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代藝術家黃水文詩書畫挖寶回顧(下)1981-1990年代
【續上文:台灣近代藝術家黃水文詩書畫挖寶回顧(中)1960-1980年】
黃水文詩書畫挖寶回顧:1981-1990年代
【圖片說明】
時至1981年,由台中林之助教授等本土美術界人士提出「膠彩畫」特別名詞以之區別傳統國畫, 省美展成立了國畫第二部。 黃水文就被好禮邀請出品, 睽違20年後他也欣然再度回歸省美展。他的畫作與時俱進的改變,展現出比較現代化的畫風。如〈清秋〉是為一例。
1977退休後進入老年,黃水文更是專注於詩文,因之也陸續繪製了許多幅文人畫。(*「文人畫」就是唐宋以來具有藝術文化修養的文人、士大夫透過繪畫、書法、文學和篆刻,描畫自己的思想、意趣,投射生命精神、理想的寫意畫之通稱。)林玉山仙門生故舊畫家們,大多跟隨林大師將水墨與膠彩融合,而得到活潑生動的表現結果。
到了1980年代晚期, 黃水文白內障手術後不久視力不濟,1990以後就沒能繼續工筆繪製膠彩畫了。
1987年的省美展評審參展圖,一幅花卉膠彩畫,就成了他的絕響,家屬也不明此畫流落何方。幸好有此圖片留存了經典之作的面貌。
1990初頭幾年,黃水文還偶而動筆寫字,而後逐漸完全失明, 進入長照情況,由子女輪流奉養。美人遲暮,藝術家也嘆見白頭。
【結語】
在台灣近代詩書畫藝壇,黃水文一生低調,作無形之畫——詩,畫有形之詩——畫,在詩書畫中自得其樂。他的畫作存留甚少,但在精不在多,得到典藏,也曾作為郵票之畫發行;他的詩句得到故鄉諸羅山水共鳴,常被桃城(嘉義)後人選來吟唱;他的書法以隱名之姿留存於嘉義市中山公園尊師亭。綜觀其人,一生平凡中有不凡。
正是:
藻繪百物略有成,色染宣紙身後名。
筆揮花卉散香味,墨潑鳥犬聞啼聲,
工筆膠彩顯美術,寫意小品呈雅興,
丹青妙手詩書畫,諸羅隱士東籬情,
但留文房四寶物,無税硯田子耕營。
(全文完)@
責任編輯:古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