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十一真(20)

看《龍文鞭影》學典故:壙先表聖 燈候沈彬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沈彬應朝廷徵召,知道李升想要取代吳國,因此進獻《畫山水詩》。圖為清 吳滔繪《山水長圖》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21
【字號】    
   標籤: tags: , ,

【原文】

kuàng xiān biǎo shèng ,dēng hòu shěn bīn 。
壙先表聖,燈候沈彬。

ㄎㄨㄤˋㄒㄧㄢ ㄅㄧㄠˇㄕㄥˋ,ㄉㄥ ㄏㄡˊㄕㄣˇㄅㄧㄣ。
壙先表聖,燈候沈彬。

【注釋】

(1)壙:墓穴。
(2)表聖:司空圖,字表聖,河中虞鄉(今屬山西)人,唐朝末年詩人。官至中書舍人,所著名詩論《二十四詩品》,對後世影響很大。
(3)候:等待。
(4)沈彬:字子文,筠州高安(今屬江西)人,唐末五代詩人。官至尚書郎。

【語譯】

司空圖預先挖好墓穴,沈彬的墓中有燈火等候。

【人物故事】

司空圖

據《舊唐書‧文苑‧司空圖傳》,司空圖有祖先的別墅在中條山的王官谷,自從在此隱居,每天和有名望的高僧、超脫世俗的隱士在泉石林亭中遊樂歌詠。晚年曾仿效白居易《醉吟傳》作《休休亭記》曰:

司空氏的休休亭,位於禎貽溪,本名濯纓亭,被陝軍焚毀。唐昭宗天復年間,再次修建,改名為休休。休,是休止,是美好,既已休止就有了美好。因為考量我的才能是該退休的原因之一,衡量我的身分是該退休的原因之二,年老昏亂且眼花耳聾是該退休的原因之三。又我年少時懶惰,長大後草率,年老了迂腐,此三者濟世救時都用不上,也該退休了。憂慮多災多難而對自己沒有信心,繼而白天睡覺時,遇見兩位僧人告訴我說:「我曾經是你的師父。你從前違背正道,急於銳進而道心不堅,被利慾所拘制,幸而悔悟,將再隨我修行於此溪了。而且你雖然隱退,但曾被惡人妒嫉,應當警惕自己要忍受屈辱,或許能保全終始,與陶淵明、白居易同列品級於千年之後,夫復何求啊!」

司空圖因而作《耐辱居士歌》,題寫在休休亭的東北柱子上說:「進進(感嘆聲),休休休,莫莫莫,伎倆雖多但性靈邪惡,依靠師長的教誨才得以清靜。休休休,莫莫莫,一局棋,一爐藥,天意世情可預料。時光偏要催促歡樂的人,黃金難買如仙人般乘鶴雲遊。若問:『你有何能耐?』我答:『忍耐污辱。』」

司空圖既已回山,就預作墳墓、棺木。老朋友來訪,便帶他到墓穴中作詩喝酒,有人面有難色,司空圖就勸他說:「豁達的人從大處著眼,生死一致,不過暫時到裡面遊歷一下。您何不心胸寬廣一點呢!」

司空圖身穿麻布衣服,手持鳩形手杖,每年農村祭祀社神(福德正神、土地公)、求雨的祭典,歡慶盛會時,司空圖必會造訪,和鄉民百姓同坐,不曾有傲慢的神色。唐朝滅亡的下一年,聽說輝王(唐哀帝)在濟陰被殺,司空圖憂愁不樂而致病,幾天就過世了。

土地公古稱后土,俗稱福德正神。(古瑞珍 繪圖,Shutterstock/大紀元合成)

沈彬

據《唐才子傳》,沈彬自幼刻苦求學,生逢唐末戰亂,科舉赴試落榜後,往南遊歷洞庭湖和湘江一帶,隱居雲陽山幾年,才歸還家鄉。

當時李升(南唐開國君主)鎮守金陵,正積極網羅人才,只要是有名的儒者和德高望重的長者,必定要郡縣推舉出來。沈彬應朝廷徵召,知道李升想要取代楊氏(吳國君主),因此進獻《畫山水詩》說:「須知筆力安排定,不怕山河整頓難。」李升看了大為欣喜,任命他為祕書郎。南唐元宗李璟保大年間,沈彬在尚書郎任內辭官回鄉,遷居宜春(今屬江西)。

起初經歷亂世,沈彬與詩人韋莊、道士杜光庭、高僧貫休都到蜀國(前蜀)避難,多有來往。沈彬臨終時,指示埋葬之處,讓家人幫他下葬,果然挖到一個空墳,墓穴中燈火光明,墳前立著一塊銅製雕版,上有篆文刻寫說:「佳城今已開,雖開不葬埋。漆燈終未滅,留待沈彬來。」於是埋葬在此。

【說明】

司空圖預掘墓穴,似已看破生死,但聽聞哀帝遇害,卻抑鬱而終。其實心中若已放下生死,並不需刻意顯示,勉強別人墓中作客又是強求了。唐王室的覆滅,再次隨師修行的司空圖也無需為此動心。不過他師父所告誡的忍辱功夫,確實是修煉人必不可少的修心過程,司空圖謹記在心,也是難能可貴。

沈彬指點的墓穴,早有燈火等候他的到來,可見沈彬早就預知死期,雖然表面上人身死去,或許並未真死,墳前的碑文「佳城今已開」,似乎暗示他已經修道有成。修成得道的人經常不起眼,手握仙丹妙藥,人們未必知曉,煉成體涵仙骨,俗人又怎麼會知道?

——轉自正見網

看更多 【龍文鞭影】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