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相交一世的表親知己:墨竹畫家文同

文/常山子
文同與表弟蘇軾親密無間,性格也很相似。文同坦率不近世故;蘇軾也是率真且直言不諱。(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338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蘇軾一生在官海裡浮沉,不過他倒是有為數不少的好友。畫家文同(1018年—1079年,字與可)就是其中之一,而且他不僅是蘇軾是摯友,也是表親。

他們視彼此為知己,而且同樣愛竹也畫竹。蘇軾曾道:「寧可食肉無,不可居無竹」;而愛竹的文同則在屋子的前後,種植了各式各樣的竹子,並且常常長時間地觀察竹子的生長以及神態。

文同曾說:「世無知我者,惟子瞻一見,識吾妙處。」子瞻即是蘇軾,他稱讚表兄有四絕「詩、詞、畫、草書」,尤其是畫竹。文同善於畫墨竹,首創以水墨單色畫竹,人稱「湖州竹派」,對後世墨竹畫影響極大。蘇軾畫竹,便是師承文同。

蘇軾在他著名的文章《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對文同畫墨竹做了詳細的紀錄,「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大意是:畫竹必定要在心中先有一個完整的竹子形象,然後拿起筆來凝神地觀察,當所想要畫的竹子呈現在眼前時,就要急速地揮筆作畫,一氣呵成。就像剛出洞的兔子躍起,老鷹快速落下,稍一放鬆時機就過去了。成語「胸有成竹」「成竹在胸」即由此而來。

文同的墨竹畫,在當時已炙手可熱。他任職洋州知州期間,來自四方之人,一個接著一個拿著素絹上門求畫。然而求畫的人越來越多,這讓為人静穆深沉、不近世故的文同,感到厭煩。

宋代文同《竹》。(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於是他就把求畫之人送來的素絹扔到地上,然後說:「我要拿它做襪子!」他不肯以畫竹當作世俗應酬,沽名釣譽。一時間,這事成為了士大夫間的笑談。

後來文同離開洋州回到京師,當時蘇軾正在徐州(古彭城)做知州,文同給蘇軾寫了一封信:「近來我告訴士大夫,我們畫墨竹這個流派的人,就近在彭城,你們可以去求他作畫。」意指,他要士大夫們到徐州彭城找蘇軾求畫,然後又幽默地預告表弟,「做襪子的材料將彙集到你那裡了」。

當時文同還將畫作《篔簹谷偃竹》送給蘇軾,並說:「這幅竹子只不過幾尺罷了,然而卻有萬尺長的氣勢。」

「篔簹谷」位於洋州城北方,盛產竹子。當時還在洋州任官的文同,就在谷中蓋了「披雲亭」,經常來此遊玩、觀竹。

文同愛竹、畫竹也吃竹(竹筍),蘇軾以此為題,寫了一首詩《篔簹谷》送給文同,「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

大意是:長在漢江旁長長的竹子,價格便宜得像蓬草,你的刀斧何曾饒過那裡的竹筍?想必是清貧而嘴饞的太守,要把渭水之濱千餘畝的竹子都吞到肚裡,以求一飽。

暗喻清貧貪饞的太守表兄文同,手拿斧頭逮著竹筍就砍,把渭水邊上千畝竹林都吃進了肚裡。這生動的形象,刻畫了文同豁達、爽朗的性格,也可看出這對表兄弟親密的關係。

這天,文同和妻子來到篔簹谷中遊玩,恰巧正在燒竹筍吃晚飯,打開信看著表弟的詩,文同禁不住地笑了出來,同時也把嘴裡的飯,噴得滿桌了。俗語「令人噴飯」就由此而來。

文同與表弟蘇軾就這麼親密無間,而且性格也很相似。文同坦率不近世故;蘇軾也是率真且直言不諱,他曾形容自己有話直說、一吐為快就如同「如蠅在食,吐之乃已」,就像吃飯的時候吃到了蒼蠅,一定要吐掉才罷休。

叮嚀:「西湖雖好莫吟詩」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出任杭州通判,文同特別寫詩叮嚀:「北客若來休問事,西湖雖好莫吟詩」,勸告表弟別寫詩評論時事。他唯恐蘇軾在當時激烈的新舊黨爭中,遭人構陷。

八年後,元豐二年(1079年)七月七日,人在湖州的蘇軾,正在晾晒書畫,突然看見當年文同贈的畫作《篔簹谷偃竹》,這時的他睹物思人,接著又想起文同已在幾個月前、正月二十日去世了,忍不住放下畫卷失聲痛哭。

而令他意料不到的是二十天後,七月二十八日,朝廷派中使皇甫遵來到湖州將他拘捕,押回京師。原來他遭到彈劾,說他謗訕朝政、愚弄朝廷。最終蘇軾被「以詩定罪」,關入監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台詩案。

歷經四個多月的牢獄之災,蘇軾終被釋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三年一月一日,蘇軾帶著二十一歲的長子蘇邁離開京師,二月一日抵達謫居地黃州。

也許當事過境遷,蘇軾在夜深人靜思念表兄文同的同時,也會想起他當年對自己的勸言。這時的蘇軾或許會更加感慨:文同這位好友、知己至親是最知曉自己的人啊。

宋代蘇軾《雨竹》。(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參考文章: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

責任編輯:李梅@#◇

推薦閱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北宋文學大家輩出,其中堪稱「文星曠世,曜耀寰中,千古奇才」的當非蘇軾莫屬。蘇軾,世人又稱其為蘇東坡,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一生仕途坎坷,但從不失其抱負和胸襟。他在詩詞、書畫、散文等方面皆有很高成就,後世流傳甚廣。
  • 罹癌療癒中,夜半醒來。偶讀流傳千古名著《定風波》。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醫學家——蘇軾,號東坡居士所作。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並稱「三蘇」。細細品讀、參悟《定風波》後,深深感受到大文學家的風範;豁達大度、樂觀淡定、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豪邁之情。
  • 蘇軾(1037年-1101年),號東坡居士。世人稱他為蘇東坡。他「忠義許國,遇事敢言」,才華橫溢獨出當世。宋神宗愛讀他的文章,稱他為「天下奇才」。他雖有高才,卻不恃才傲物,平日待人寬厚溫和,只要別人有點滴之善,可取之處,他都會傾盡城府,與人論辨唱酬,所以士大夫都很尊敬他。在他眾多的軼事中,還有幾則與鬼神談判的故事呢!
  • 白米飯是很好的養胃食物,可作為主食適當的吃。(Shutterstock)
    現代人說,幽默一種溝通表達的藝術,而對蘇軾而言,應該也是心態樂觀的一種生活態度吧!
  •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兩句話可大有來歷,出自皇帝宋真宗在《勵學篇》中的詩句。宋朝人崇尚文化、尊重知識,連皇帝為讀書代言呢!那麼,皇帝的話準不準呢,看看宋朝宋祁兄弟的故事就知道啦!
  • 在元曲領域,最有趣的作家組合莫過於「酸甜樂府」。一個喜食酸而號酸齋,一個好甜食而號甜齋,恰巧又都擅長散曲創作,因而後人習慣將二人合稱。多姿多彩的元曲,就這樣增添了幾分酸酸甜甜的奇妙滋味。
  • 宋朝是個風流儒雅、詩情畫意的時代,文人輩出,也留下了許多文壇佳話。有「紅杏尚書」之稱的宋祁,因為兩首詩詞,竟然決定了他傳奇的命運!
  • 元曲界有一句名言:「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有李、杜。」[1]說的是元代後期兩位以散曲留芳後世的大作家,「喬」即喬吉,「張」便是張可久了。
  • 俗語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文學藝術領域,要想評選出個名次或是第一人,都是極為困難的事情。比如元曲四大家的甄選,在歷史上就爭議頗多。不過對於誰是元曲作家中的魁首,大抵無異議,此人正是譽滿天下的關漢卿。
  •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說來說去,都是繞不過一個「吃」字。說起古代最會吃的名人,恐怕非蘇軾莫屬。他熱愛美食,發明美食,甚至為美食寫詩做賦。今天讓人垂涎欲滴的「東坡肉」,也是出自這位大文豪的手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