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健康1+1】

潮濕天氣易引發疾病 中醫師推薦保健方法

文/林一山、JoJo

潮濕天氣容易引發多種疾病,順應天氣變化能夠更好地養生。(《健康1+1》提供)
人氣: 46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 ,
雖然全球各國早已取消針對COVID-19的防疫措施,但今年潮濕多變的天氣利於各種病毒傳播。「榮大夫診所」所長舒榮中醫師在新唐人《健康1+1》節目中分析最近的COVID-19、食肉菌和流感的趨勢,並講解潮濕天氣容易引發的多種疾病及自我保健方法。

近期病毒細菌流行趨勢

COVID-19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最新數據顯示,雖然測試陽性百分比等幾項指標都比稍早的高峰有所降低,但COVID-19活動仍高。

舒榮表示,COVID-19病毒特別喜歡寒濕天氣,不喜歡太熱或乾燥天氣,因為它的存活受到高溫度和低相對濕度的負面影響。今年的氣候正好潮濕,北半球溫度既暴熱又暴寒。隨著秋季來臨,許多地區可能會出現冰雪、暴風雨等天氣。而南半球目前正處於春季,微寒的氣候和降雨亦會促進病毒的傳播。

舒榮分析,今年COVID-19病毒的傳播情況起伏不定,因為潮濕的氣候特點適合其生存。她根據傳統中醫的「五運六氣」學說預測,COVID-19病毒最嚴重的時期將是在今年11月21日至明年1月19日之間,這段時間對應「小雪」、「大雪」、「冬至」和「小寒」4個寒冷節氣,屆時病毒可能會再次加速傳播。

五運六氣」學說主要探討氣候變化如何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從而可以順應氣候變化養生。其中「五運」對應木、火、土、金、水五行;而「六氣」的氣候特性分別為風、熱、火、濕、燥、寒,分別對應一年24個節氣中的4個。

按照這個學說,今年是土年,有多雨、潮濕的特點。

食肉菌

俗稱「食肉菌」的A型溶血性鏈球菌早前在日本爆發,引起了國際關注。據日本《讀賣新聞》報導,截至6月30日,日本今年已經有1,144人確診感染溶血性鏈球菌,超過去年全年創紀錄的941人。

CDC亦表示,嚴重A型鏈球菌感染的數量過去10年一直在增加。過去5年,美國每年錄得侵襲性A型鏈球菌病例2~2.7萬例,造成1,800~2,400人死亡;而非侵襲性A型鏈球菌,估計每年因鏈球菌性咽喉炎就診的65歲以下人群,就有520萬人。

舒榮表示,A型鏈球菌比較喜歡高溫天氣,對人體的傷害在熱天會更大。夏季氣候炎熱且濕氣重,非常適合食肉菌的生存和傳播。

食肉菌最常見的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也會通過接觸感染者的分泌物傳播。感染後病情可能迅速惡化,甚至危及生命。

舒榮提醒,抗生素對於緊急控制鏈球菌感染非常有效,但一旦開始使用,就必須按照醫生的指示,完成整個抗生素療程(一般約10天)。否則,那些沒完全殺死的細菌會繼續感染人體,並且還可能產生抗藥性,容易產生新的疾病,如急性風濕熱和腎絲球腎炎等。

流感

舒榮說,流感通常在冬季大流行,因為冬季的氣候更適合其傳播。她預測,與COVID-19一樣,今年11月21日至明年1月19日之間,流感疫情可能會更加嚴重。

潮濕容易引發的疾病

舒榮表示,今年的極端天氣,潮濕再加上寒氣,會使人的免疫力下降,從而很容易引發以下幾種疾病。

●COVID-19

COVID-19在潮濕氣候下更易傳播,一般來說,臭氧含量較高,相對濕度較低,會減少COVID-19感染。

●支氣管炎和肺炎

舒榮曾經有一位病人,僅僅是感冒發燒,第二天就出現肺炎,高燒到40度。她認為是潮濕氣候使人的免疫力下降,特別是肺部系統,包括肺、氣管、支氣管、咽喉和鼻子,都變得非常敏感和脆弱。

腸胃炎

潮濕天氣使細菌和病毒大量繁殖,食物容易腐敗變質,進而引發胃腸道炎症。

●風濕性關節炎

對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來說,關節就像天氣預報一樣,在潮濕天氣中,關節炎症、腫脹和疼痛會變得嚴重

●皮膚病

在潮濕天氣中,皮膚炎如濕疹的病情也會惡化。根據美國國家濕疹協會,居住在寒冷潮濕的地方或沼澤和炎熱的地方,這些環境風險因素會增加濕疹發作的嚴重程度、強度和頻率。

潮濕天氣下的保健方法

舒榮提醒大家,由於天氣潮濕且變化大,一定要做好防範,以免跟不上天氣的變化而得病。

●防暑防潮

夏季在防暑的同時,還要防雨、防潮濕、防寒,這通常是薄弱環節。保持室內通風,不要長時間處於潮濕環境中,以免引發或加重疾病,例如皮膚、關節和消化系統疾病。

●注意飲食

保持水源乾淨,要喝煮過的水,吃熟透的食物。多吃健脾去濕的食物,例如大米、小米、玉米等穀物;紅豆、綠豆、白扁豆、黃豆、黑豆等豆類;以及馬鈴薯、紅薯、蓮子等雜糧。飲食要儘量豐富。

此外,建議食用當地食物,因為它們吸收了當地土壤和氣候的精華,有天地的正氣,對身體的養護很重要。

同時,要避免食用寒涼食物,例如冰塊、冰鎮飲料、生瓜等催熟蔬果;油膩食物,例如糯米和大肉,會生濕助熱,也應少吃。

●適量運動

根據個人健康狀況、年齡和生活環境,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例如打坐、步行、跑步、健身操、拉筋、球類運動等。運動量也應因人而異,而且要適度。舒榮從中醫角度建議,春天可微微出汗,夏天可以多出一點汗,秋冬則儘量在出汗前停止運動,這樣更有利於健康。

●不要久坐久臥

舒榮表示,長時間坐著會傷害肌肉,影響脾的健康。她建議每隔一至兩小時站起來活動一下,喝點水、拉拉筋,或是稍微走動一下,這樣對健康有好處。

睡眠時間過長也不健康,因為長時間臥床會損害脾的功能。

●飲食規律節制

飲食應該要有規律,有節制,早上要吃飽,中午要吃好,晚上要吃少。早餐應該豐富一些,包括高蛋白和澱粉類食物;中午要有高蛋白的食物,晚上則要清淡一些,因為晚上不需要太多能量。

另外,不要在吃飯的時候還在想著工作等事,這樣會傷害脾胃。因為我們在想問題的時候,氣血會到大腦上去,脾胃的氣血就會不足,消化吸收能力就會減弱。久而久之,脾胃就會變得虛弱。@◇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觀賞視頻:

責任編輯:李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