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說(62):什麼樣的人孔子不觀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論語‧八佾‧二十六》)
【注釋】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事有本末。必得其本,而後其末有可觀。寬為居上位者之本,敬為行禮之本,哀為臨喪之本。如果大本既失,則末節不足取也。
臨:音lìn,哭也。(《集韻》)
【討論】
春秋,禮壞樂崩。王道不舉,而苛政至於殘民;古禮不復,而繁文至於滅質。本章,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只講三條:居上位,不能寬以待下;遇行禮時不能敬;臨遭喪事,沒有哀戚;那麼我還能怎麼觀察他呢?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孔子講的話,本來簡單易行,可實際上卻不「易行」,說明整個社會風氣的敗壞,人心不行了。孔子也只是傳出他的道,讓能行的人來行,對社會則是個警言,勸善吧。
本篇《八佾》共26章,主講禮樂,這裡稍作脈絡梳理。
禮樂不是空講,要在日常生活中實行的。但當時的魯國,「八佾舞於庭」、「三家者以《雍》徹」,本篇頭兩章,孔子直斥責當權者;從而引出第三章,「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點出仁為禮樂之本。之後六章,從「林放問禮之本」、「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季氏旅於泰山」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繪事後素」,「夏禮吾能言之」等章,從各個角度具體闡說禮樂之本。
禮樂內涵很深,不僅僅是規範人,而且通神、通天。第十章「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十一章「或問禘之說」,十二章「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十三章「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反覆論說。孔子極少說生死鬼神。這幾章需多琢磨。
接下來十章,從禮樂的一些歷史現象,來申說禮。十四章講「吾從周」。十五章講「子入太廟,每事問」。十六章講「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十七章批評「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十八章講「事君盡禮」。十九章講「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二十章借《關雎》講「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二十一章「哀公問社於宰我」。二十二章「管仲之器小哉」。二十三章「子語魯大師樂」。孔子博學,於紛繁之中而「道一以貫之」。
第二十四章「儀封人請見」,說出了「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這樣振聾發聵的話,顯示孔子並不孤獨,有千古知音。
二十五章借孔子謂《韶》與《武》,點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最後一章,回到現實,與第一章呼應,講主政者要寬、敬、哀(當然也適用一般人,不過重點是針對主政者)。
這樣,《八佾》篇形散而神不散。《論語》編纂者有苦心焉。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