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綸悟道——胡令能《小兒垂釣》

作者:源馨
唐朝胡令能這首膾炙人口的《小兒垂釣》,形像描繪了作者隱居尋法,同化大道的志趣。(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16
【字號】    
   標籤: tags: , ,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胡令能《小兒垂釣》

人說紅塵世間原本就是一個大的名利場,待久了能有幾人不會被誘惑沉淪。守住純淨的初心,感受自然之法的圓容殊勝,自在逍遙、洒脫不羈又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胡令能正是借小兒垂釣的童真視角,為我們展現了如何看淡名利把持本性,清淨無欲的純美內心畫卷。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人的純真無邪與景物的自然美妙融為一體,組成一幅觀畫入境的純美意境。吟來內心可體悟道法源於自然的諧和共存,清淨無為,互不擾動。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遇人則生事,世間之事多為名利情所累,人心慾望也多為此所生。無求無欲的心境又怎肯被世間俗事擾亂,誤了隱者入道歸真的心志呢?

這首膾炙人口的《小兒垂釣》,形象描繪了作者隱居尋法,同化大道的志趣。既生動傳神且精妙超凡,不愧是神仙所贈之作。為何如此說呢?

本詩作者胡令能崇尚道家修煉,一日曾經做過一夢,夢中有位白髮老者手持利刃,剖開其腹,將一卷書放在他腹中,夢醒之後,便能吟出美妙且充滿智慧的詩句,讓人歎為觀止。(《御定全唐詩》)

聽來好似神話,其實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一種寫照 。現代人描述的「靈感」,或許正是古往之修煉人看到另外空間的一種真實景象,只是在傳誦的歷史過程中,因為人迷執於眼見的物質空間,無法體會古人純美的內心境界,而逐層加進了現代觀念才變成了神話故事。

此詩之所以成為千古名篇,不是僅僅因為其朗朗上口,稚趣可愛。真正感人至深的是作者「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的隱士風格,寥寥數語,躍然紙上。修道得法能讓人生出大智慧,因此就更加不會被塵世這個名利場所誘惑困擾,其內心早已與大道自然融為一體了。

胡令能的詩句雖跨越久遠的時間和空間,卻明晰煉練達並能打動人真我之本性,給人一種心馳神往的歸屬感,並與作者產生共鳴。返本歸真,重回天國家園,因為這或許正是每個人心中所真正追尋的吧?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三國時期有一位「醜妻」,頗爲聰慧,即曹魏大臣許允的妻子阮氏。唐 周昉《仕女圖》。(公有領域)
    元稹悼亡韋氏詩,通首說得哀慘,所謂貧賤夫妻也。「顧我無衣搜畫篋,泥他沽酒拔金釵」,言其婦德;「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言其安貧。俸錢十萬,僅為營奠營齋,真可哭殺。
  • 《人日》一詩,通過寫景,表達了冬去春來,萬物生機勃發的景象。面對雪霽後的晴天,又恰逢「人日」,所以常人舉辦各種活動來慶祝;修行之人不可能像常人那樣興高采烈,而是用「閒吟曠士懷」來抒發自己的襟懷。
  • 皮日休的這首《館娃宮懷古》,前三聯都是描寫館娃宮遺蹟的荒涼景象,尾聯則是表達了對吳王夫差因女色而滅國感到不值。同時,皮日休對越王勾踐利用美色打敗吳國的事情也頗有微詞,他在《館娃宮懷古五絕(其一)》詩中寫道:「越王大有堪羞處,祇把西施賺得吳。」
  • 茫茫的大江南北,走正道,有時候反而事情難辦成。榆莢形如銅錢生在樹上,楊花如玉屑灑落在街頭。
  • 他從官場走來,撣去一身功名浮華,暫別塵世樊籠的束縛與喧囂。他向深山而去,迎來十方松風水月,靜看桃源仙境的清新與生機。這是他安身處世的一幢居所,也是他修行求道的一片淨地。他,篤志修禪的王維,在這座隱士輩出的終南山購置別業,從此往來於鬧市與山野之間。
  • 《酬皇甫郎中對新菊花見憶》主要是為了答謝皇甫曙的宴會邀請創作的,到尾聯才算是正式答應了赴宴。白居易是依照古禮的要求這樣寫的。《禮記‧曲禮上》:「凡與客入者,每門讓於客。客至於寢門,則主人請入為席,然後出迎客。客固辭,主人肅客而入。」
  • 通過這首詩,我們了解了古代的名家如何教養自己的孩子。或許人生會遭遇艱難坎坷,不能因為一時的清貧生活而失去了做人應該遵守的道德禮義。正如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的:「所賴君子安貧,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 這大概是大唐最唯美的一幕:宮苑深深,月色溶溶,雍容華貴的牡丹綻放芳華,躊躇滿志的天子與傾國傾城的妃子共遊賞花,最頂級的歌唱家,即將率領梨園弟子以樂舞助興。
  • 田家即事,寫景兼寫事,妙能得神。頷聯上句織,下句耕。頸聯寫景一句高,一句低,細膩風光,落句(尾聯)言皆由命。見生時樂死且不必問,蓋皆任之於命,己之志不可惑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