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12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原彰台灣台北報導)中國產能過剩問題正影響台灣,包括:半導體、石化等產業都受害。中國晶圓代工成熟製程供過於求來台低價搶單,儘管聯電稱第4季營運展望不變,但股價持續探底。為避免跟中國業者殺價競爭,台塑、台化、華夏、台達化等台灣石化廠,已大降中國銷售比重,轉戰印度、東南亞等其他市場。
綜合媒體報導,據台廠供應鏈透露,中國主要晶圓代工廠,包括:中芯國際、華虹集團、晶合半導體陸續來台灣搶單,在包括驅動IC、電源管理IC、微控制器(MCU)等成熟製程的晶片生產上,提供更有競爭力的報價。
關於中國業者提供的報價情況,報導說,以12吋代工報價約較市場價格打了6折,又以以40和45奈米降幅最大,8吋代工則再降價20%~30%。
報導說,前述成熟製程的晶片需求疲弱,但中國晶圓代工廠的產能卻持續開出,已破壞市場的供需平衡。據業內消息提到,許多台灣IC設計廠業考量成本,恐將啟動一波轉單投片潮,台灣成熟製程代工廠將受到影響。
市場認為,台灣晶圓代工廠聯電和世界先進等營運將受到衝擊。聯電強調,第4季展望不變,平均售價預期持平。
他們說,聯電10月底法人說明會時預期,各終端市場的需求逐漸穩定,且庫存水位呈現明顯下降趨勢,第4季晶圓出貨量與美元產品平均售價都將較第3季持平。
世界先進先前指出,因整體市場產能供過於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價格壓力;不過,去中化的電源管理晶片訂單,將可抵消中國廠商競爭影響。
不過,聯電股價已先行反應,近日屢屢成為外資賣超重點,股價已從9月底的波段高點至今下跌約兩成。世界先進股價也從近期波段高點修正約兩成。
中國半導體成熟製程產能過剩,並不代表中國半導體已可以自給自足,彭博前專欄作家高燦鳴(Tim Culpan)近期在個人部落格發布評論指出,據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研究員艾倫(Gregory C. Allen),發表一份詳細而引人入勝的報告,揭開許多關於中國半導體發展和進步的真相。
他說,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在嘗試半導體自給自足,而評估此狀態,可從半導體設備供需看出端倪。艾倫的報告審視過去 15 年中國半導體設備產量的變化,以及對此類設備的需求,數據非常具有啟發性。
高燦鳴說,他獲得艾倫許可後將資料呈現出來,內容發現中國佔全球半導體設備供應比重,在2023年只有區區3.2%,同期,中國佔全球半導體設備需求比重卻高達34.4%。
他認為,這份數據顯示出中國實際需求與供應的差距,也可以看出該國距離實現自給自足還很遠,這表明中國半導體自給自足被嚴重誇大和誤解。
不只半導體成熟製程因中國產能過剩恐面臨削價競爭,台灣石化業也深受其害,綜合媒體報導,台灣石化廠正在降低中國的銷售比重。綜合媒體報導,台化董事長洪福源坦言,這麼多新產能加入是天文數字,造成市場供過於求,殺價競爭激烈。
其它台灣石化業者的反應,以台塑而言,他們正推展印度、東南亞、紐澳、土耳其、非洲及南美洲等新市場。截至今年中,台塑的主力產品PVC(聚氯乙烯),中國銷售占比已經從2021年23%下降到個位數百分比,同時間,台塑印度市場銷售占比從2021年的25%提升至34%。
PVC廠華夏也轉移銷售主力地區至印度、孟加拉等國。今年印度標準局推出新的BIS認證,要求PVC等石化品必須符合新的品質管控令(QCOs)才能進口到印度,華夏是首批通過認證的廠商之一。
台達化也積極降低中國、香港市場的銷售比重,拓展印度、埃及和東南亞等新市場,目前台達化已是印度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第2大進口廠商。
關於台達化的ABS銷售市場分布,中國、香港銷售比重從2022年的49%降到2023年的25%,今年前9月進一步降到16%;反觀其他市場銷貨比重拉高到84%。
責任編輯:鄭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