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徑俯清溪

作者:纖纖
困知勉行—徐明義畫集8—閑靜(彩墨)。(徐明義 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55
【字號】    
   標籤: tags: , , ,

唐朝詩人裴度其實是因為他的一些民間傳說,而被人熟知的。他被認為是改變命運的典範。而這首《溪居》在寫自己的隱居生活。全文共二十個字:「門徑俯清溪,茅檐古木齊。紅塵飄不到,時有水禽啼。」

「門徑俯清溪,茅檐古木齊。」「門徑」在這裡是指的整個的生活環境,有清溪流過。古人在選擇隱居之處的時候,往往都是選擇有水的地方。或是小溪或是河流。我們在形容古木的時候,喜歡用古木參天來形容。為什麼會與茅舍一樣高呢?是因為茅舍的地基高,建在高處。而內涵之意,是指自己(以茅舍比喻)希望能夠與高古(古木)一樣。是自己的一種目標和嚮往,不慕榮華之意。

「紅塵飄不到,時有水禽啼。」「紅塵」有表面的那種胭脂、酒氣的意思,也有那種對名利追求的那種勢力的比喻。詩人遠離塵囂,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而詩人也不是無所事事,那偶爾發出的水鳥聲(或許還有其它的魚類),給環境增添了一份生機。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隱士的生活是枯燥無味的。其實恰恰相反,他們的生活是充滿生機的。只不過是沒有了那種對名利的追求和執著,人的思想變得非常簡單而已。

我們往往也會對修煉人有些誤解,認為他們都是像木頭一樣的。就像是廟裡的神佛一樣,沒有樂趣。其實不是的,他們往往更懂得生活和快樂。一切物質和動物都是有生命和思維的。都是可以進行溝通的。他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很多古籍記載,詩人本是命該餓死的,卻因為自己的一個善舉(傳說中很多)而改變了命運,而且還官至宰相。這首詩中的隱居生活,似乎與別人有些差異,但也是比較真實的。

人其實都是應該有善念的,詩人為官多年,卻在晚年選擇隱居。能夠對高位放得下,是不容易的。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此詩寫作者在王昌齡隱居過的地方留宿時的所見所感,是一首在盛唐已傳為名篇的山水隱逸詩,到清代,則更受“神韻派”的推崇,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
  • 薇,一種天然生長的野菜,就是俗稱的野豌豆,是清貧人家日常生活糧食的補充,也是每餐必備的青菜。采薇,又作採薇,即採擷野豌豆。
  • 當初,漢文帝朝中,有個寵臣,叫做鄧通。出則隨輦,寢則同榻,恩幸無比。其時,有個神相許負,相那鄧通之面,有縱理紋入口,必當窮餓而死。
  • 從來陰騭(zhì,陰德)能回福,舉念須知有鬼神」,這兩句詩句說自古以來積德做好事都是有福報的,因為天地之間人生一念,鬼神是都知道的。古代印證這個理的故事有很多,今天就來說說裴度還帶的故事。
  • 清朝官員張潮評價花隱道人,自古以來,隱於花間的人大多是高人韻士,而菊花尤其與隱者相得益彰。高公旦的「花隱」,妙在完全沒有重蹈陶淵明之履,隱於鬧市,更勝一籌。
  • 李白詩:「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你問我為什麼要住在這兒?我告訴你,這兒不是人間世俗的擾攘可比,這兒可是桃花流水、風光旖旎的世外桃源呢。
  • 一泓清溪,鄰露草、伴沉石,本是無人問津的郊野,他卻領略到清逸寧靜的獨特美景;十載盛年,謫遠州、斷仕途,本是悲憤苦楚的境遇,他卻經營出澹泊閒適的詩意人生。
  • 周武王滅掉無道的商紂後,將戰馬歸放於華山之南;裴度親自將拾得的珍貴犀牛皮帶歸還失主。
  •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歐陽修《畫眉鳥》)這首七言絕句寓意深遠,鎖在金絲籠內的畫眉鳥發出的聲音,是禁錮後的叫聲,當然比不上畫眉鳥在樹林中、原野上自由自在飛翔時,歡快的鳴唱聲。
  • 《酬皇甫郎中對新菊花見憶》主要是為了答謝皇甫曙的宴會邀請創作的,到尾聯才算是正式答應了赴宴。白居易是依照古禮的要求這樣寫的。《禮記‧曲禮上》:「凡與客入者,每門讓於客。客至於寢門,則主人請入為席,然後出迎客。客固辭,主人肅客而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