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堅持正義的錢若水

作者:鄭行之
錢若水是北宋大臣,為人正直,有膽識,後被提拔為樞密院副使。北宋司馬光在《涑水紀聞》和李元綱在《厚德錄》中,都記載了錢若水於宋太宗時期因仗義執言而救了三個官員的事情。(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935
【字號】    
   標籤: tags: , , ,

錢若水是北宋大臣,為人正直,有器識。北宋司馬光在《涑水紀聞》和李元綱在《厚德錄》中,都記載了錢若水於宋太宗時期因仗義執言而救了三個官員的事情。

太宗一朝的外戚名將李繼隆與轉運使盧之翰有瓜葛,於是想了個主意要構陷他。李繼隆發公文到轉運司,說是決定八月出征塞外,命令他們置辦糧草等物。轉運司才剛剛籌備好,李繼隆又發公文表示:「卜官說,八月出兵對國家是最不利的,應當改為十月。」轉運司只好下令把已集中的糧草全數發回。

沒想到,李繼隆又發文謊報軍情:「保塞軍偵察來報,敵人即將入關,我們應該及時出兵,糧草現在就要送到,以備供需。」

運輸車才剛解散,糧草一時難以備齊。李繼隆馬上向宋太宗參奏轉運司不供應軍需。宋太宗大怒,立刻召來中使,命令他騎驛站的快馬去取轉運使盧之翰、竇耽及另一人的首級。

丞相呂端、樞密使柴禹錫都不敢說話,惟獨樞密副使錢若水站出來說:「請皇上先審問並查驗對證,真有這樣的事情,然後再執行刑法不遲。」宋太宗聽了,起身把衣袖用力一甩便進宮去了。

這時,丞相、樞密使和他們的下屬官都退了,只有錢若水獨自留在大殿上不走。

過了許久,宋太宗派人去視查大殿裡還有什麼人在那兒。回報說:「只有一個細瘦的老者還站在那兒。」太宗知道那是錢若水,就出來質問他:「你以同州推官短時間內便升為樞密副使,朕所以提拔你來擔任這個職位,是以為你很賢能,沒想到你竟如此不才!你還不走,留在這裡等什麼?」

錢若水回答:「陛下不知道臣沒有才能,將臣提拔到樞密院任職,臣縱然必死也當竭盡所能輔佐以助益陛下,報答陛下宏恩。李繼隆是外戚,位高權重無人可比,但陛下只根據他一篇奏摺,就要殺掉三位轉運使,即使他們三人真的有罪,就這樣處死了,天下人也不知他們犯了什麼罪。把事情查清楚後,他們真的有罪再處死他們,也不晚!臣的這番諫言,臣不惜生命也要堅守,這是臣的本分。臣既然還沒死,決不輕易退下。」

宋太宗覺得錢若水說得有理,於是召呂端等人來商議,呂端等人都奏請皇帝,請求採納錢若水的建議,先命人清查三人的罪責及事情真相,宋太宗答應了。

調查之後,那三人被降職為行軍副使。而敵人要入塞侵犯的事,是李繼隆捏造的假消息,因此他被貶為招討使,兼秦州知府。@#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北宋的吏部侍郎李若水。《國語》有句名言:「君憂臣勞,君辱臣死。」深入險境,誓死效忠皇帝,他的事蹟因而被收錄在史書「忠義傳」中。(志清/大紀元)
    敵兵攻破京城時,有個人護送皇帝到敵營談判。他為了捍衛皇室尊嚴據理力爭,不顧性命大罵敵兵。直到他被裂頸割舌而死,罵聲才停止。這說的是宋朝靖康年間一段的忠義故事。靖康之變中,忠臣良將捨生忘死、救國赴難,千百年來被人傳頌不休。這位大臣身在敵營,至死大罵金人。最後,他得到敵國的敬重,被尊為靖康恥中的第一大忠臣!
  • 作為名臣,張養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為文學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對張養浩的了解,大概就是從那首《山坡羊·潼關懷古》開始的。
  • 自孟子道出「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千古名言,其剛正、博大的氣魄深受歷代文人仰慕。他們甚至化用這句話為名取字,時時激勵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還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學大家——張養浩。
  • 李綱雖是一位文官,卻像一道堅固的長城,守衛北宋都城開封,連金兵都是他的手下敗將!李綱一生堅持抗金,如果說皇帝堅持重用他,可怕的「靖康之恥」也許就不會發生!
  • 在唐中宗、睿宗之時,武則天奪嫡之謀得逞,肆行不義之威,大唐的國祚差點脈斷武則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誣告「謀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義士捨命護主,忠義的魄力震懾奸逆,改變了逆亂之勢。
  • 中國山水畫
    山東寧陽縣有兩個古老的地名:「東疏」「西疏」(現西疏併入了東疏鎮)。這兩個地名是怎麼來的?是為了紀念西漢名臣疏廣、疏受叔侄而設的,其背後有一段真實感人的歷史故事。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的《勸學詩》激勵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他的書法豐厚雄渾,雍容正大,法度謹嚴又氣勢磅礴;他為官清廉,正直敢言,凜然赴難,視死如歸,其忠義大節,光風霽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範——大唐書魂顏真卿。
  • 岳陽樓
    《岳陽樓記》就像一個巨大的文學磁場,吸引、感染著接觸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現在想來,如果沒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獨具慧眼地對范仲淹的約請,後人就讀不到這篇繪聲繪色描寫浩渺的洞庭湖變幻無窮的風光、遷客騷人對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後又轉化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浩歎的美文。
  • 民間過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風俗,祈求福祿臨門。在東漢時,「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孝子黃香卻「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從一介貧民轉身為得皇上賞識尊重的賢臣,掌管國家樞機要務。這樣的福分從何而來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