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最新數據:美房屋銷售跌至近30年最低水平

2023年8月22日,文件照片中弗吉尼亞州阿靈頓一處房屋的出售招牌。(Andrew Caballero-Reynolds/AFP via Getty Images)
人氣: 3192
【字號】    

【大紀元2025年01月30日訊】(英文大紀元記者Naveen Athrappully報導/柳嵊濤編譯)根據美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NAR)發布的最新數據,去年美國現房銷售跌至近三十年來的最低點,但在年底幾個月顯示出復甦跡象。

該協會在1月24日的一份聲明中表示:「2024年,現房銷售年化總量(406萬套)降至自199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去年12月底的總庫存為115萬套,同比增長16.2%。按當前每月的銷售速度計算,這相當於3.3個月的供應量。通常,六個月的供應量會被認為是市場平衡的標誌。低於這一水平則表明這是一個賣方市場,房屋可以在幾個月內售出。

NAR首席經濟學家勞倫斯雲(Lawrence Yun)表示,儘管去年年末的抵押貸款利率較高,但房屋銷售依然表現出強勁的復甦。30年固定利率抵押貸款的平均每週利率從2024年9月底的6.08%的低點上漲至2025年1月1日的6.91%。

「冬季的房屋銷售通常比春季和夏季疲軟,但銷售勢頭正在上升,並且連續三個月同比增長。」勞倫斯雲表示,「消費者顯然了解擁有房產的長期好處。就業和工資的增長以及庫存的增加對市場產生了積極影響。」

NAR表示,在房屋中位價去年創下40.75萬美元歷史新高的同時,現房銷售以406萬套的歷史低點收尾。

2024年12月,現房中位價同比上漲6%,此外美國四大地區的房價均出現上漲。

雲將房屋中位價的上升部分歸因於高端房地產市場相對較好的表現。他表示,2024年12月,價值100萬美元以上的房屋銷售同比飆升35%。相比之下,價格低於25萬美元的房屋銷售則出現下降。

房地產市場平台Zillow預測,今年房屋銷售將增加,但房價的增幅較為有限。

該公司預計2025年房價將上漲2.6%,這是一個「相對緩慢的增長速度」,與2024年相似。公司預測今年現房銷售將達到430萬套。

Zillow首席經濟學家斯凱拉奧爾森(Skylar Olsen)表示:「儘管購房負擔問題仍會存在,但買家應預期市場上將會有更多房源,意味著他們將有更多時間去考慮合適的選項,並在談判中擁有更多槓桿。」

住房負擔危機

據房地產經紀公司Redfin在1月25日發布的報告,美國人的住房負擔情況惡化,截至1月19日的前四週內,美國房屋的中位月供達到了2686美元,「是近七個月來的最高水平」。

Redfin將高成本歸因於房價和抵押貸款利率的上漲。待售房屋銷售同比下降10.1%,達到超過一年來的最大跌幅。

Redfin的購房者需求指數接近自2024年6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平均房屋的銷售時間為52天,是「過去兩年中最長的時間」。

報告指出:「推動待售房屋銷售下降的其它因素包括美國部分地區的極端寒冷天氣及降雪、南加州的野火,以及新房源的有限供應。」還提到,「一些潛在買家可能在川普總統就職前選擇暫緩購買,以觀測新一屆政府是否會立即採取住房方面的行動。」

唐納德川普總統於上週簽署了一項備忘錄,旨在遏制美國人所面臨的通貨膨脹成本,這其中便包括有關降低住房成本的舉措。

該備忘錄將一些監管要求歸咎為導致問題的因素,稱這些費用「單獨占新建住房成本的25%」。

川普的行政命令指示各機構為美國人提供「緊急價格紓困」,包括採取措施降低住房成本並改善市場上的住房供應。

在慈善事業方面頗具貢獻的比爾普爾特(Bill Pulte),近期被川普提名擔任聯邦住房金融局(Federal Housing Finance Agency)局長,該機構監管房利美(Fannie Mae)、房地美(Freddie Mac)及聯邦住房貸款銀行(Federal Home Loan Banks)。

美國國家建築商協會(NAHB)對這一提名表示歡迎。

NAHB主席卡爾哈里斯(Carl Harris)表示,「作為一位商人和慈善家,並且與住宅建築行業有著深厚的聯繫,普爾特能夠理解確保建築商和開發商獲得融資以建設新住房,並且讓消費者能夠輕鬆獲得負擔得起的按揭信貸的重要性。一旦提名得到確認,NAHB期待與普爾特共同合作,推動一個安全、穩健和流動的住房金融體系,來幫助建築商們增加新房及公寓的供應,以滿足全國的住房需求。」◇

作者簡介:

納文‧阿特拉普利(Naveen Athrappully)是《大紀元時報》的新聞記者,報導商業和全球事件。

原文:US Home Sales Fall to Lowest Level in Nearly 30 Years, Realtors Association Say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孫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