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寧化飛灰》溫哥華首演 勿忘反送中歷史

2024年10月27日,導演劉健倫(右)與主持人、溫支聯主席Edmond Liang在《寧化飛灰》溫哥華第二場放映會上與觀眾交流對談。(高曉雯/大紀元)
人氣: 11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24年10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高曉雯加拿大溫哥華採訪報導)10月26、27日,重現5年前香港「反送中運動」歷史場面的紀錄片《寧化飛灰》(Rather Be Ashes Than Dust)在溫哥華舉辦了兩二場放映會。導演劉健倫(Allan)放映會後與觀眾交流對談,披露影片製作的心路歷程。

三百多大溫觀眾觀看了影片。紀錄片中,當年的抗爭場景一幕又一幕呈現在觀眾面前:大街小巷充斥著遊行人群;橫飛的催淚彈;示威者被警察按在地上拳打腳踢;二百萬市民上街遊行的航拍情景;還有獅子山上閃耀的燈光。放映過程不時傳來觀眾啜泣與嘆息聲。

劉健倫告訴觀眾,作為攝影記者,從反送中運動開始,一直到2021年離開香港,3年共拍攝約1,000個小時的影像;又用2年時間剪輯,製成114分鐘的紀錄片《寧化飛灰》。

2024年10月27日,《寧化飛灰》在溫哥華舉辦放映會。圖爲導演劉健倫。(高曉雯/大紀元

放映會後劉健倫與主持人、溫支聯主席Edmond Liang回答觀眾提問,現場互動熱烈。劉健倫在談及影片中的細節時幾度哽咽落淚,現場觀眾報以鼓勵的掌聲。

劉健倫說感覺「從第一次的公演到現在,是沒有任何分別的,到現在還是不敢看」,放映時還是會走出去,到問答時段才出現。

他用自己做記者當時感受和看到的東西去呈現故事。劉健倫說,很多親歷者聽到警車聲時心跳會加快,即使現在也是,他聽到煙花聲時也會聯想到催淚彈,心靈受到强烈的衝擊,「只不過是將這條片剪完,當自己是做完一件事,但是裡面的傷痛,內心的傷痛,那個PD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被掩蓋著。」

他感嘆道:「其實我沒有想過剪一條片,也沒有想過整個運動可以持續這麼久,之後有港版國安法,接著有23條,自己也沒有想過離開香港,但是迫於無奈大家都要走,自己的感受是很深。」

觀眾的支持讓他深受感動,「但是現在我的心情是很感動的,隨著每一場的放映,很多觀眾給了我很多鼓勵、支持。」

劉健倫表示,「為什麼我要做這部片,是因為我自己有一個,survival guilt(負罪感),做完之後,我覺得是好一點的,至少我可能是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在鏡頭面前,喊過自己的名字的人。

「現我覺得,很多人都像我一樣有情緒焦慮、PDSD,但是我發覺大家不是孤單的,好像一路陪伴,彼此陪伴一起走過。我也是同樣,因為我和很多離散的香港人一樣,大家在精神上互相支持,心靈上的支持其實是很重要、很重要,我覺得大家彼此要陪伴,大家要互相支持鼓勵。」

香港知名導演羅恩惠表示:「感謝佢(劉健倫)克服重重困難,將(影片)製作完成,留給後世一份重要影像紀錄。這部紀錄片有好多歷史的資料,可以令好多不清楚香港歷史的外國人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

觀眾:電影中所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觀眾周小姐表示,影片中的某些事件她都有參與過。「那一晚我收到很多電話叫我去做某些事情。但是那段時間我做不到,也找不到人幫忙。」

她認同現場另一位觀眾的看法:電影中所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她覺得香港難以回到1997年前那個自由法治的社會了。

香港移民:一國兩制是假面具

觀眾何太太表示,看到電影中的那些時刻,如警察拘捕抗議者時,看到民眾拍著警車車窗對抗爭者說「我們支持你」、8.31事件中那個救護員苦苦哀求警察開閘,讓他們下去地鐵站救人,都讓她「覺得挺感動的」。

何太太移民加拿大30多年,她在加拿大2019年的電視上看到過那些紀錄片中的場景。感覺香港「已經變得很中(共)國化了」。她稱從2014年雨傘運動時才開始關心香港的政治,自己之所以一定要在1997之前離開香港,就是已經看穿了「一國兩制是假面具來的」。她覺得,中共「現在滲透到加拿大的政治」,「影響到自己,影響到小朋友」,所以要多站出來支持這類活動。

觀眾:不應遺忘歷史

觀眾陳先生覺得:「這部紀錄片很有回放的感覺」,陳先生當時身在香港,片中所反映的「理大圍城裏很多示威者,要用一個不太人道的方式才可以逃走、甚至被拘捕,是這場運動中比較傷感的部分。」

陳先生希望有機會會補看更多這些回顧這段歷史的電影。他覺得在這裡就不應該遺忘歷史,而是要團聚香港人的力量。◇

責任編輯:李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