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者的前兩大死因,第一是心血管疾病,第二才是癌症。心血管疾病也會影響大腦健康,增加阿茲海默病風險。因此,了解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並掌握相關預防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多高?如何預防心臟病?我們今天就來談這個話題。
心血管疾病風險:3大危險指標
健康風險評估應從疾病、生活習慣與身體狀況三方面入手,這能幫助我們全面掌握健康狀況。
1、 疾病狀況
下列5種疾病狀況,符合1項就要注意:
●有心臟病,包括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肌症、心律不整、心臟瓣膜疾病等。
●有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疾病。
●新陳代謝症候群、肥胖。
●有動脈硬化相關的疾病,如腦梗塞、下肢動脈阻塞。
●有心臟病猝死的家族病史。
2、 生活習慣
現代生活的壓力與習慣往往是健康的隱形殺手,下列5種生活習慣,符合2項就要注意:
●幾乎不運動、久坐。
●抽煙。
●常喝酒過量。
●工作或生活壓力大。
●喜歡吃重味道、過鹹的食物。
3、 身體狀況
如果您在日常生活中感覺到不適,身體或已發出警告。下列8種身體狀況,符合1項就要注意:
●上樓梯會喘。
●偶爾覺得胸悶痛。
●常心悸持續10分鐘左右才會停止。
●曾失去意識昏倒。
● 體重短期內增加很多,比如一星期增加兩三公斤
●兩下肢水腫。
●最近突然沒食慾。
●肩膀、背部、喉嚨、牙齒等部位持續疼痛,治療不見好轉。

一定要認識的6種心血管疾病
了解高風險疾病種類,能幫助我們提前預防並早期識別。以下六種心血管疾病,若出現相關症狀需特別注意:
1、 心絞痛、心肌梗塞
【病因】
冠狀動脈負責供應血液給心肌。當冠狀動脈硬化時,血管變窄,導致心臟供血不足,引起心絞痛。若冠狀動脈完全阻塞,則發生心肌梗塞。
【症狀】
心絞痛和心肌梗塞是缺血性心臟病的主要表現,常伴有胸悶、胸痛症狀,是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2、心律不整
【病因】
心律不整是心跳規律異常的心臟病,包括:
●頻脈性心律不整:心跳過快,1分鐘超過100次。
●緩脈性心律不整:心跳過慢,1分鐘少於50次。
●期外收縮:心跳不規律、漏拍。
【症狀】
以頻脈性心律不整為主,主要表現為:
●心房顫動:可能形成血栓,導致心肌梗塞或腦梗塞。
●心室顫動:影響血液循環,失去將血液送到全身和肺部的功能,引發生命危險。
3、 主動脈剝離
【病因】
動脈由內膜、中膜、外膜三層組成,隨年齡增長或高血壓影響,內膜變薄破裂,血液進入血管壁。若此現象發生在主動脈,會造成主動脈剝離。
【症狀】
突然出現劇烈胸背痛,伴隨血壓波動或昏迷等症狀,有立即性生命危險。
4、 心臟衰竭
【病因】
心肌損傷或負荷過重,導致心臟無法有效輸送足夠血液供應身體五臟六腑需求。
【症狀】
典型表現包括下肢水腫和呼吸急促,嚴重時可能伴隨疲乏無力、胸悶等不適。
5、 心臟瓣膜疾病
【病因】
年齡增長導致心臟瓣膜變硬,可能出現:
●瓣膜無法完全打開,導致血液流動受阻。
●瓣膜無法完全關閉,造成血液逆流。
以上皆會影響心臟幫浦功能,導致心臟需更賣力跳動。
【症狀】
心臟賣力跳動導致心臟過勞,長期下來易引發心臟衰竭,伴隨胸悶、心悸等不適。
6、 心肌症
【病因】
心肌症包括兩類:
● 肥厚性心肌症:心肌壁增厚。
● 擴張型心肌症:心肌壁拉伸過度、變薄,收縮力下降。
【症狀】
影響心臟泵血能力,可能逐漸發展為心臟衰竭,症狀包括呼吸困難、乏力等。

7個有效降心臟病風險實用方法
守護心臟健康並不一定需要大幅改變生活習慣,一些簡單但有效的方法就能產生深遠影響:
1、 一天刷牙3次
據研究,一天刷牙3次的人比一天刷牙0~1次的人減少10%心房顫動的風險、減少12%心臟衰竭的風險,而這主要是與減少牙周病有關。牙周病細菌早已被證明與心臟疾病有相當大的關係。
《推薦閱讀:牙齦紅腫出血又牙齒鬆動?兩招有效自救 》
2、 積極治療下肢水腫
改善下肢水腫,可多做深蹲和踮腳尖運動,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減少靜脈淤積,對改善水腫非常有效。深蹲能鍛鍊腿部肌肉,加強血液回流;踮腳尖則能刺激小腿肌肉收縮,像幫浦一樣幫助靜脈血液回流到心臟。
●注意事項
深蹲時保持上半身挺直,收胯,臀部向後坐。蹲下時膝蓋微超過腳尖是正常的,但不可太多,這樣膝蓋的壓力才不會過大。
踮腳尖可站著或坐著進行,每次保持踮起10秒,重複10~15次。
《推薦閱讀:久坐不動易失智短命 一動作可解 》
鍛鍊肌肉有助心血管健康。研究發現,每星期做30~60分鐘肌肉訓練,患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風險以及全因死亡率會下降10%~20%。
3、 多做「微激烈運動」
微激烈運動是指運動的強度為「呼吸加快,但不至於感到呼吸急促,可以繼續做下去的運動」,適合的運動為健走、慢跑、游泳、騎單車等。運動頻率為每星期2~3次,每次30分鐘。
4、 做伸展操、廣播體操、爬樓梯
伸展操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特別適合久坐或不愛運動的人。每天花10分鐘伸展頸部、肩膀、腰部和腿部,不僅能改善柔軟度,還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推薦閱讀:心臟喜歡的5個運動 常做改善心功能 》
廣播體操是一種溫和且有節奏的全身性運動,簡單易學且不受場地限制,適合任何年齡段的人士。建議每天早晨做一遍,幫助喚醒身體機能並穩定血壓。
爬樓梯是高效的有氧運動,能提升心肺功能、增強腿部肌力,同時幫助燃燒脂肪。但需注意關節健康,建議年紀較大的族群量力而行,每次以5~10分鐘為宜。
這些運動強度適中,既能鍛鍊心血管系統,也能作為日常防病保健的重要方法!

5、 注意熱休克
熱休克是指外界溫度劇烈變化導致血壓急劇波動,引發嚴重健康問題,甚至生命危險。特別是在冬季,熱休克成為常見威脅,需特別小心預防。德國一項對中風患者的研究發現,24小時內溫度每降低2.9度,中風風險就會增加11%,對於心血管風險較高的人士更會增加30%的中風風險。
●兩種常見的熱休克情況
寒冷環境血壓升高:在寒冷的脫衣間脫掉衣物,冷空氣會導致血壓升高。進入寒冷的浴室後,血壓再度上升,可能最終引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
溫度急升導致低血壓:從寒冷的浴室進入溫度較高的泡澡水,血管擴張太快,引發低血壓、意識昏迷,甚至可能溺死。
●預防熱休克的有效方法
提升室內溫度:在脫衣間和浴室安裝暖風功能,洗澡前提前加熱房間。
提升浴室溫度:用蓮蓬頭熱水沖浴室牆壁和地板,使浴室升溫。
調節泡澡水溫:泡澡水溫建議保持在40℃~41℃。超過41℃可能引起血壓升高,低於41℃則能放鬆血管,避免風險。

對策小提醒:冬季提高預防意識能降低熱休克的危害,讓日常沐浴更安全。
6、 睡足6小時以上
睡足6小時以上,有助保護心血管健康。
年紀越大,睡眠需求越少,但保持足夠的睡眠時間對維護心血管健康至關重要。60歲以上只要睡6小時,70歲以上只要睡5小時,就算睡眠充足了。
●睡眠與心血管疾病的關聯
降低心血管負擔:充份的睡眠有助於降低血壓和心跳頻率,讓心臟得到休息,減少心臟病的風險。
減少動脈硬化風險:睡眠不足會導致慢性發炎,血管發炎容易引發動脈硬化,形成血栓,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誘因之一。
穩定血糖與血脂:長時間缺乏睡眠會增加血糖和血脂異常的機率,兩者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子。
調節壓力荷爾蒙:睡眠不足導致壓力荷爾蒙水平上升,使血壓升高、血管收縮,加速心血管損傷。
●健康建議
確保規律作息,維持高品質的睡眠,搭配心臟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推薦閱讀:中醫概念解開失眠迷霧 綁腳妙招化解睡眠障礙 》
《推薦閱讀:17招必學!改善睡眠品質大全 》
7、 釋放壓力
壓力會讓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心跳速度加快,造成心律不整,使動脈硬化加劇。因此,有必要適當地釋放壓力。

以上介紹了預防心臟病的一些觀念和方法,想要更進一步了解如何防治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可以閱讀我們之前的相關文章:
《雲耳:天然活血化瘀良藥 》
《易喘、腿腫恐是心臟衰竭?一帖湯30天改善 》
《心臟喜歡的5個運動 常做改善心功能 》
如果您覺得本文對您很有幫助,或者您的親朋好友也有心臟保健的問題,歡迎分享給他們,感謝大家的閱讀,我們下次再見!@◇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觀賞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