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課
二、六首押「八齊」韻的古代經典唐詩
2. 子規 唐‧杜甫
峽裡雲安縣,江樓翼瓦齊。
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
眇眇春風見,蕭蕭夜色淒。
客愁那聽此,故作傍人低。
創作背景:公元765年秋,杜甫從巴蜀返回洛陽的途中經過雲安縣(今重慶雲陽縣)。並在那暫住了幾個月。這首詩是公元766年春創作的。雲安縣地處長江流域,東連奉節縣的瞿塘峽,西接萬縣(今重慶市萬州區)。整個縣城坐落在峽裡的山坡上。而杜甫寄居在雲安縣令簡明府安排的城東望江樓。
注釋:①翼瓦:指望江樓上的飛檐碧瓦如鳥的羽翼覆蓋。②山木合:指通往城內的山路,兩邊有高大的樹,樹梢相互靠在一起。③子規:杜鵑鳥的別稱,因其叫聲類似「不如歸去」,所以常會勾起遊子的思鄉之情。④眇眇(音秒,上聲):春風吹拂輕柔貌。⑤見:出現。音義通「現」。⑥蕭蕭:象聲詞。指夜晚,風吹樹葉發出的聲音。⑦客愁:寄居外地之人的思鄉愁緒。⑧那聽此:怎麼能聽得了這些聲音(指風吹樹葉聲夾雜著子規的啼聲)。「那」讀音「奴何切,ne2,平聲」;「聽」讀音「他定切,ting4,去聲」;⑨傍人:靠近人。「傍」讀音「蒲浪切,謗,去聲。」⑩低:本詩指子規鳥低飛啼叫。
全詩大意:長江流域,峽路中的雲安縣城,望江樓上飛檐碧瓦如鳥的羽翼整齊覆蓋。山路兩旁的大樹樹梢靠在一起,一整天都可以聽到杜鵑鳥的叫聲。(一個人)站在望江樓上眺望,春風吹著樹葉的聲音,讓人感到夜色淒涼。我一個離開家鄉、思念故鄉親人的遊子,又怎麼能聽得了這種聲音呢(指風吹樹葉聲夾雜著子規的啼聲)?而且子規鳥好像是故意繞著我低飛啼叫。
詩評:以麗景襯托思鄉的苦悶心情,可能更讓讀者感同身受吧。「峽裡雲安縣,江樓翼瓦齊」,雲安縣的地勢與望江樓的外觀,都構成了獨特的風景。「兩邊山林合」這也是獨特的林蔭小徑;此情此景卻因為「終日子規啼」,子規鳥「不如歸去」的叫聲,還是勾起了作者的思鄉之情。「眇眇春風見」,本來春風吹拂,象徵著和煦、新生、希望;可是作者卻因為「客愁(思鄉的愁緒)」而感到夜色淒涼。
明末清初著名的詩詞評論家金聖歎《杜詩解》評曰:看他前解一、二、三句(本詩的第一、二、三句),都不是子規,至第四句,方輕點;後解五、六、七句,又都不是子規,至第八句,方輕寫。一首詩便只如二句而已。我從未睹如是妙筆。「故」字、「傍」字、「低」字妙。(「前解」指律詩的前四句;「後解」指律詩的後四句。)
3. 示兒 宋‧陸游
聞義貴能徙,見賢思與齊。
食嘗甘脫粟,起不待鳴雞。
蕭索園官菜,酸寒太學齏。
時時語兒子,未用厭鋤犁。
創作背景:陸游晚年寫了很多首題為「示兒」或「示兒孫輩」的詩歌。本詩創作於公元1204年3月,當時陸游已經退休,居住在家鄉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市)。
注釋:①聞義:聽到合乎道義的人與事。出自《論語‧述而》:「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大意:不修養自己的品德;學了新的知識不時常講習;聽到別人做了合乎道義的事情卻不能依從;做了錯事卻不能改正。以上四點是我常擔憂的。|徙,音洗,上聲。改變、依從。②見賢思齊:看見賢德之人就跟他學習,爭取跟賢人的品德齊等。出自《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大意:看見賢德之人就跟他學習,爭取跟賢人齊等。看到不好的人或事,就向內反省自己,有沒有犯同樣的錯誤,有就改正。③脫粟(音束,入聲):粗米。去殼而未加精製的糙米。④蕭索:稀少;疏散。⑤園官菜:杜甫曾寫過一首詩《園官送菜》,講述的是公元766年夏天,杜甫從雲安縣到達奉節縣(夔州州府所在地),受到劍南防禦使柏貞節的照顧,並在夔州住了一段時間。開始時柏貞節讓管菜園的小吏(園官)定期給杜甫送一定量的新鮮蔬菜。後來園官送菜的品質越來越差,數量越來越少。杜甫就寫了《園官送菜》一詩。⑥太學齏(音機):齏,本詩指細碎的菜末。典故出自唐‧韓愈《送窮文》:「太學四年,朝齏暮鹽。」說韓愈曾擔任國子博士四年,生活清貧,早上用碎菜末下飯;晚上用幾撮鹽巴下飯。嚴格地說,韓愈沒有擔任過「太學博士」。唐朝首都有六個等級的學府稱「六學」。一曰國子學;二曰太學;三曰四門;四曰律學;五曰書學;六曰算學。這「六學」中,韓愈先擔任過「四門博士(正七品)」;後又擔任了四年的「國子博士(正五品)」。因為國子學與太學兩個學府學生的學習內容是一樣的(學生的出身等級不同)。因此古代文人也常將這兩個學府合稱為「太學」。⑦未用:不用;不要。⑧鋤犁:借指耕種。「厭」讀音「益涉切,葉,入聲。」
全詩大意:聽到別人做了符合禮義的事情,可貴的是能夠依從並學習。看見賢德之人就跟他學習,爭取跟賢人的德行看齊。吃粗糧不要嫌棄,要甘之如飴;早晨要在公雞打鳴之前起床。想想詩聖杜甫曾經被剋扣過蔬菜;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在太學四年的清貧生活,用菜末或鹽巴下飯(言外之意,要跟他們學習能吃苦)。經常跟兒子說,不要厭煩耕種的事情。
詩評:通過這首詩,我們了解了古代的名家如何教養自己的孩子。筆者認為,對於現代人來說,我們努力學習、工作,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吃的好一點,穿的好一點,這也不犯什麼說道。但是,人生的道路,或許會遭遇艱難坎坷,不能因為一時的清貧生活而失去了做人應該遵守的道德禮義。在這方面,我認為應該多跟古代的名家學習,正如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的:「所賴君子安貧,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4. 春行寄興 唐‧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作者簡介:李華字遐叔,趙郡人(今河北贊皇縣)。唐朝大臣,文學家、詩人。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進士擢第。天寶中,在朝為監察御史。累轉侍御史,禮部、吏部二員外郎。後辭官在江南隱居。唐玄宗天寶年間,李華從長安去洛陽出差經過宜陽城(今河南省宜陽縣)創作了這首詩。
注釋:①寄興:寄託情懷、情趣。②宜陽城下:指宜陽城外(芳草萋萋)。③澗水:山澗中的水流。宜陽城地處崤山附近,從長安至洛陽走崤函古道,必經宜陽城。此處山道迂迴曲折,所以「澗水」才會「東流復向西」。
全詩大意:宜陽城外,春草一片茂盛。山道曲折迂迴,澗水向東流去,之後又迴轉向西。春山之中,花草樹木繁茂芬芳,空無一人,花兒自開自落;一路上聽到鳥兒啼鳴,卻無人賞音。
古人詩評:清‧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評曰:五絕中如王右丞(王維)之《鳥鳴澗》詩、《辛夷塢》詩[1],言月下鳥鳴,澗邊花落,皆不涉人事,傳神弦外(在詩句的語言之外展現了天然景色的韻味)。七絕中此詩亦然。首二句言城下之萋萋草滿,城外之流水東西,皆天然之致(景致)。後二句言路轉春山,屐齒不到(常人步履到不了的幽境),一任鳥啼花落,送盡春光。詩題標以春行寄興,殆(大概是)萬物靜觀皆自得也……此作不落形氣之中,忘懷欣戚矣(忘卻了高興與憂愁)。
5. 華山 宋‧寇準
祇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作者簡介:寇準,字平仲,華州下邽人(今陝西省渭南市)。北宋大臣,詩人;宋真宗時期官至宰相。據《宋史‧寇準傳》記載[2],寇準年少即才智超群,通曉《春秋》三傳。他十九歲的時候,參加進士考試。當時,宋太宗選用人才時,經常親自到殿前看望巡視,年紀小的人常常會被勸退離開。有人教寇準虛報年齡,寇準回答說:「我才剛剛求取功名,怎麼能欺騙君主呢?」後來寇準考中了進士。
全詩大意:(華山)只有天在華山之上,沒有哪座山能與它一樣高。抬頭看看眼前的紅日,覺得很近。回頭望望山峰下的白雲,覺得很低。
詩評:本詩隱含了一位儒家修行者的感悟。「祇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寇準當然清楚,這世間比華山還要高的山有很多,可是當一個人登臨華山之頂,所看到的情景就是「更無山與齊」,比華山更高的山,人的眼界是看不到的。首聯的言外之意是說,一個修煉的人,不管你的修煉感悟有多高,都不應該自滿,你不知道山外還有多少更高的山,你更不知道頭頂的天有多高!因此為人當存敬畏之心!
而造成一個修行之人自滿的原因是什麼呢?當初在華山腳下,就如修煉剛剛起步,你看那天上的紅日,覺得離你很遙遠;現在登上了山頂,那紅日好像就在你的左近,彷彿觸手可得。這時候歡喜心就出來了!當初在華山腳下,你看那天上的白雲,覺得它們高高在上;現在登上了山頂,那些白雲被你踩在了腳下,這時候內心就會開始自滿和膨脹。所以「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當為勸勉之辭,應該清楚這只是在華山的最高峰(海拔2,155米)看到的景色,不值得驕傲;因為世間比華山更高的山還多不勝數。

6. 靖節采菊 宋‧姚勉
腰不為米折,頭獨采菊低。
晚節名元亮,思與隆中齊。
作者簡介:姚勉,紹興府新昌人(今紹興新昌縣),字述之。南宋理宗寶祐元年(公元1253年)進士及第,並且廷對第一,被欽點為狀元。現存詩詞作品562首。
注釋:①靖節:靖節徵士(有謙和氣節的隱士)。指陶潛,字淵明;號靖節徵士、靖節先生等。據《宋書‧隱逸列傳‧陶潛》記載:「陶潛,字淵明。或云淵明,字元亮,尋陽柴桑人也(今江西九江市)。」|靖,謙和。讀音「疾郢切,井,上聲。」《康熙字典‧靖》:「《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疾郢切,音阱。(梗韻);又《廣韻》和也。《韻會》安也。《詩‧周頌》肆其靖之。《傳》靖,和也。《箋》終能和安之。」②米折:指為五斗米折腰。典故出自《宋書‧隱逸列傳‧陶潛》: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賦歸去來。③晚節:晚年。④隆中:山名。在湖北省襄陽縣西。東漢末年,諸葛亮曾經隱居於此。本詩用「隆中」借指諸葛亮。
全詩大意: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只有在採菊的時候才低下頭。他晚年又將自己的大號改為「元亮」,原來是想與諸葛亮的賢德看齊。
賞析與詩評:「督郵」是漢、晉時期的職官名[3],相當於隋唐時期的從九品下,由地方亭長或鄉老推薦,郡守直接任命,其月俸祿為「五斗米」;「督郵」基本上沒正式讀過書,不諳道德禮儀,所以陶淵明稱之為「鄉里小人」。但因為是郡守派來的官員,代表郡守到縣裡巡視,所以「督郵」經常「狐假虎威」。《三國志‧先主傳第二》記載了劉備擔任安喜縣尉時(今河北省定州市),曾經杖打督郵的故事[4]。大概是「督郵」的名聲不好,所以隋唐開始,正式的名錄中沒有「督郵」這個職官名。
古代一斗大約是現在的12斤,五斗米為60斤。過去低層官員及庶民,飯菜中油水比較少[5],一斤米是一個成人一天的最低標準,所以60斤的米只夠兩個成人吃一個月,如果上有老下有小,只靠「五斗米」的月俸生活是相當拮据的。當然「督郵」本是庶民,自家有田地可耕種。之所以詳細解釋「督郵」及「五斗米」,因為現代的某些學者認為「五斗米」是陶淵明的俸祿,其實不是。
陶淵明是東晉末期的官員,那時官員的俸祿與漢代相似。據《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記載:「縣令、長,皆秦官(秦朝時期遺留下來的編制),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也就是一縣之長,縣內人口超過一萬戶的,才能稱為「縣令」;低於一萬戶的稱為「縣長」。俸祿凡是以「石」為單位的,均指年俸祿,以「斗」為單位的指月俸祿。所以陶淵明在擔任彭澤縣令時,最低的俸祿每年也有「六百石」,也就是每月500斗,是「督郵」的百倍。「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意思是,縣吏提醒陶淵明,依照潛規則,督郵來縣裡的時候,縣令必須穿戴整齊的禮服去拜見。陶淵明聽了當然不幹啦,你一個月俸才「五斗米」的督郵來縣裡巡視,我讓縣尉出面,已經算是頂格接待了,現在卻要縣令親自接待?莫非你們認為我的身價只值「五斗米」?既然你們都這樣認為,那我又何必「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呢?當天就解下官印辭職離去。
「腰不為米折,頭獨採菊低」,因為「菊花」比喻高潔堅韌、正直不屈的賢人。所以本詩第二句的言外之意是說,陶淵明只向賢德之人低頭拜見。「晚節名元亮,思與隆中齊」言外之意是說,只有像諸葛亮那樣的賢德之士才值得陶淵明見賢思齊。
三、附注:
1. 唐‧王維《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2.《宋史‧寇準傳》:寇準,字平仲,華州下邽人也。父相,晉開運中,應辟為魏王府記室參軍。準少英邁,通《春秋》三傳。年十九,舉進士。太宗取人,多臨軒顧問,年少者往往罷去。或教準增年,答曰:「準方進取,可欺君邪?」後中第,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縣。
3.《新唐書‧列傳第四十二》:「漢制,諸侯自置吏四百石以下,其傅、相大臣則漢為置之;州郡掾史、督郵、從事,悉任之牧守(郡守,郡最高行政長官)。」
4.《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第二》:「靈帝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繫其頸著馬枊(解下印綬,套在督郵的脖子上,將他綁在馬樁上),棄官亡命。」
5. 筆者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讀大學的,記得那時在學校的食堂吃飯,每天不一定有肉吃,油水少飯量就比較大,每頓飯至少要吃六兩米飯(約需要三兩米蒸煮),每日三頓大約需要一斤米。
點閱【跟我學唐詩】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