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聖主(16):謀定功成 威震河東

文/宋寶藍
秦王李世民驍勇善戰。(清玉/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34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在大唐一統天下的諸多戰役中,李世民獨具大王風。而世民的胞弟齊王棄城而逃,把唐軍興義師的大本營,辛苦打下的地盤拱手送人。他這麼一做,引起的後效應非常不好。

齊王逃回長安後,唐高祖李淵第一時間得知了劉武周進犯的實力,誤以為唐軍不敵武周大軍,於是下令永安王李孝基,和陝州總管于筠、內史侍郎唐儉等人,聯合助剿呂崇茂,同時發出一道敕令,命關中守將,嚴行堵御,所有河東一帶,暫行棄置。

秦王獨具大王風

這道敕令一下,惹惱了秦王李世民,當即上表,說道:「太原為李室王業根基,此地乃是國家之根本。河東殷實,京邑全仗資助。若因兵勢稍遭挫折,就輕易拋棄,恐怕河東不保,必會影響到關西。兒臣願率三萬精兵,出兵征討劉武周,定能殄平劇賊,收復汾晉。」

李世民很有膽氣,一番話說得高祖倍受鼓舞,雄心復振。眼下,唐室也只仰賴秦王一人。於是高祖下令,盡調關中將士歸世民節制,令他出兵剿除劉武周。

武德二年十一月,李世民率領大軍行至龍門。恰逢寒冬河水結冰堅硬,自成天然通途,不需舟楫,大軍速速過河,來到了柏壁(今山西新絳西南)。距離此前不遠之地,就是敵營所在地,而敵軍統帥就是宋金剛。

秦王李世民審度地形,選了一塊易守難攻的險地駐紮大軍。唐軍安營紮寨,此後便堅守柏壁,只守不戰。同時,下令傳檄各郡接濟軍需。各郡官吏和百姓聽說唐軍統帥是秦王,早聞他治軍嚴明,愛護百姓。百姓爭相趨附,輸運糧草至唐軍大營,鼎力相助。

兩軍對峙

一連數日,諸軍遲遲不得秦王出兵軍令,心裡多少有些沸騰。不論多大的沸騰,一見到秦王威嚴,心中之火竟自行消散,各自只管勤加練兵。這一日,李世民忽然下令偏裨抄掠敵營,只要求唐軍一條:敵出即退,敵退復進。

兩軍對陣,為的就是分個輸贏,爭個勝敗。這麼打下去,那唐軍就像一團棉花,敵帥宋金剛總也摸不到唐軍的虛實,不由得惱羞成怒,率眾進攻,誓要拼個你死我活。李世民很有耐性,下令按兵不動,只用硬弓強矢抵禦敵軍。萬箭飛來,箭如雨下,宋金剛的部下無法靠近唐軍大營,只得撤退。

就在這時,李世民接到夏縣敗報,永安王李孝基等人被敵軍俘虜,被劉武周所害,夏縣唐軍全軍覆沒。宗親被害,秦王不由地心中大慟,「敵軍這般厲害?待我親自前去督剿!」話音剛落,閃出二員大將——兵部尚書殷開山和行軍總管秦叔寶,二人說:「大王坐鎮,不可輕易移軍,且由我等前去,勢必剿滅敵軍。」

李世民甚是欣慰,即令二將領命出征。果真不負眾望,打敗了劉武周的部將尉遲恭(字敬德)。尉遲恭率領殘軍,即刻逃遁,不敢再戰。

儘管諸將屢次懇請出軍,直搗敵營,李世民說道:「宋金剛的部將勇猛,兵力甚精,善於速戰。我等閉營蓄養精銳,靜待時機重創寇鋒。等他糧盡之時,我等出軍一擊斃命。」

唐軍在柏壁和宋金剛對峙了一年多。這一年來,唐軍一直靜待總攻的時機,不過期間也有小規模的戰役,比如劉武周攻打潞州,被唐將王行敏擊退。劉武周轉而攻打浩州,又敗在唐將李仲文、張綸等人之手。劉武周接連失利,兵力損耗慘重。宋金剛銳氣也跟著衰退,加之糧草補給困難,只得向北撤軍。

剿滅武周 平定河東

武德三年(620年)四月的一天,李世民見宋金剛之軍因糧盡撤退,親自率軍追擊。他在一天內連續八戰,每戰告捷。唐軍重創劉武周軍威。李世民下令持續追擊,唐軍騎兵一個晝夜奔行二百多里。長途跋涉奔襲,唐軍眾將士又累又餓,紛紛懇請駐軍,等待軍糧。

李世民和諸軍同行,也是疲憊不堪,飢餓不已。但眼下是剿敵的最好時機,萬不可錯過。秦王勉勵眾將忍饑飛馳,終是趕上敵軍。李世民在一天之內連續和敵軍交戰八次,每戰均以大捷告終。宋金剛且戰且行,且戰且敗,只得撇下諸將落荒而逃,一直逃到介休城內。

李世民已經三日不解甲,二日不進食。軍中只有一隻羊尚可充飢,於是命人烹煮,分給諸將士,稍稍解了些饑渴。稍作修整,李世民再次出兵,追擊宋金剛。就在武德三年,劉武周、宋金剛不敵唐威,皆是敗北,向北逃遁,投靠突厥。不久之後,劉宋二人均被突厥人所殺。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在山西介休一戰,李世民收降了一員大將,即史上鼎鼎有名的尉遲恭。李世民不計前嫌,任命尉遲恭為右府統軍。

但是屈突通一直擔心尉遲恭不是真心降服,恐日後生變,屢次勸諫李世民。李世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認定尉遲恭是難得的一員良將,禮遇甚厚。秦王慧眼識人,尉遲恭日後成為大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當然此為後話。

李世民出師大捷,收復太原,平定了河東。他謀定功成,先前滅薛舉,此次滅劉武周,威名從此威震河西河東。(待續)@*

秦王李世民驍勇善戰。(清玉/大紀元)

看更多【貞觀聖主】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民怨四起。這大隋天下不乏英雄之輩,各地豪傑隨時有揭竿而起之勢。
  • 突厥大軍圍困雁門關,誓要除掉隋煬帝。煬帝傳檄天下,勒令各軍勤王。這一日,一位少年英雄徑自來到軍中,報名入伍。您道他是誰?正是豪門貴子——李世民,也就是唐國公李淵的兒子。
  • 李世民出生時,有二龍嬉戲飛躍在李家門外,盤桓三日方才飛去。看來這孩子來頭不小,引得雙龍來慶。人們爭相稱奇。有此等異象相伴,竇氏也覺得這孩子生就不凡,所以對他很是疼愛。
  • 書歸前傳,隋煬帝被圍雁門,進退萬難。十六歲的李世民來到雲定興的大營中,要報名入伍,應募救援。
  • 隋煬帝南幸江都,下詔李淵留守太原。所以李世民隨父親來到太原任上。
  • 唐公李淵坐鎮太原,不少有識之士看到唐公頗有大志,便與他結交。晉陽縣令劉文靜以及宮監裴寂就經常到國公府上坐坐。這一來二去的,便與李世民熟絡起來。所以二人都與國公的二郎(即李世民)有些交往。
  • 裴寂早年生活潦倒,很怕貧窮。有一年他去京師長安,途經華嶽廟,便到廟中禱告祈夢:「我窮困潦倒,至此誠心拜謁,希望神明有靈,為我指點一二。倘若今生富貴有望,還請神明託夢相告。」
  • 李淵回憶晉陽宮事,一連幾日寢食難安。這件事兒還沒有擺平,不料突厥大軍打了過來。簡直是多事之秋。
  • 李淵起兵之際,李氏家眷已從河東趕到了太原。當時,他的原配夫人竇氏已於大業九年(613年)去世,時年只有四十五歲。
  • 李淵傳檄各處,公開宣告大興義兵,但不是所有人都會買帳。西河郡(今山西臨汾)郡丞高德儒,拒命不受,李淵命兩個兒子建成和世民率兵攻打西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