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人際關係疏離 情感斷裂更容易受傷
編者按:要是家人不相聚吃飯,朋友不出去見面,而只是透過簡訊或推特溝通,那麼,我們便無法創造出那種正向、健康、有來有往的人際連結模式。一起來看看歐普拉和培理醫生的對話。
歐普拉:你曾經說過,我們的世界人際關係貧乏。我們生活的環境裡見到的人越來越少,即使當我們真的見到人並且進行對話,仍然沒有真正聆聽彼此所說的話,也沒有全心全意陪伴。這樣的情感斷裂,讓我們變得更容易受傷。
培理醫生:我認為是這樣沒錯。即使我們生活在一個很棒的國家,有很多善良的人,但我相信整體而言,我們的復原力變差了。我們承受壓力源的能力降低了,因為我們的情感連結降低了。
這樣的人際關係貧乏,代表當我們真正經歷壓力時,緩衝能力變小了。我們變得「過度敏感」,任何可能有潛在威脅的事物,都會引起太激烈的反應,例如政治觀點不同的人。很多人遇到相對算小的挑戰時,卻做出過度的反應。
當我們因為狀態改變了功能而變得過度敏感,我們會迅速改為使用比較不理性、更情緒化的方式思考與行動。我們失去了冷靜思考他人意見、反應的能力,以及嘗試從他人觀點來思考的能力。
歐普拉:我經常看到這樣的狀況。有人犯了錯,或是多年前說過的話又被挖出來,然後「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便全面啟動。沒有人想要聽別人說話。
培理醫生:最諷刺的是,所有人類溝通的特質,都是來自於溝通失誤、發生不快,然後加以修復的過程。我的好友,發展心理學的先鋒艾德•莊尼克曾經說過,人與人之間發生摩擦、再修復的過程,有助於培養復原力。這些摩擦是劑量剛好的壓力,程度適中、可以控制。
舉例來說,對話有助於促進復原力;在家裡餐桌上進行的討論與爭論、朋友之間有點激動的對話,只要之後有修復,這些經驗都有助於培養復原力、發展同理心。我們不該氣沖沖地離開爭執現場,而是該自我調節、修復摩擦、重新建立連結、得到成長。如果只是走開,那麼每個人都輸了。我們需要增強聆聽、調節、反省的能力。這需要原諒的能力,需要有耐心。
成熟的人際互動,必須要能理解和自己想法不同的人。要是家人不相聚吃飯,朋友不出去見面,不進行面對面、長時間的談話,而只是透過簡訊或推特溝通,那麼,我們便無法創造出那種正向、健康、有來有往的人際連結模式。
歐普拉:當然,愉快、正向的時刻很美好。不過,你剛才所說的意思是,真正的成長來自於艱難的時刻、有摩擦的對話。在面臨這種時刻時,我們心中必須覺察「你發生過什麼事?」。
培理醫生:同理心是設身處地的能力―尤其是在情緒上,試著感受一下他們可能有的感受―在認知上也是,從別人的觀點看待狀況。如果抱持同理心進入互動,就比較不會對發生的事有負面觀點。如果順利,這也能讓你更瞭解對方―即使是已經認識的人。你有可能更加瞭解他們的故事,如此一來,當你和他們互動時,調節也會更加良好。
當有人態度惡劣,我們的典型反應是被捲進他們的情緒中―我們失去調節,然後以同樣惡劣的方式回敬。但是,如果進入互動時懷抱著調節良好、富同理心的態度,你的回應就會改變。
(網站專文,禁止轉載)
<本文摘自《你發生過什麼事:關於創傷如何影響大腦與行為,以及我們能如何療癒自己》,悅知文化提供>
責任編輯:曾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