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山河的守望者——畫家黃宇立的藝術人生

廖儷芬 雲林
小學校長退休,曾擔任大學助理講師,目前專職水墨畫創作的黃宇立。(廖儷芬/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459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25年02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廖儷芬台灣雲林報導)黃乾成,本名黃宇立,1959年生於嘉義六腳鄉蒜東村,曾任小學校長,也曾在嘉義大學與南華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他說:「教育是一個真的是非常可愛的工作,可以讓我溫飽,但不會讓我成為富有的人。我們講的春風化雨,教人的一個工作是積德,但最重要的是,讓很多人成就自己。」在教育之外,他更是一位致力於水墨畫創作的藝術家。

在學校任教期間,他積極推動藝術教育,認為「美感教育不是要讓每個學生成為藝術家,而是讓他們擁有欣賞美的能力,並且能夠運用藝術的思維來解決問題。」在他的努力下,許多學校的藝術氛圍提升,包括雲林海線的金湖國小、明德國小,還有北港市區的朝陽國小等學校,他希望透過藝術帶給孩子更多選擇的可能性。

早慧的畫藝之路——從國文哲學到藝術大師

黃乾成十六歲進入師範學校學習,十八歲便在嘉義市美展入選,二十歲時參加台北市美展,也順利獲選。二十來歲時,他挑戰省展,再次入選,年紀輕輕便在藝術領域嶄露頭角。他回憶道:「當時的比賽成績來說,算是年輕小伙子裡面蠻早踏入專業領域的。」

自覺仍有成長空間的黃乾成,選擇進修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學無止盡,自己想要精進,就一定要有人帶領,才能一直往前走。」他為了追求更高的藝術造詣,常從雲林騎機車到嘉義火車站,再轉乘火車前往台南,拜師蔡茂松門下。蔡老師乃傅狷夫大師的弟子,扎實的基本功讓黃乾成獲益良多。此外,他也向張權老師與藍再興、林竹生老師學習,進一步雕琢自己的筆墨技巧。

隨著兩岸交流頻繁,他開始接觸來自中國大陸的書畫作品,並意識到當地畫家的視野與筆觸較為開闊。「那時候只要有一點小積蓄,我就會買幾張自己喜歡的作品,收集畫冊,學習他們的技巧與美學基礎。」

在此過程中,他特別研究了黃賓虹、李可染、關山月、傅抱石等大師的畫風,並試圖將其技法內化,融合進自己的創作。「我不只是臨摹,而是吸收他們的優點,再轉化成屬於自己的風格。」

學無止境——從國文研究到藝術研究所

「國文與美術本質上是相通的,哲學與藝術更是密不可分。」因此,他在考上小學主任後,進一步進修國文研究所。之後,他更挑戰嘉義大學藝術研究所,進一步深化自己的藝術理論。他提到:「這段時間最大的收穫,就是遇見劉豐榮老師與張權教授,他們指導我如何在創作中融入更深的美學與哲學思考。」

在這個階段,他不斷思索藝術的本質,試圖將自己在國文研究所習得的哲學理論,如老莊思想、儒家理念,與美學創作進一步結合。他強調:「藝術不能只是技巧,必須有更深層的內涵,這才是創作的根本。」

回顧自己的學習歷程,黃乾成認為:「我的成長並非一蹴可幾,而是一步一腳印地累積。」

傳統與創新並行——壯麗山河的藝術哲學

「傳統與創新是一體的,不能分割。」黃乾成強調,藝術創作應該立足於傳統,再尋找創新的可能性。他認為:「我們要在傳統中尋找新意,而不是一味地複製過去。」

他的畫作承襲北宋山水的雄渾氣勢,結合南宋馬遠、夏圭的留白技法,並且嘗試運用潑墨、積墨與撞水技法,使畫面層次更加豐富。他提到:「創作就是這樣,你眼中看到的世界,應該要轉化成心中的風景,再透過手中的筆墨呈現出來。」

壯麗山河——筆墨中的台灣風景

在《壯麗山河》系列中,黃乾成以強烈的筆觸與深邃的墨色,描繪出台灣山水的雄偉壯闊。他提到:「台灣的山水,其實比國外的還要有靈魂。我們腳下的土地,才是最有情感的。」

其中,一幅描繪雲林古坑鄉草嶺的作品尤為動人。他形容這幅畫的創作過程:「一開始,我用潑墨表現山勢,再用噴槍讓水墨自然擴散,製造雲霧繚繞的感覺。這樣的技法讓畫面更有靈動的韻味。」他希望這些畫作,能夠讓觀賞者不只是看到風景,而是感受到畫家的情感與對土地的熱愛。

十一月新作——心中的山水

「這張是打算在十一月要做展出的。」黃乾成指著一幅尚未完全完成的作品,眼神中帶著期待。他說:「這個系列我最近特別喜歡,操作上來講,我比較不會刻意去規劃特定的主題,也不是單純地描繪哪裡的山、哪裡的景點,而是更多地展現內心的山水。我常說,從眼中的山水,到心中的山水,最後再透過筆墨化為手中的山水,這才是真正的創作。」

他詳細解釋這幅畫的技法:「我剛開始的時候,就隨意地潑了一層墨,然後慢慢地加上積墨,一層一層地來。這幅畫的顏色部分,後來我使用了潑彩技法,讓色彩自然交融,產生變化。潑彩的過程裡面,其實是心裡的感受在運用色彩,畫面裡的每一個層次,都是一種情緒的累積。」

他特別提到另一幅剛完成的畫作:「這張畫的畫面很亮麗,我希望能夠讓人感受到春天的氛圍。春天的空氣微微濕潤,百花齊放,所以這張畫我取名為《春絲》。」

黃乾成進一步說明:「畫中的桃花紅、李花白,象徵春天的生機與活力。我還特別使用了礦物顏料一般人用的痱子粉,這種顏料不像一般顏料容易褪色,反而更能展現色彩的飽和與純粹。」

媒材的突破——從宣紙到油畫布

近年來,黃乾成開始嘗試在油畫布上創作水墨,他說:「其實布不是西方人的專利,東方早期的畫作很多都是畫在絹布上的,敦煌壁畫更是如此。我們應該勇敢嘗試新媒材,而不是受限於傳統工具。」

他的創作手法也有所突破,他提到:「早期的畫家,常用筆來作畫,但現在我開始用噴槍、沙拉脫、鹽、洗衣粉等不同的媒材來製造特殊的質感,讓畫面更有層次感。」這種創新的精神,使他的作品在傳統水墨中展現出獨特的現代感。

黃乾成的藝術理念深受東方哲學影響,他特別喜歡老莊思想:「創作不能只是模仿,要有自己的內涵,這才是藝術的根。」他談到:「我們看山水,不只是看它的形,而是要看它的氣韻,看它的靈魂。」

文化的承傳——讓水墨在當代發光

黃乾成希望透過自己的畫作,讓更多人重新認識水墨畫的魅力。他說:「畫畫就是要讓人感動,要讓人進入畫中的世界,與畫產生共鳴。」

如今,他已經從教育界退休,全心投入藝術創作,但仍持續在各地舉辦展覽,推廣藝術。他的作品不只是山水的描繪,而是他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堅持。

「我們畫畫的人,其實就是一個守望者,守望著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山河,讓這些美好可以被記錄下來。」

在黃乾成的畫作中,我們看到的不只是筆墨與技法,而是一位藝術家對於土地的深厚情感與對文化的承擔。他的壯麗山河,不僅僅是景物的描繪,更是一種時代精神的展現,一種對美學的堅持。

透過他的畫作,我們彷彿也成為了這片壯麗山河的見證者,在他的筆墨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山水天地。

責任編輯:鄭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從美國舊金山藝術大學到台灣的傳統文化,畫家林宗賢憑著對藝術的熱愛,成功將他天生的繪畫天賦,與深厚的文化根源結合在一起。他的作品不僅帶來視覺上的震撼,更重要的是傳遞出「希望」和「快樂」的訊息,讓觀眾在他的畫作中找到力量。透過林宗賢的親身分享,帶領讀者走進他的藝術世界,探尋他創作背後的故事和對未來的展望。
  • 在台灣藝術界,有許多如同一顆顆璀璨星星的創作者,蔡慶彰老師無疑是其中之一。他從小便熱愛繪畫,因家庭經濟壓力,18歲便創業撐起家計,然而內心對藝術創作的熱情從未減退。直到40歲後,蔡慶彰老師毅然決定前往美國修習美術碩士,回國後教學超過十年,並積極推廣藝術發展。他的創作,無論是油畫還是歷史畫,皆充滿對家鄉的思念與文化的深刻反思。
  • 「這趟旅行的主要動機是參加朋友的展覽。」嘉義畫家王德合如此開場。他的28天日本自助旅行源於一場在日本四國瀨戶內海小豆島舉辦的父子聯展,而展覽的主角正是他多年來研究的一位日治時期藝術家——安西勘市。
  • 1964年開業的美姿華攝影室,距今已一甲子的年華,隱藏在香港仔大道一棟不起眼的唐樓內。老闆陳崑泉老先生(陳師傅)如今已經92歲,只要有客人預約拍攝,他就會從屯門的住家,途經一個多小時的車程,長途跋涉來到香港仔店面。
  • 「我從來沒有在歐洲見過貔貅,當我第一次在網上看到影片時,就讓我印象深刻,我就嘗試去聯絡冒卓祺師傅,想跟他訂做貔貅,就這樣我跟貔貅聯繫在了一起。」在比利時安特衛普市唐人街開設武館的武術師傅Ronald Galland(江漢利)說道。去年12月,他專程攜同妻子與7名徒弟赴港拜師,親身學藝,今年8月11日,在他70歲的壽宴上,首次公開舞貔貅,將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舞貔貅文化帶到歐洲。
  • 中華文化總會今天(20日)發表最新一集《匠人魂》影片,記錄台南黑糖製糖師以柴燒古法煉糖的故事,找回台灣的「甜蜜」記憶。
  • 香港彩瓷業界泰斗徐淼於2月15日辭世,享壽105歲,是港彩輩份最高、最年長的瓷繪名師。徐淼曾任道風山基督教叢林繪瓷部主任畫師,師從港彩名師謝中吾,擅長繪山水彩瓷,為道風山繪製作品無數,在雲水堂繪製圓形巨幅壁畫時已八十多歲。香港陶瓷研究會會長嚴惠蕙2月24日凌晨在該會社交媒體專頁發表悼文《追念徐淼先生》,回顧徐師傅生平。
  • 寧艾文(Evan Ning)是一名加拿大影視攝影師兼燈光師,參與拍攝了多部著名的好萊塢影視作品,包括迪士尼、華納兄弟和網飛旗下的電影。他還擔任過法輪功真相電影的攝影總監,包括《為你而來》和《永恆的五十分鐘》。艾文是一名從小修煉的法輪功學員,他是怎樣成長為才華橫溢的青年的呢?讓我們來聽聽他的故事。
  • 清晨6時半,天仍矇矇亮,在香港最南端的隱世小島上,人稱蒲台島「島主」的島民羅金樹(樹哥)已經開始駕著小艇出海捕魚,除了炎熱和惡劣天氣外,每天清晨一次,下午一次,日日如此。樹哥是土生土長的島民,一生都不願離開蒲台島去其它地方生活。今年73歲的他,身體依然健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