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抑制腸道慢性發炎 清大攜手國衛院研發新藥

清大生醫學院助理教授邱于芯(右2)與國衛院生技藥研所所長謝興邦(左2),帶領清大化學系博士生薛雯勻(左1)、生技所碩士生吳苡伶(右1)成功研發出治療慢性腸道發炎新藥。(清大提供)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25年01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倩玉台灣新竹報導)清華大學生醫學院助理教授邱于芯與國衛院生技藥研所所長謝興邦組成生物、化學跨領域研究團隊,找到關閉腸道細胞表面離子通道的機制,成功研發出抑制發炎分子釋放的藥物,為患者帶來治療新希望。這項創新研究成果最近登上知名國際期刊《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

現代人因情緒緊張、飲食不正常等因素,導致慢性腸道發炎病患人數逐年攀升。根據健保署統計,2022年潰瘍性結腸炎盛行率增加到10萬分之19.6;克隆氏症盛行率則約10萬分之8.3。患者長期受到腹痛、腹瀉、血便等症狀困擾,嚴重時甚至會造成腸道穿孔。

邱于芯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免疫失調,成因迄今不明,也無法根治,目前臨床上多半靠消炎藥、類固醇控制,且容易復發。近來雖有新型抑制免疫的生物製劑問世,但治療費用昂貴,許多患者無法長期負擔,並將增加健保支出。

清大與國衛院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則另闢蹊徑,研發出新型的小分子藥物,它可以阻止腸道表面黏膜細胞的離子通道打開,令發炎分子跑不出來,成功抑制發炎反應。

清大與國衛院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則另闢蹊徑,研發出新型的小分子藥物,可以阻止腸道表面黏膜細胞的離子通道打開,令發炎分子跑不出來,成功抑制發炎反應。
清大與國衛院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則另闢蹊徑,研發出新型的小分子藥物,可以阻止腸道表面黏膜細胞的離子通道打開,令發炎分子跑不出來,成功抑制發炎反應。(清大提供)

邱于芯說明,細胞內有一種稱為ATP的重要能量分子,當腸道細胞受損凋亡時,就會通過大孔徑的PANX1離子通道跑出來,釋放出危險的訊號,吸引免疫細胞過來清理受損的細胞。

這原本是身體清除受損細胞的修復機制。但在發炎性腸道疾病中,這個離子通道持續開啟,不斷釋放ATP,卻導致越來越多的免疫細胞被召集到腸道,引發炎症,形成惡性循環,最終造成更嚴重的腸道傷害。

邱于芯說,如果能關閉PANX1離子通道、不讓引發反覆發炎的分子跑出來,就能關上「潘朵拉的盒子」,為治療慢性腸道發炎提供解方。10年前她曾與澳洲研究團隊合作研發出一款能關閉離子通道的藥物,但當時發現的藥物有肝毒性的副作用。此次與國衛院合作,成功改良了舊藥的分子結構,效果更好,也解決了肝毒性的問題。

謝興邦表示,研究團隊透過化學修飾,在藥物分子結構中增加一個碳原子的距離,加大空間以供立體旋轉,改變了會造成肝毒性的平面結構,且藥效更好。

邱于芯進一步指出,研發出關閉PANX1離子通道的新藥,就像掌握了一把控制細胞發炎的新鑰匙,未來還將繼續研發治療其他發炎性疾病的新藥,如腦中風、癲癇、慢性疼痛、氣喘、過敏,甚至心臟衰竭等,可望為組織損傷、免疫相關疾病帶來新的治療契機。◇

清大攜手國衛院找到關閉腸道細胞表面離子通道的機制,成功研發出抑制發炎分子釋放的新藥。
清大攜手國衛院找到關閉腸道細胞表面離子通道的機制,成功研發出抑制發炎分子釋放的新藥。(清大提供)

責任編輯:唐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