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2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高杉編譯報導)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種不同的賺錢方法,擁有財富也是很多人的夢想,那麼如何獲得和積累財富呢?在讓人能夠變得更富有的多種因素之中,擁有對自身財富狀況以及對當前所處「財富金字塔」層階的清晰認知,也是非常關鍵的一個。
著名金融博主「Vincent Chan」最近在他的自媒體頻道提出了財富的七個層級分類,並將其與「時間財富」的概念聯繫在一起。他強調說,財富的衡量標準不是你具體賺了多少錢,而是你的財富可以支撐你的生活多久。
此外,他還提出了如何突破自己所處財富層階的一些建議。那麼,這七個財富層級分別是什麼?又該如何讓財富突破升級呢?下面一起來看一看。
第一層級:財務認知——月光族的掙扎
典型特徵:帳戶餘額僅能支撐最多30天的生活;生存主要依靠每月工資收入。
在這一階段,財務狀況極其脆弱,每一筆花銷都可能會影響下個月的生活。大多數人會發現自己深陷「月光族」狀態,收入剛剛夠支付日常開支,沒有任何儲蓄或應急資金。
如何突破該層級該層級?
– 控制支出:必須放棄自我麻醉的想法,對目前的財務狀況有清醒認知;合理分配每一分錢,減少一切不必要的開銷,比如規劃飲食、避免衝動消費等。
– 增加收入:無論你是否想要達到最高財富層級,你都應該想辦法去提高自己的收入。
第二層級:財務自足——獲得短期安全感
典型特徵:有兩到三個月的生活儲備金,但對財務狀況仍然焦慮,尤其是在花錢消費的時候。
你不再必須依賴下個月的工資來生活,但仍然需要小心管理開支,避免自己陷入財務危機。很多大學生和剛步入職場的人都處於這個階段,他們需要省吃儉用,儘可能地減少消費。
如何突破該層級?
– 建立緊急儲備金:先存下相當於六個月生活費的資金(大約3.3萬美元),確保有足夠的財務緩衝,並將其存入高收益儲蓄帳戶。
– 合理規劃娛樂支出:避免過度消費,比如在家吃飯而非外出就餐、在朋友家喝酒而非去酒吧,以及晚上出門時只帶現金而不帶信用卡,以避免無感消費等等。
第三層級:財務緩衝——生活開始變輕鬆
典型特徵:有三到六個月生活費的存款,日常消費變得較為自由。
這一階段的標誌是,你開始在經濟上感受到自己有了些許「喘息空間」。例如,你可以不用反覆檢查銀行帳戶就去外面吃頓飯,也可以偶爾給自己買點小禮物,而不必擔心下個月房租的問題。但這個階段也最容易讓人安於現狀,停滯不前。
如何突破該層級?
– 居安思危:待在舒適區是非常誘人的,所以這個階段可能是個把人牢牢拖住,令你無法寸進的溫柔陷阱。一定要居安思危,再接再厲!
– 提高收入:考慮進修、發展副業或嘗試創業,以增加資金來源。
第四層級:財務穩定——告別財務焦慮,規劃財務未來
典型特徵:擁有六個月至一年的生活資金,不再擔心突發經濟困難。
在這個階段,你的財務狀況足夠穩定,不需要為每一筆消費而焦慮,甚至可以開始規劃長期目標,如購房或投資等。
如何突破該層級?
– 優先投資資產:購入能增值的資產(如股票、房地產),避免減值消費(如奢侈品等)。
– 分配意外收入:每當獲得額外收入(如獎金或禮金等),將其全部或至少拿出50%投入到穩健的投資中。
第五層級:財務靈活——自由選擇生活方式
典型特徵:具備一到兩年生活費用的儲蓄,開始初步享受財務自由。
你不再只是追求財務安全,而是可以自由選擇如何快樂地生活。在這個階段,很多人會考慮換工作、創業,甚至嘗試長期旅行,因為他們有足夠的資金支持。
如何突破該層級?
– 稅務優化:充分利用401(k)、Roth IRA等稅收優惠帳戶,減少稅務負擔。
– 擴大投資:研究並實施更精明、更成功的投資,確保資金持續增長。
第六層級:財務自由——不工作也能生活
典型特徵:資產足夠支撐30—60年的生活,被動收入已能完全覆蓋日常開銷。
這一階段,你的投資收益足夠支付生活成本,工作成為了一種選擇而非必要。你可以專注於興趣、慈善或個人成長,而不必再為金錢發愁。
如何突破該層級?
– 擴展收入來源:投資房產、創業、建立被動收入體系。
– 學會利用債務:像富人一樣,通過低息貸款購入增值資產,而非單純依靠現金流收入。在美國,最富有的人很少直接購買房產,而是通過貸款來對商業地產、寫字樓、公寓或酒店進行投資,以創造更多的財富。
第七層級:財富登頂——造福子孫、影響世界
典型特徵:財富不僅能支撐自己一生,還能造福後代。
在這一階段,你的財富不再僅僅服務於自己,還可以用於建立基金、傳承給子孫後代,甚至為社會帶來影響。
如何突破該層級?
– 傳承財富:設立信託基金、遺產規劃,以確保財富代代相傳。
– 影響世界:投資慈善、社會企業,讓財富創造具有更深遠的價值。
你現在處於哪個財富層階?
客觀地從側面看看自己,理性地評價自己目前處於哪個財富層階。無論你目前處於哪一個層階,不斷優化財務管理方式,讓促進財富增長成為一種習慣,都是很關鍵的行動準則。
從減少開支到聰明投資,每一步的選擇都能幫助你逐漸邁向更高的財富層級。但歸根結底的問題是,你願意為自己的財富未來付出多少努力?◇
責任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