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迴轉生‧前世今生】

父親傷慟四歲兒夭折 兒託夢述三世輪迴因果 得證真實不虛

作者:懷忍忍
四歲小兒死後入父夢,講述三世輪迴轉生,勸慰父親勿傷悲。(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6481
【字號】    
   標籤: tags: , , ,

洪邁(西元1123年—1202年)字景盧,號容齋,是南宋著名文學家,是饒州鄱陽(今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人。 洪邁出生在一個家學淵源深厚的士族家庭,父親洪皓、哥哥洪適,都是當時著名的學者、官員,哥哥洪適官至宰相。

洪邁有一巨著《夷堅志》,寫作了四十年(1162年—1202年,始刊於紹興末年,停筆於嘉泰二年壬戌),記述了宋代城市生活、人文掌故、奇聞趣事等等。他的朋友余文特曾經告訴他一件四歲兒知曉自己輪迴轉生的奇事,他也記載在此書中,彰顯輪迴果報的存在,給世人指引善道。

四歲兒死後轉生 託夢父親說緣由

在北宋哲宗元符年間,睦州(今杭州境內)有一位黃司業(司業是國子監的副長官,相當於現代公立學校的副校長)。黃司業有一個兒子,對他來說是無比珍貴的掌珠。不幸的是,兒子方才四歲就死了,那是發生在戊寅年(公元1098年)十二月一日的事。兒子的死讓他日夜悲傷不已。

有一天,黃司業做了一個夢,夢境非常清晰。他夢見逝去的兒子對他說:「兒子已經投胎轉生了,不必再想我了。前世的我曾當了宰相,但因為誣陷了無辜的人而遭受這個業報,被貶到你家中承受短命的報應。後來,由於還犯了其它的小過,現在又貶到方十四秀才家中投胎,以後還能有點官運。這一世之後,我就會有好未來。」

黃司業醒來後深信這是兒子元神來託夢。為了驗證夢境的真實性,第二天一早,他便前往方十四秀才——方逸家拜訪。在方家,他看到方秀才家得了麟兒,而且正是在他兒子離世那一天(十二月一日)生的。

黃司業請求方秀才抱出孩子來,當那孩子見到黃司業時,非常高興雀躍。黃司業手中拿東西要給他玩耍,他就舉手要去拿,毫不怕生。嬰孩的反應讓黃司業確信,他的兒子已經轉生到方秀才家。從那之後,他喪子的哀傷也沒了蹤影,不再因為思念兒子而哭泣了。

秀才方逸,後來他也成了一位官員,升至朝請郎(正七品文官)的職位。而這個孩子取名叫方序,在南宋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通過科舉考試,擔任了常山縣縣丞,在任上去世,年五十三歲。結果果然都符合了黃司業的兒子託夢所言的業報之事。

黃司業的四歲小兒的元神清楚知曉自己的前世、以及今生和來世的命運。因為前世誣陷無辜之人和犯錯,因此而遭受兩世的業報。他的元神清清楚楚地知道「三世輪迴」的前因,也知道了未來的後果。

俗語常說,人生生世世活在生、老、病、死的迷霧中,入了人世則迷,而在另外空間時,人的元神是非常清楚的。從這個故事中黃司業的兒子身上也得到了印證。

洪邁的《夷堅志》記述了這個故事,人、事、時、地皆可考證,彰顯給人輪迴果報的存在,也告訴了人:生命若欠下了罪業,就要償還,直到罪業完全清償,才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行善積德享福,欠債還債受苦。這個輪迴轉生的故事,讓我們在迷中的人,能得借鑒,謹慎自己的一思一念、一言一行!◇

資料來源:《夷堅甲志卷第九十四事》@*#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朝江蘇溧陽縣縣衙中,有一名掌管刑事訴訟的書吏,姓焦。他為人正直,常常為眾人排憂解難,因此為鄉人所尊敬。他鄰居家的兒子,年齡不到十八歲,但卻好勇鬥狠,焦某少不得為他調解事端,是故鄰家子對他十分感激。
  • 更多證據顯現,靈魂真的存在,擁有多世記憶!前世殘酷折磨囚犯,泰國醫院院長怎樣才能還清罪業?《未解之謎》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償還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陽間法律無法審判,上天也絕不饒過,無論時間長短。有的是當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個發生在清朝的神異故事就在告訴世人:無論何時害了人命都難逃報應的。
  • 古今中外,在劇火的大災難發生時,誰能讓「神出手」得到奇跡福祐呢? 本文這些真人實事給了我們參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善有善報,可能是事後報,也可能是立即就報!報應不爽呀!
  • 清朝撰寫《勸戒錄》的梁恭辰的父親曾擔任江蘇布政使,與蘇州江鐵君是以詩文相交的朋友。江鐵君曾出家為僧,後又還俗,回歸儒學,不過他應該還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他曾講了這樣幾件離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沒好報」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善報,甚至還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覺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著一切,禍福早已註定,好人遇到的壞事,恰恰是老天在幫你消減之前的罪業,以讓你在消減完罪業後,來世得福報。清朝梁恭辰編撰的《勸戒錄》中記述了兩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帶從事鹽業生意。他性格素來豪爽,雖每日與錢打交道,卻並無利慾之心。
  • 善有善報,自古不虛。據清朝梁恭辰的《勸戒錄》記載,浙江仁和縣(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經營鹽業,家道殷實。
  • 人們常說善惡有報是天理,那麼如果心有所求的善舉,善報又如何呢?若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會遭惡報嗎?這兩個故事耐人尋味。
  • 人間善惡報應的事,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因為直接的報應較少讓人親見。但是昭昭天理,總有時會向世人直些顯相,讓人不得不信,這也是上天挽救迷中人的一種方法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