮,煮得越久,藥效就越容易深入身體,適合調理深層的疾病。但如果煮太久,發散的效果就會變差,比如一些補腎的藥湯。@◇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觀賞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