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幽默趣事:三白飯與三毛飯

文╱常山子
白米飯是很好的養胃食物,可作為主食適當的吃。(Shutterstock)
只見蘇軾故作神祕,然後說,「三白啊就是一撮鹽,一碟生蘿蔔,一碗飯。」(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744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北宋大文豪蘇軾,一生留下無數佳作流傳後世:散文、詩、詞、賦以及書法與繪畫。然而他也留下許多幽默軼事,令人會心一笑。

蘇軾與劉攽是好友。劉攽字貢父,是北宋史學家。

有一天蘇軾對劉貢父說,以前與弟弟蘇轍準備科舉考試時,母親程太夫人每天都會為他們兄弟倆準備一道美食:三白飯,「那實在是太美味了,吃過之後,就再也不相信人間還能有什麼珍奇美味的菜餚,能比得上這三白飯呢。」

劉貢父一聽,實在好奇,這三白飯到底是什麼稀世佳餚啊?就問蘇軾,「老弟啊,你倒說說,這三白飯到底是什麼啊?」劉貢父大蘇軾15歲,與蘇軾一樣,生性詼諧幽默。

只見蘇軾故作神祕,然後說,「三白啊就是一撮鹽,一碟生蘿蔔,一碗飯。」原來這是蘇軾開老友的玩笑啊:鹽是白的,蘿蔔是白的,飯也是白的,所以稱為三白飯囉。

劉貢父一聽哈哈大笑,讓蘇軾給逗樂了。

一段時間後,一天,蘇軾收到劉貢父送來的一份請柬,上面寫著,邀請他到劉府吃「皛飯」。此時的蘇軾早已忘記戲弄好友三白飯的往事了。他開心地告訴旁人說,「貢父書讀得多,這『皛飯』一定有其典故。」劉貢父博覽群書,精於史學,助司馬光修《資治通鑑》。

這天,滿心期待的蘇軾,依約前往劉府。坐上餐桌,只見桌上擺著一撮鹽、一碟生的白蘿蔔、一碗白飯。這一下,蘇軾意會了:這回被貢父兄給戲耍了。

不過生性幽默的蘇軾也不說破,開心地拿起筷子,津津有味地將這皛飯吃個精光,然後對貢父說,「為了回報您今日的款待,明日請您至寒舍,小弟請您吃『毳飯』。」

「這宴無好宴啊!」貢父心想,「這恐怕是蘇軾在玩什麼把戲啊,想戲耍我一番啦!」不過,他也實在好奇什麼是毳飯啊!

第二天,劉貢父依約來到蘇軾家。

一見劉貢父,蘇軾便拉著貢父坐下,天南地北、詩詞歌賦地談了起來。時間就這麼過去,到了中午時分,飢腸轆轆的劉貢父,心心念念那毳飯怎麼還沒上桌啊?就說,「老弟啊,午時已至,可否端上毳飯讓為兄享用啊?」

「您再稍等一下。」說完,蘇軾又天南地北地說了起來。

又過了一會回兒,飢餓難耐的劉貢父又請蘇軾上菜,但蘇軾一樣又說:「您再稍等一下。」然後又興致勃勃地談天說地。

這下,劉貢父可急了,餓壞了,也沒聽廚房裡有任何動靜,真不知蘇軾玩什麼把戲,「賢弟啊,為兄的已經飢腸轆轆了。」

這時,蘇軾淡淡地得意一笑,然後說,「貢父兄啊,鹽也毛(無),蘿蔔也毛(無),飯也毛(無),這就是三毛(無),毳飯啊。」原來四川人將「無」唸作「模」,而「模」讀音又近似「毛」,所以這「毳」就是:無鹽、無生蘿蔔、無飯啊。

貢父一聽,捧腹大笑,這玩笑也只有蘇軾想得出來啊,「我知道您一定會報昨日的『皛飯』之仇,但實在沒想到會是這樣的結果啊。」

當然,玩笑開完了,蘇軾讓人端上好酒菜,就與貢父開懷暢談,直到黃昏時刻,貢父才辭別而歸。

現代人說,幽默一種溝通表達的藝術,而對蘇軾而言,應該也是心態樂觀的一種生活態度吧!(Fotolia)

現代人說,幽默一種溝通表達的藝術,而對蘇軾而言,應該也是心態樂觀的一種生活態度吧!

蘇軾一生仕途顛簸,幾度被貶。紹聖年間被貶至儋州,也就是海南。當時的南海尚未開發。

不過隨遇而安的他,在當地吃到鮮美的牡蠣後,便自我調侃地寫信給兒子蘇過說:「無令中朝士大夫知,恐爭謀南徙,以分此味。使士大夫而樂南徙」,意思是說,不要告訴朝中士大夫這裡盛產牡蠣,免得他們爭相爭取南徙,爭先恐後來分享這鮮美之味呢。其實,海南正是宋代官員害怕被貶或流放的地方啊。

蘇軾詼諧地看待生活點滴,幽默對待人生,讓人一看會心一笑,而這正是他獲得內心平靜與解脫的展現呢。@*#

事據《曲洧舊聞》、《清暑筆談》◇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過來人知道,人一生要經歷諸多溝坎。如遇事情不順心時,會迷惘,會痛苦……不知該如何面對。當捧起他的詩詞慢慢品賞時,你會發覺那顆被蒙塵的心,一點點變得清淨,他的詩詞如一泓甘泉滋潤著心田。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院正在展出「愛硯成痴」特展,一百多件硯石各具風格,件件值值細細品味。
  • 王蘇二人政見不同,只因各自性格不同,看問題角度不同,但本心都是心繫天下、為國為民的;對於對方的人品道德、詩文學問彼此都是互相敬重的。
  •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兩句話可大有來歷,出自皇帝宋真宗在《勵學篇》中的詩句。宋朝人崇尚文化、尊重知識,連皇帝為讀書代言呢!那麼,皇帝的話準不準呢,看看宋朝宋祁兄弟的故事就知道啦!
  • 在元曲領域,最有趣的作家組合莫過於「酸甜樂府」。一個喜食酸而號酸齋,一個好甜食而號甜齋,恰巧又都擅長散曲創作,因而後人習慣將二人合稱。多姿多彩的元曲,就這樣增添了幾分酸酸甜甜的奇妙滋味。
  • 宋朝是個風流儒雅、詩情畫意的時代,文人輩出,也留下了許多文壇佳話。有「紅杏尚書」之稱的宋祁,因為兩首詩詞,竟然決定了他傳奇的命運!
  • 元曲界有一句名言:「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有李、杜。」[1]說的是元代後期兩位以散曲留芳後世的大作家,「喬」即喬吉,「張」便是張可久了。
  • 俗語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文學藝術領域,要想評選出個名次或是第一人,都是極為困難的事情。比如元曲四大家的甄選,在歷史上就爭議頗多。不過對於誰是元曲作家中的魁首,大抵無異議,此人正是譽滿天下的關漢卿。
  •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說來說去,都是繞不過一個「吃」字。說起古代最會吃的名人,恐怕非蘇軾莫屬。他熱愛美食,發明美食,甚至為美食寫詩做賦。今天讓人垂涎欲滴的「東坡肉」,也是出自這位大文豪的手筆。
  • 他以通俗的詩歌引領了一個時代,又以詩歌締結一朝傳奇。他成為全民仰慕的文化座標,也成為佛門史載的有素行者。他在千年前留下誓願:當佛陀下世時,他要隨慈氏下世,經歷劫難,成就無上正道。他也衷心希望能以當朝的文筆,在未來世專頌轉法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