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聖主(4):貴族少年 獻計退敵

文/宋寶藍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52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書歸前傳,隋煬帝被圍雁門,進退萬難。十六歲的李世民來到雲定興的大營中,要報名入伍,應募救援。

屯衛將軍雲定興見了李世民,問過他的家世履歷,得知他是世家名門子弟,心下驚奇。要說他也見過不少高門貴胄,像世民這般相貌魁奇之人,他還是第一次見到。這個貴族少年敢捨身救駕報國,單憑這份膽識,雲將軍就對他格外敬重。

李世民獻計說:「始畢率領傾國之力,圍攻天子,必是認為我大隋軍倉猝不能赴援,因此才敢這麼猖獗。為今之計,應大張軍容,連路布設旌旗,且數十里連綿不絕,就是到了夜裡,也必鳴鉦擊鼓,相互喧嘩,同聲相應。始畢聞我軍如此大舉,必會懷疑是我援兵齊集,定會望風逃遁。」

雲將軍看著眼前十六歲的少年,居然獻上了一條疑兵計,當即拍板定音:「這條兵計,今日正好用得上。」當下便吩咐下去,各軍依計行事,連綿幾十里地,遍插旌旗,晝夜不停鳴鉦擊鼓,諸軍將士務必聽令,違者以軍法論處。

始畢可汗囂張一時,誓要拿下隋煬帝。這天卻傳來大軍喧嘩之聲,於是登台遙望,發現旌旗蔽日,心下一驚:隋軍軍容如此壯觀。始畢正在嘆息間,聽得探馬來報:「王師大至。」

這時又來了另一使臣,說:「可敦(即可汗之妻)派小人來報,北方邊境告急。」這位可敦即隋朝的義成公主,後來與大唐為敵,被唐將李靖所殺,此為後話,且按下不表。

自家後院著火,始畢不敢再輕易出兵。他認定了援軍已到,若真打下去,這群靠著帳篷生活的突厥人,很多物資還需仰仗中原才能換得,一旦兵敗,所有輜重都會落入隋軍之手。罷了,暫且退兵,來日方長。

隋煬帝得以安返東都後,仍是我行我素,大隋天下教絕四維,刑參五虐,屠勦忠良,受賞者莫見其功,為戮者不知其罪。

雲將軍救駕有功,卻不見煬帝犒賞大軍,反而又興師動眾,耗府庫內帑,南幸江都,這一舉寒了諸將之心。

李世民雖是貴族子弟,倒也不怕軍旅之苦,在定興軍營住了一年多。這天他聽到眾人議論紛紛,原來煬帝執意巡幸江都,言官直言勸諫。煬帝為使耳根清凈,把那些敢於說話的諫官,一並屠戮。

李世民心中不禁傷嘆:「主君昏暴若此,我還在這裡幹什麼?」於是辭別了雲將軍,回到家裡,以待時機。

隋煬帝耽於淫樂,怠於朝政。一心振蜉蝣之羽,窮長夜之樂,為一己之巡遊,勞師動眾,不息土木之工。朝綱紊亂,賄貨公行,百官懼於刑罰莫敢正言。

這般天下,早已惹得天怒人怨,百姓怨聲載道。盜賊趁機蜂起,劫掠官員,攻打城邑。氣勢大一點的匪幫,便跨州連郡,割據一方稱雄稱王;小一點的則千百為一群,打家劫舍,攻城剽邑。

大隋,作為中國史上大一統的王朝,早在青史揚名立萬,卻也因君德不彰,成了短命的王朝。國祚傳至煬帝,這棟大廈在亂世的風雨中,已然搖搖欲墜。(待續)@*

看更多【貞觀聖主】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秦王李世民東征,本來已如危卵的洛陽孤城,陡然出現了一股不可預測的救援之力——夏主竇建德。
  • 話說上一回,秦王李世民東征洛陽,下了一道嚴厲的軍令,誰敢妄言班師回朝,以軍法論處。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他接到唐高祖李淵下的一道密旨:速速還朝。
  • 修真者要想御氣飛行,須修煉到通脈期,大周天通了之後才可。築基期以下只能藉助飛劍的靈力飛行。通脈期修者一日最多可飛行三百里,金丹期一日則飛行千里以上,元嬰期則可達萬里之遙。如果藉助飛劍的靈力,則可增加數倍行程。
  • 夏雲舟緩緩釋放神識,凝神感應林楓丹火融合的情況。「融合得很好,我已解開壓縮你靈力的禁制。這幾年你修煉的靈力會重新釋放,回到你的經脈中運行。」
  • 「老師,請收我為徒,我想跟您學煉丹。」林楓恭恭敬敬的跪拜在夏雲舟面前。
  • 晉陽城是大周朝築幽州下轄,西帕府西南邊角上的一個小城。背靠數千里的魔獸山脈 。靈田、礦產、藥材、高階妖獸無計其數,資源相當豐富。
  • 不知從何時起,穹宇中又產生了一個龐大的天體。這個天體和神界遙相對應,同樣擁有無量的眾生。雖然這個天體和神界平時並沒有直接聯繫,但自它產生開始,每經過一億年的時間,當蒼穹運轉、天體交匯時,神界與這個天體相連的空間隧道就會開啟。
  • 武林奇才、修煉高手不斷提升自身修為境界,下山歷練除三害,一系列情節曲折、扣人心弦的傳奇故事。清 袁瑛《溪山放棹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隨著哨箭的發出,各路人馬是縱馬馳騁、爭先恐後,躍入春圍狩獵的獵場。伴隨著弓箭聲此起彼伏和駿馬的嘶鳴聲,林中的一場王者爭霸開始了。
  • 李世民親自督導大軍,傳檄各郡。他先禮後兵,勸令各郡速速歸降,以免傷無辜。檄文一下,各地豪雄帶領全城歸附,紛沓而知。而總管黃君漢率領的軍隊,用水師突襲,攻破回洛城,接連拿下二十多個城池。
  • 李世民班師回朝,唐高祖為兒子舉行慶功宴。喝到酒酣之處,本是喜慶的場面,高祖的臉上又突兀地泛起了一抹愁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