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1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楊欣文加拿大溫哥華採訪報導)2025乙巳蛇年將至,華人朋友們少不了和親朋好友聚餐歡慶,那麼逢年過節怎樣才能吃得開心又健康呢?為此,大紀元記者專訪了加拿大卑詩省註冊高級中醫師、香港註冊中醫師孔慶禮博士。
孔慶禮博士在香港和加拿大兩地擁有超過14年中醫臨床經驗,他對讀者有如下建議。

一般人群要注意以下兩點
1. 三餐「定時定量」
逢年過節,親朋好友相聚,不小心吃多了是最常出現的情況。孔慶禮博士提醒,「無論什麼食物吃太多都不好,過量都容易出問題。就好像健康的飯、麵等等,吃得太多都會食滯(積滯、不消化),這個飲食積滯其實未必與食物種類有關,不關(食物)種類的事。
孔博士的第一個建議是:三餐要「定時定量」。「吃的份量要」遷就「身體需要」。
也就是説,要因應每個人可以承受的程度,不要吃得太多。同時,三餐還要「定時」。中醫所說的脾胃,其實是掌管整個消化的功能。如果三餐做不到「定時定量」的話,脾胃就很可能無法按照常規去消化我們吃下去的食物,就有機會出現一些消化不良的症狀。比如胃會頂著、脹著不舒服,甚至會嘔吐,又或者吃得太雜使腸胃承受不了而出現腹瀉,諸如此類等。
2. 避免攝入過多難消化或容易「上火」的食物
孔博士的第二個建議是:要小心賀年食品更容易「食滯」或「上火」。
這是因為古時候農業社會時期,物質條件不那麼富庶,在中國傳統節日裡裡所謂的「吃一餐好的」,其實最簡單只是「吃得飽」。所以,大家會發現,很多賀年食品,有時未必真的好吃,但卻會很飽腹。比如深受大眾喜愛的粵式甜點「煎堆」,又做「麻團」,因在粵語發音近似「尖堆』,有堆積、圓滿的象徵,因此在年節時常被視為吉祥點心。煎堆大多是用糯米做的,吃多了就很容易積滯;又比如年糕也是糯米製成,芋頭糕的芋頭本身也是很難消化的。諸如此類食品,如果吃得多了的話,都會比較難消化。
除了「食滯」和「消化不良」之外,煎堆、油角這類煎炸食物,還容易導致「熱氣」,就是大家常說的「上火」。這些油炸食物會讓脾胃有熱,會使身體出現一些症狀,較輕的如口乾舌燥,嚴重的可能會使面部長瘡,喉嚨痛、長「痱滋」(口腔潰瘍),又或者大便會乾結,諸如此類,都屬於「熱氣」的症狀。
病患或孩童要格外注意控制飲食
1. 糖尿病人尤要注意飲食對血糖的影響
有些朋友會說,這餐吃得太飽了,下餐少吃或不吃就行了。也有些人為了晚上吃大餐,早餐和中餐都不吃,留著肚子。孔慶禮博士認為這樣其實是不可以的。因為每個人的消化功能,也就是中醫所說的脾胃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一天分做三餐,甚至更多是有原因的,因為每個人脾胃的承受程度都不同,所以要因應每個人的狀況去吃。偶爾一餐吃太多,下餐不吃,理論上沒有太大問題,但是長此以往會造成脾胃功能紊亂,甚或導致其它身體不適的情況出現。
孔慶禮博士特別提醒,糖尿病人更應在節日期間保證三餐「定時定量」。這是因為西醫使用的降血糖藥物,很多時候需要因應血糖的高低去做調整。如果三餐不定時,降血糖藥物又沒有即時調整,很容易造成血糖波動。高血糖對身體的損害有時未必是即時的,但是低血糖往往就會有很多即時的問題出現。比如出現一系列症狀,可能會頭暈、冒冷汗、作悶作嘔,甚至可能突然間暈倒不醒人事(昏迷不醒),這樣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因此,糖尿病人應特別關注節日期間的飲食健康。
2. 小童更易出現「食滯」
孔博士表示:一般來說,大人的自控能力都會比較好一點,但是小朋友往往特別容易在節日期間出現『食滯』。因為不僅是他們自己不知道飽餓,有時候他們的家人可能都會以為,他們不夠飽,就不停地要他們吃,小朋友自己又不太知道,就很容易飲食過量。
他提到了在問診中的一些經歷。比如有些小朋友來看診,看到他吃得飽飽滯滯的,就開些消滯藥給他,誰知道他原來飽到一個點太飽了,其實基本上他稍微走動一下,就走來走去就會嘔吐,所以有時候直接在診所就吐出來了。
如何處理「食滯」
如果發生了「食滯」,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呢?孔博士為大家提供了一些簡單的方法。處理脾胃積滯的問題,中醫講要行脾胃的氣。一些食物,譬如蘿蔔,是可以起到行脾胃的氣的作用。又或者是陳皮,也可以用。
不過,中醫有「藥食同源」的說法。在中醫概念中,藥物和食物的界線不是很清楚,有時很難準確界定,究竟哪個是藥物,哪個是食物。譬如說陳皮,其實是一種中藥,但是食料裡面都可能會用到。所以不管是藥物也好,食物也好,用對的方法最重要。
脾胃積滯,就會用一些健脾和消食的食物或藥物來解決。陳皮、山楂、麥芽或者蘿蔔,用來煲茶,都可以起到消「食滯」的效果,但也會因人而異。例如山楂它是擅長去消一些肉食的積滯,而麥芽它是擅長去消一些麵食的積滯,所以是因人而異的。
孔博士提到:「有一種叫做『萊菔子』的中藥,其實是蘿蔔的種子,有行氣消滯的作用。還有就像一些神曲、雞內金這一類的消食道導滯的藥物,我們有時候在食滯的病人中使用。」
對新年飲食的溫馨提示
在採訪的最後,孔慶禮博士給大家提供了幾點新年聚餐建議:
首先,三餐「定時定量」很重要
孔慶禮博士指出,過新年是一個喜慶的日子,大家一起聚一下,開心吃一頓飯其實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要注意自己可以承受的程度。如果一定要大魚大肉,可能自己稍稍去控制一下。此外,「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有些人可能不能吃某些食品,可能會出現過敏,或者有些人不耐受某類食物,例如出現乳糖不耐,或者麩質過敏等,因此要知道自己身體,什麼可以吃,什麼不應該吃。過年的時候吃得健康一點,才可以開心過節。
其次,節日飲食 宜以清淡為主
一般來講,華人比較多吃中餐,如果是吃西餐,一是要注意生冷的食物不要吃太多。因為西餐有比較多未經煮熟過的食物,例如沙拉,這些生冷的食物,都會影響到脾胃的運作,容易造成脾胃虛寒。另外還要注意,食用牛排等太過肥膩的食物,可能會讓脾胃食滯(消化不良)。還有一點是香料方面,從中醫角度來說,帶有香味的一些芳香性質的物質會比較辛燥一些,所以容易燥熱。孔慶禮博士建議,節日飲食,清淡為主。如果吃西餐,有時候沒有辦法避免的,唯有吃少一些,控制食量。否則的話,如果你的脾胃承受功能沒有別人那麼好的時候,就很容易會食滯了。
第三,平時也要關注飲食健康
孔慶禮博士提醒大家,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只是逢年過年要注意,平時都要特別注意三餐定時定量,均衡飲食,太寒太熱太辣的東西,儘量不要吃太多,太難消化的東西更要適可而止。
第四,保持運動和情緒開朗是顧護脾胃功能的重要方式
消化功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例如一個人做運動做得夠不夠?如果運動不足,人不動的話身體的脾胃都不會動,所以這個都會是一個因素。此外,情緒壓力都會影響消化。中醫所謂的「肝氣鬱結」,會讓脾胃出問題,出現肝氣犯胃或者肝脾不調的情況。當我們壓力大的時候,引致肝氣的鬱結,都會影響到脾胃的功能。所以要保持情緒開朗,不要給太多壓力影響自己,這個都是顧護脾胃功能的重要方面。
孔慶禮博士希望大家可以參考以上的建議,在喜慶的新年期間食得開心又健康。◇
責任編輯: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