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元焦點】政治經濟內外交困 習拉民企救場?
【大紀元2025年02月20日訊】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紀元焦點》,今天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大事呢?
今日焦點:以色列將啟動加沙第2階段談判;經濟內外交困 「國進民退」走不通 中共拉民企上台來扛?光伏業嚴重內捲 出口遇阻 國內繼續逆勢投資 計劃經濟完全與市場脫節。
將啟動加沙第2階段談判 要求去軍事化
以色列外交部長薩爾18日表示,以色列將啟動加沙走廊停火協議第2階段談判,內容包括用被關押的巴勒斯坦人交換其餘的以國人質,還有以方要求加沙走廊完全去軍事化。
加沙走廊(Gaza Strip)停火第2階段談判,本應在第1階段於3月2日結束前開始,但談判尚未正式展開。
薩爾(Gideon Saar)在記者會中說,以色列不會接受加沙走廊採取「真主黨(Hezbollah)模式」,要求「加沙走廊完全去軍事化,且沒有巴勒斯坦自治政府(Palestinian Authority)勢力存在」。
薩爾補充說,以色列有注意到阿拉伯國家為加沙走廊擬定的替代方案,該方案是為了抗衡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特朗普)提議由美方接管並重建當地的計劃。以國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曾稱川普的構想值得研究。
薩爾還談到,以色列不會支持將加沙走廊控制權從巴勒斯坦伊斯蘭主義組織哈馬斯(Hamas)手中,轉交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計劃。
政治經濟內外交困 中共拉民企救場
在中共政治經濟內外交困下,2月17日,習近平在北京召開了一個民營企業座談會,這是中共黨魁習近平上台後,時隔6年多第二次與大陸民營企業負責人的座談會。習發表講話時讚揚民營經濟前景「廣闊」,還要民企「大顯身手」。
媒體報導,出席這次座談會的大陸民企包括早前遭到中共肅整的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以及AI模型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創辦人梁文鋒、騰訊創辦人馬化騰等民企負責人、華為執行長任正非等至少18人。
在這場座談會上,多位民企代表對民營經濟的發展發表意見,中共官媒在報導中只提了他們的名字,對於他們所建議的內容,隻字未報。
時事評論員鍾原在大紀元上發文表示,目前的經濟環境下,中國大陸的絕大多數民營企業都不會認為「發展前景廣闊」或「大有可為」,殘酷的現實是眾多企業已經倒閉,剩下的只能裁員、縮小經營規模,老百姓收入低、消費不斷降級,民營企業同樣在苦苦掙扎。參加座談會的人都清楚,中國經濟每況愈下,中南海早已束手無策。
這次會議上倍受關注的是馬雲。2020年馬雲發表批評中共監管機構的講話後,遭到中共打壓,他創辦的螞蟻集團上市計劃被取消,阿里巴巴也受到巨額處罰。之後,馬雲離開國內,長居在國外,鮮少在公開場合露面。路透社稱,馬雲避居海外成為中國民營企業時運倒轉的象徵。很多人也把馬雲的動向看作是國內政治的風向標。
這次馬雲被安排坐在第一排,左邊第二個位置,而沒有安排在第一排中間,正對主席台上習的位置。
觀察人士說,習近平通過這場座談會親自向民企示好,尤其是對像馬雲這種已經從神壇跌落的企業家,習近平意在提振民企信心、以拉抬低迷的經濟。
習上台後,至今只召開過二次專門和民營企業家的會議。上一次是在2018年,當時社會輿論出現「國進民退」的意思,也就是民企私營經濟已經幫助國企公有經濟達到發展目的,應該是退出歷史舞台的時候了。
同年,曾經資產規模達2萬億人民幣的安邦集團爆雷,被國資接管;債務規模近萬億的海航也面臨相似處境。國際市場,美中正在爆發貿易戰。一時間民營企業人心惶惶。
習近平在2018年底的民企座談會上曾「承諾支持民營企業」,官媒開始賣力宣傳,民企是「自己人」,非但不能「離場」,還要走向更大的舞台。但隨後當局以監管為名,對中國民營企業進行大規模的打壓行動,從對網約龍頭滴滴打車的數據安全調查,到視頻遊戲、教育培訓、金融科技、食品配送,以及對房地產領域的打壓,在中國的民營企業家中引發寒蟬效應。
儘管當局近期稱他們在緩和整肅並將繼續支持民營經濟,強調民營經濟的重要性,但新聞和數據還在不斷展現「國進民退」的現實。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的謝田教授曾對大紀元表示,中共從沒有改變過,他們當然知道民企對中國經濟有極大貢獻,但是它不相信民企,中共一定不會放棄國企的主導地位。
多位專家指出,中國民企擔心「三座大山」:國資吃掉民企、隨意監管以及不公平待遇。
這次的民企座談會,有分析指,中共在面臨困境之下,會再利用民企一把,被利用的民企會因此加劇風險。
台北的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向美國之音表示,中國經濟面臨內憂外患,包括中美關稅貿易戰,國內經濟衰退和通縮等危機,在此前提下,習近平亟需民企協助來拉抬低迷的經濟,應對來自美國的挑戰。
旅美政經觀察人士秦鵬表示,為與美國對抗,中共很可能對這些民營企業的發展提供一些資金,但不見得是好事。因為中國共產黨是要利用這些民營企業,達到在全球竊取信息,在全球爭霸的目標,還要利用他們加強對中國國內人民的控制。這使民營企業面臨高度的風險,未來很可能也會遭到美國等國家的制裁。
光伏業嚴重內捲 出口遇阻 中共繼續逆勢投資
在中共政府的補貼政策推動下,大陸光伏產業產能遠超全球的需求。中國太陽能光伏業產能在2024年嚴重過剩、產品價格暴跌,導致企業利潤普遍下滑,大面積陷入虧損。在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大陸光伏產業還在擴大生產規模。
華夏能源網日前統計發現,2025年1月,中國光伏業竟然投資875億元人民幣,擴產175GW。分析指出,地方政府代建廠房、代採設備、巨額補貼,成為光伏企業逆勢擴張的主要推手。
據《中信建投研報》,到2024年底,光伏主產業鏈,即矽料、矽片、電池片、組件的產能過剩都在一倍以上,而多晶矽、矽片、電池片、組件價格下滑超過25%到35%。
據《國際金融報》披露,2024年中國光伏業6個主要企業中,除晶科能源實現微薄獲利外,其餘5家合計歸母淨虧損約達310億至341億元。
面對這種危機,地方政府卻投資加碼,無視市場經濟現狀。據報導,為了招攬光伏相關項目和企業,「代建廠房」已成地方政府招商標配。有的地方政府出資提供項目場地、廠房基建、機電設施等建設費用,同時給予名目眾多的補貼:例如新建項目補貼、設備購置補貼、綠電政策補貼、人才補貼等等。
有報導指出,在地方政府眼裡,這些光伏項目承載了地方發展優質產業支柱和民生就業的重任,又已為其進行了大量投入,半路終止絕無可能,如今是硬著頭皮也要上。
中國光伏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曾指出,「地方政府推波助瀾,金融機構趨之若鶩,跨界企業無序湧入,最終導致產業供需失衡。」
受中共長期產業補貼政策推動,中國各地瘋狂上馬光伏項目,造成現在光伏行業產能過剩,遠超全球的需求,整個行業陷入低價競爭,甚至持續低於行業現金成本,出現「自殺式」內捲,導致全行業陷入虧損。連帶著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全都出現虧損。
趕碳號科技(上海)有限公司2024年7月在官方微博發文指出,光伏行業內捲到現在,企業還能自掏真金白銀加大投資的其實並不多。捲到最後,實際上捲的就是各地政府。
台灣總體經濟師吳嘉隆認為,「產能過剩的直接原因,第一個就是國家補貼,第二個就是低波峰現象。」低波峰現象就是太多人模仿別人的成功商業模式,發現這個領域可以做,很多人跳進來。
光伏業產能過剩,內需不足,出口的市場也遇到阻力。2024年光伏產品出口數量增加,但是收入減少超過三成。
美國華裔經濟學者黃大衛表示,「現在來說歐美都開始反傾銷,而國內的補貼開始減少,或者說關稅增加的部分比補貼還要多的時候,它就會發生虧損。」
美國在去年5月宣布提高對中國的電動汽車、半導體、太陽能電池、鋼鐵、鋁和醫療設備等產品的關稅。其中,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100%的關稅,對太陽能電池徵收50%的關稅。
大陸資本界資深人士徐真對大紀元表示,因中國新疆煤炭資源豐富,發電成本低,多晶矽主要在新疆地區生產。為制裁中共迫害人權,美國禁止進口新疆棉花和光伏產品等,歐盟也會跟進,若是這樣,大陸光伏行業會很快出現大量倒閉潮。
獨立智庫氣候能源金融機構(Climate Energy Finance)的中國能源政策分析師董旭陽(Xuyang Dong)對外媒表示,中共(扶持光伏產業)是一個產業政策的導向,而不是靠市場來調節企業的生產,所以這是必然的,是計劃經濟的原因,導致這種生產跟市場不配合。
台灣總體經濟師吳嘉隆認為,中共不懂如何應對產能過剩,不僅是光伏產業,包括房地產和鋼鐵,全都是同樣現象。
《紀元焦點》製作組
責任編輯: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