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2月12日訊】時光回溯到1923年,一齣在北京四合院演出的皮影戲《竹林記》,精彩的天兵天將打鬥場面,讓美國女孩寶琳‧本頓(Pauline Benton)嘖嘖稱奇。剛剛大學畢業的她到北京探望在燕京大學任教的姨媽時,被中國古老藝術——皮影戲深深吸引。原來那些曾經在芝加哥博物館中展覽的皮影戲偶,是一個個會動的生命。這位美國女孩終身未嫁,用盡一生的心血投入到皮影戲的創作、演出中,她在紐約創辦了紅門劇社(Red Gate Shadow Players),甚至在羅斯福總統執政時期受邀赴白宮演出。

皮影戲的由來
皮影戲的起源眾說紛紜,當中在民間廣泛流傳的一個故事是漢武帝與他心愛的李夫人的緣份。相傳漢武帝深愛李夫人,然而她早逝,使他日夜思念,鬱鬱寡歡,荒於朝政。身邊的大臣擔憂不已,邀請來一名方士李少翁施法招魂。這位方士在房內拉起帷幕,點燃燈火,投影出李夫人的倩影,緩解了武帝對李夫人的思念。他後來重回朝政,主掌大局。這一方士的手法傳入民間,漸漸發展成皮影戲。

皮影戲在唐代、五代開始發展。在唐朝,沿著絲綢之路進入大唐疆土的佛教徒用此戲作為傳播教義的工具,也成為和尚做法事的重要載體。到宋代話本興起時興盛,都市生活、文化活動繁榮,皮影戲演繹的多種戲碼成為娛人娛神的重要藝術形式,神仙故事、民間傳說、經典寓言,一代又一代人在當中吸取了養分,在輕鬆愉悅的看戲環境中得到道德教化和精神的昇華。
寶琳‧本頓在未發表的筆記中寫道:「中國服飾、藝術、建築、宗教、歷史和神話的祕密都隱藏在皮影戲的靜謐形態之中。」她窮其一生踏入皮影戲的世界,將這一差點被「文化大革命」毀掉的藝術傳統帶到了美國。


一生投入皮影戲的美國女子
筆者在今年1月參觀了在紐約法拉盛市政廳(Flushing Town Hall)展出的本頓皮影戲藏品,這些一度塵封箱底20年的精美刺繡掛件、皮影戲偶、珍貴照片等等,敘述了這位美國女子的生命歷程。
1898年出生在堪薩斯州的寶琳‧本頓,父親Guy Potter Benton是一位頗有地位的學者,曾經任職菲律賓大學馬尼拉分校的校長,這給了寶琳認識東方文化的機會。在她的手記中,有部分是她十幾歲時隨家人到歐洲和亞洲旅行的經歷。她的姨媽Emma Konantz曾是俄亥俄州衛斯理大學(Ohio Wesleyan University)的數學教授,也是一名對東方藝術文化充滿嚮往的女性,後來她來到北京的燕京大學任教,也是在這裏,影響了她的侄女走上皮影戲之路。
寶琳‧本頓在姨媽Emma Konantz的引薦下,幸運地觀摩到河北省灤州市皮影世家傳人李氏的絕活,透過旁觀和聽訓學習到這門藝術,她發願要把這門特別的藝術在美國發揚光大。也是在姨媽的幫助下,找到翻譯幫助將很多中國傳統戲劇的劇本翻譯成英文。9年後,紐約紅門劇社(Red Gate Shadow Players)成立了。她當時在中國定製了上百件皮影,還有皮影戲的道具和樂器,這些都是不可復刻的瑰寶。


紅門劇社的興衰
隨著戲偶走入歷史,紅門劇社有一段光輝時刻,在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紅門劇社在美國各地巡迴演出,在加州、紐約、華盛頓、邁阿密等地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甚至在羅斯福總統執政時期赴白宮演出。皮影戲在美國風靡一時。
最初劇團只是演繹中國民間傳統故事,如《嫦娥奔月》、《蟠桃會》、《白蛇傳》等等,到了40年代末,寶琳搬到了加州,並重組了公司。當時正值政治動盪的時代,中美關係日趨緊張,傳統的皮影戲劇目在當時已過時,她也開始了全新的創作,將美國孩子喜愛的童話故事《三隻小熊》、《大象的歡樂》、「Wynken, Blinken and Nod」等改編成皮影戲劇本,特別製作了相關戲偶,劇團開始製作吸引美國孩童的劇目,為皮影戲注入西方童話元素。


到60年代,年屆六旬的寶琳已步入退休年齡了,她患有阿爾茨海默氏症,這讓她與他人合作變得越來越困難。她將紅門劇社傳給了她的學生之一Mercina Karam。她沒有後代,朋友和同事的圈子也越來越窄,演出機會也不再如過去那麼多,寶琳在晚年過著艱難的日子,她不得不賣掉她大量的皮影戲藏品來維持生活。
寶琳堅持表演直到生命的最後兩年,1974年她因腦癌去世時,遺囑規定紅門劇團的一半皮影戲偶捐贈給博物館,另一半戲偶連同該團的舞台、筆記和書籍封存在一個木箱裡。

寶琳的人生故事,被記錄在Grant Hayter-Menzies的著作《影子女士:寶琳‧本頓非凡的職業生涯》(Shadow Woman: The Extraordinary Career of Pauline Benton)之中。
這些被封存在木箱中的皮影戲「文物」,是如何「重見天日」的呢?紅門劇社的後期有怎樣的發展,有哪些人延續了寶琳的故事?且聽下回分解。◇
責任編輯:李維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