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唐詩

跟我學唐詩(25B)

「卻憶青山上,雲門掩竹齋」,李白在紅塵中遊歷,卻時常想念自己在戴天山上獨自隱居的生活。圖為四川峨眉山。(Shutterstock)

#第二十五課

二、六首押「九佳」韻的古代經典唐詩

2. 春感詩 唐‧李

茫茫南與,道事難諧。

錢生樹,楊花糝街。

塵縈遊子面,弄美人釵。

卻憶青山上,雲門掩齋。

故事背景:據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一八》記載:「白隱居戴天大匡山(今四川江油市),往來旁郡,依潼江趙徵君蕤。(趙)蕤亦節士,任俠有氣,善為縱橫學,著書號《長短經》。白從學歲餘,去遊成都,賦此詩。益州刺史蘇頲見而異之。」李白出道前曾經在戴天山(大匡山)隱居,並常常往來於附近的郡縣遊歷;曾跟一位名為「趙蕤」的高人隱士(徵君)學習縱橫術;一年後去成都遊歷並創作了這首詩(公元720年),當時李白才19歲。

注釋:①道直:走正道。②諧:指成功或做成某事。「諧」讀音「雄皆切,些」。③榆莢(音夾,入聲):又稱榆錢。榆樹未生葉時,先生莢,莢形似古代的銅錢。④楊花:柳絮。⑤糝(桑感切san3,上聲):灑落、散落。⑥雲門:高山上隱士居所的正門,因為雲氣繚繞,故稱。⑦竹齋:指用竹子搭建的簡易居所。本詩指李白在戴天山上的隱居之所。

全詩大意:茫茫的大江南北,走正道,有時候反而事情難辦成。榆莢形如銅錢生在樹上,楊花如玉屑灑落在街頭。(這幾年遊歷,我見過)為了生計四處奔波的遊子,塵土滿面;(也見過)頭上插著金釵及香花的貴族之家女子,悠閒地在花園散步,身邊有蝴蝶圍繞。(見多了人生百態)我還是時常想念青山頂上,雲霧繚繞的房門與竹屋。

賞析及詩評:「道直事難諧」指當時的社會現象,有人走正道,事情反而辦不成;有人投機取巧,反而得償所願。「榆莢錢生樹,楊花玉糝街」,榆錢雖然也帶一個「錢」字,卻一文不值;楊花雖然外表似玉屑,卻虛有其表,被風吹委地,不久就化為塵土。「塵縈遊子面,蝶弄美人釵」比喻人生百態。尾聯「卻憶青山上,雲門掩竹齋」表示在紅塵中遊歷,卻時常想念自己在戴天山上獨自隱居的生活。

北宋時期著名的道士陳摶原來在華山隱居修道,後來奉師命到塵世雲遊十年,餐風露宿,吃了很多苦。他在十年期滿,回華山前創作了一首七言律詩《歸隱》(尾聯):「攜取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表達了與李白相同的感慨,這首詩我們將在第32課中賞析。

「榆莢錢生樹」,榆錢雖然也帶一個「錢」字,卻一文不值。(Shutterstock)

3. 贈友人 唐‧賈島

五字詩成卷,清新韻具偕。

同狂醉,自伴僧齋。

和花樹,秋辭帶淮。

歸登第,名近榜頭排。

注釋:①五字詩:五言詩。②清新:指詩詞作品清雅脫俗。③具偕(音巨皆):相當完備。④狂客:放蕩而不拘小節之人。⑤律僧:持戒律的僧人。⑥和花樹:開著美麗花朵的樹木。⑦帶月淮:沉浸著月光的淮水。⑧卻歸:回歸。唐代的詩人將回歸故鄉或去長安參加科考、求官稱為「歸」[1]。⑨登第:進士及第。⑩榜頭:科舉考試的榜首。亦指名列前茅。「榜」讀音「綁,上聲」。《康熙字典‧榜》:「又《唐韻古音》彼朗切《集韻》補朗切《韻會》《正韻》補曩切,邦上聲。(養韻)又取士及選官之次第曰榜。《杜牧‧登第詩》平明放榜未花開。」

全詩大意:您寫的五言詩已經成卷了,這些作品寓意及韻律皆清雅脫俗。(您生活自律)不喜歡與放蕩不拘小節之人一起喝酒;寄宿在寺廟與持戒律的僧人一起吃齋。(因為經常在書窗苦讀)春天沒有時間欣賞花樹,秋天沒有時間觀賞月光下的淮河水。您回歸長安城之時,也將是您進士及第的好日子;您的名次也必定排在前列。

詩評: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出,唐朝著名詩人賈島欽佩的友人,志向遠大,生活自律而且拘小節。賈島認為這樣的朋友才能出人頭地。「卻歸登第日,名近榜頭排」是一句祝福語。

4. 村居(其一) 宋‧鄭剛中

山風拂拂墮松釵,午亭亭矮槐。

唾閒名歸酒盞,萬鈞清思詩懷。

作者簡介:鄭剛中,宋婺州金華人(今浙江省金華市),字亨仲,號北山。南宋高宗紹興二年進士。累遷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注釋:①拂拂:山風吹拂貌。②松釵:松枝。|「墮」讀音「妥,上聲」。③亭亭:形容日光或月光和融貌。④矮槐:低矮的槐樹林。⑤一唾:唾棄,放棄。⑥閒名:名利。⑦萬鈞:比喻很多;萬種。⑧清思:清雅的文思。「思」讀音「四,去聲」。⑨詩懷:寫詩的情懷。創作的靈感。

全詩大意:山風吹拂,松枝墮落。中午的陽光融和照耀在那片槐樹林上。當一個人放棄名利之心而端起酒杯之時,各種清雅脫俗的文思就會注入到您寫詩的靈感之中。

賞析與詩評:本詩第一、二句描寫作者在山村隱居之時所見的景色。三、四句表達了一位儒家修行者的修煉感悟;去掉對名利的執著,清雅脫俗的文思如泉湧。換一句話說,對於一名修煉之人,放棄名利情,才能開智開慧。

「竹塢松溪雪半埋,興來無處著吟懷。」圖為武漢東湖梅園雪景。(Shutterstock)

5. 梅林事(其四) 宋‧劉應時

塢松溪半埋,興來無處吟懷。

茅檐盡橫斜影,寂寞黃昏上階。

作者簡介:劉應時,南宋詩人,字良佐,號頤庵,慈谿人(今屬浙江);隱居不仕。與陸游、范成大等詩人友善。

注釋:①即事:眼前的景色。常用於古詩的標題,意即「就眼前的景色寫詩」。②竹塢(音五,上聲):竹牆環繞的房屋。③吟懷:詩懷。④茅檐(音顏):茅草覆蓋的屋頂。本詩指房屋。⑤橫斜影:本詩泛指梅花樹。出自北宋‧林逋《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全詩大意:竹牆環繞的房屋與溪邊的松樹林,有一半被大雪覆蓋。詩興來了,卻沒有一處景色可以表達自己現在的心情。房屋周圍都是梅花樹枝的倩影;黃昏過後,寂寞清冷的月光照在了台階上。

賞析與詩評:「竹塢松溪雪半埋」,有竹塢有松溪,這是一個比較大範圍的場景。作者卻說「興來無處著吟懷」,這麼大範圍的場景,沒有一處適合表達自己現在的心情。可是時間是流逝的,同樣的地方隨著時間流逝出現了不同的場景;黃昏到來,月亮初升,斜照在茅檐周圍的梅花樹上,使得「茅檐盡出橫斜影」;同時同地,寂寞清冷的月光更照在台階上,也就是當「寂寞黃昏月上階」之時,那種靜謐、淒清、柔美的景色,正好表達了作者此時的心情。此詩對場景的把握、詩意的流露別出心裁。

6. 秋蛩 唐‧雍裕之

蒼苔地,斜青草階。

蛩鳴誰怨,況是正離懷。

注釋:①秋蛩(音窮):秋天的蟋蟀。「蛩」指蟋蟀。②雨絕:大雨沖刷。③離懷:離別時的情懷。

全詩大意:大雨剛過,沖刷了青苔地;月亮東升,清輝斜照在長滿青草的台階上。秋蟲正呢喃,好像是誰在訴說著怨嘆,何況是朋友在黃昏的送別時候呢!

詩評:這是一首送別詩,可是作者卻不以送別為標題來描寫場景。秋天本身就因為萬物開始凋零而容易傷感,何況是送別之時聽到秋蟲的呢喃,彷彿是對離別之情難捨的傾訴。

三.附注:

1. 唐‧岑參《贈酒泉韓太守》:「辭君走馬歸長安,憶君倏忽令人老。」唐‧白居易《夢與李七庾三十三同訪元九》:「夜夢歸長安,見我故親友。」

點閱【跟我學唐詩】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