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
一、青布幔,碧油幢。(三江)(選自《聲律啟蒙》)
樓對閣,戶對窗。
巨海對長江。
蓉裳對蕙帳,玉斝對銀釭。
青布幔,碧油幢。
寶劍對金缸。
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
世祖中興延馬武,桀王失道殺龍逄。
秋雨瀟瀟,漫爛黃花都滿徑;春風裊裊,扶疏綠竹正盈窗。
(下劃線字為入聲字)
注釋及說明:
1. 樓對閣,戶對窗:兩層以上的房屋稱為「樓」。平頂樓加蓋的小屋稱「閣」或「閣樓」,有窗戶,可以遠眺、賞月、讀書、休憩等。唐‧白居易《春江》詩:「閉閣只聽朝暮鼓,上樓空望往來船。」唐‧許渾《咸陽城東樓》詩:「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戶」古音讀上聲「虎」,指門戶。唐‧王維《從岐王夜宴衛家山池應教》詩:「積翠紗窗暗,飛泉繡戶涼。」唐‧錢起《過孫員外藍田山居》詩:「近窗雲出洞,當戶竹連山。」
2. 巨海對長江:「巨海」指大海。唐‧李白《贈昇州王使君忠臣》詩:「巨海一邊靜,長江萬里清。」
3. 蓉裳對蕙帳:蓉裳,即芙蓉裳的省稱;印染或刺繡有芙蓉圖案布匹製成的下裳。《楚辭‧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蕙帳,香帳;帷帳的美稱。
乍回廣袖蓉裳美,微度輕煙蕙帳香。(朝暉 原創)
4. 玉斝對銀釭:玉斝(音賈,上聲),玉製的酒器,也可以作為酒杯的美稱。|銀釭(音鋼),銀製或銀白色的燈盞、燭台。
十載清修離玉斝,三更苦讀傍銀釭。(朝暉 原創)
5. 青布幔,碧油幢:「青布幔(音曼,去聲)」用青色布帛製作的帷幕或帳篷。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禮異》:「北朝婚禮,青布幔為屋,在門內外,謂之青廬,於此交拜。」|「碧油幢(音床)」碧綠色的油布車帷、車子或青綠色的軍帳。古詩文中常用來指達官貴族的車駕。唐‧許渾《留別趙端公》:「卻願煙波阻風雪,待君同拜碧油幢。」
朱檻彩舟青布幔,綠郊芳草碧油幢。(朝暉 原創)
6. 寶劍對金缸:金缸,亦作「金釭」,①金屬材質的燈盞、燭台。唐‧劉希夷《巫山懷古》:「歸來高唐夜,金釭燄青煙。」②古代宮殿、中堂壁之間橫木露出的部分,箍緊用的銅套環,套環上還有小圓環,可以掛一些珍珠寶玉之類的貴重物品,此套環又可裝飾又可防止橫梁變形。這也是古代富貴之家,祖上留給後代的一個備用財庫。古代的竊賊被稱為「梁上君子」,往往就是指偷這些貴重物品。唐‧崔國輔《舞曲歌辭(其二)》:「璧帶金釭皆翡翠,一朝零落變成空。」東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一:「璧帶往往為黃金釭,含藍田玉,明珠、翠羽飾之。」
寶劍孤身昔遊宦,金釭十載復攻書。(朝暉 原創)
7. 社稷:指國家。在古漢語中,「社」可指土神;「稷」可指穀神。可是「社稷」合用卻不是指土神與穀神。社稷壇也不是祭祀土神及穀神的地方。「社稷」一詞的意思是指國家。如《尚書‧太甲上》:「先王顧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社稷宗廟,罔不祗肅。(大意:先王成湯敬奉天命,因此供奉天上及地上神祇,在宗廟及社稷壇的祭祀中無不恭敬嚴肅。)」《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國家)次之,君為輕。」《禮記‧檀弓下》:「能執干戈以衛社稷。」《論語‧季氏》:「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這些文章中「社稷」都是指國家,因為土神與穀神不須要人來保衛,常人也無法到他們的處所當他們的臣子。
《禮記‧王制》:「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1]。」有個規定是「上可及下,下不可及上。[2]」也就是天子祭天地、社稷、五祀,一年祭一遍稱「歲遍」;諸侯祭社稷、五祀歲遍。大夫官祭五祀,卻不可以僭越去主祭天地或社稷。
在封建制時代,如周朝,只有天子及諸侯國君才能祭祀社稷。「社稷壇」更準確地說是國家祭壇,祭祀的神祇之名號在《禮記‧月令》中有依次標注出來,請見下表: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封建邦制消失,天壇、社稷壇只有皇帝才能祭祀。而「社稷壇」用五色土鋪設,是代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北山》)」因此歷代只有首都才有天壇、社稷壇;地方如果私設即為謀反。
而土神、穀神也就是社神(俗稱土地公)、稷神,地方民眾都只祭社神,一般時間選在春秋兩季。所以也稱為春社及秋社。例如:唐‧白居易《寓意詩五首其四》:「眼看秋社至,兩處俱難戀。」宋‧陸游《遊山西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在中國古代,全國到處都有土地公的廟,但很少聽說有穀神廟,也沒有人敢將土神與穀神合祭。
之所以詳細注釋「社稷」一詞,是因為某詞典釋義錯誤,認為「社稷」第一詞義是指土神與穀神。這是對古代朝廷的慣例、禁忌及古漢語的構詞法缺乏基本了解。再比如,「案」指几案、案桌;「牘」指「簡牘[3]」。「案牘」一詞特指「官府文書」,與「案、牘」的關係均不大,因為唐代開始,官方文書均為紙質的。但「案牘」一詞卻沿用下來。還有一個原因是,古代的官員處理官方文書一般在案桌上進行,唐‧劉禹錫《陋室銘》:「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其中案牘就是指須要處理的公文。「案桌」也稱為「翹頭案」,有固定尺寸。筆者因為從事了十多年的古典紅木家具生產行業,所以很了解古典家具的用途。
8. 利口:指搬弄是非、巧言令色的行為或奸佞之人。貶義詞。出自《論語‧陽貨》:「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其中「朱」為「赤色」,儒家認為「青、赤、黃、白、黑」為五正色,其它顏色為次色或閒色。「惡紫之奪朱」的言外之意是說,厭惡那種做事情主次不分的人;厭惡那種用低俗音樂取代高雅音樂的人;厭惡那些借搬弄是非、巧言令色來顛覆國家的人。
9. 世祖中興延馬武:世祖,指東漢光武帝劉秀。劉邦九世孫,起兵掃清王莽篡政,光復及中興漢室,建立東漢。|延:延請、邀請。|馬武,東漢開國功臣。王莽末年加入綠林軍,後來歸順劉秀,戰功顯赫。
10. 桀王失道殺龍逄:桀王,夏朝的末代王,夏桀(音傑,入聲),因暴虐荒淫而怨聲載道。商湯起兵伐桀,敗之於鳴條,夏桀被流放並死於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龍逄(音龐):指關龍逄。夏朝末年的賢臣,因敢言直諫而被夏桀殺害。在歷代詩文版本中,古人更多的是用「龍逢」,讀音更是多種。「逢」字在《平水韻》中有三種讀音,分別在冬韻、東韻、陽韻。因為「龍逢」其實是「龍逄」,讀音「龐」,所以又屬於江韻。「龍逢」中的「逢」字在古詩文中有四種讀音,如果是以「龍逢」中的「逢」字為韻腳,只能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4]。而不涉及韻腳的位置不管是「龍逄」還是「龍逢」都讀「龐」。
11. 瀟瀟:風雨急驟貌。出自《詩經‧風雨》:「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漫爛:也可用「爛漫」,本文指明亮美麗。
12. 裊裊:本文指微風吹拂貌。「裊裊」一詞在古詩文中特別常見,還可以比喻,①(形容布條、布幡)搖曳不定貌。②(形容柳絲、機絲等)纖長柔美貌。③形容聲音婉轉悠揚。④(形容香爐、線香的煙)繚繞;纏繞的樣子。
13. 扶疏:枝葉繁盛分披貌。東漢‧王逸《九思》詩:「堇荼茂兮扶疏,蘅芷彫兮瑩嫇。」

二、六首押「三江」韻的古代經典唐詩
1. 進艇 唐·杜甫
南京久客耕南畝,北望傷神坐北窗。
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俱飛蛺蝶元相逐,並蒂芙蓉本自雙。
茗飲蔗漿攜所有,瓷罌無謝玉為缸。
注釋:①進艇:上小船。②南京:本詩指四川成都。唐玄宗時期,因安史之亂,玄宗奔蜀。到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郭子儀收復兩京,唐玄宗還都長安成了太上皇,遂將蜀郡改名成都府,畢竟皇帝曾在這裡住過,成都在長安城的南邊,所以又號「南京」。③南畝:古代選耕田的方位,首選山的南坡,因為山南為陽,日照充足,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對熟讀四書五經的儒士來說,這是基本常識。《詩經‧甫田》:「自古有年,今適南畝。(大意:自古以來想要有個豐收的好年景,就到山的南面去開墾農田吧。)」④北望:長安城在杜甫草堂的北方(偏東),故稱。⑤稚子:指杜甫的二兒子杜宗武,出生於公元753年,當時才八歲。⑥清江:凡是清澄的江水或其支流都可以稱為清江。本詩指浣花溪,錦江支流。⑦茗飲:茶水。「茗(音酩,上聲)」的古音一直是上聲。⑧蔗漿:甘蔗汁。⑨瓷罌:盛酒水等用的陶瓷容器。庶民或寒門之士使用較多。⑩無謝:不讓,不亞於。⑾玉為缸:指用白玉製作的酒器或容器。富貴之家使用較多。
創作背景:杜甫這首詩創作於公元761年成都杜甫草堂。公元759年底,杜甫在好友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的浣花溪畔建了一座簡陋的居所,即後世聞名的「杜甫草堂」或稱「浣花草堂」。「久客」本意指長久客居外地;雖然杜甫在此地才居住了一年多,但在此之前還離鄉漂泊多年。旅居外地,思鄉心切,哪怕是一天都覺得漫長。之所以「北望」長安而「傷神」,是因為當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定,為局勢不明而擔憂。
全詩大意:久居成都只能以種田為生(自給自足),每當站在朝北的窗戶前眺望長安城,總覺得悲傷難以抑制。白天帶著妻子乘著小船在浣花溪上觀賞風景,晴天裡看著孩子在溪水中沐浴嬉戲。溪岸上蝴蝶雙雙在花叢中追逐,溪中並蒂的荷花雙雙開放。把茶水及甘蔗汁都帶上了小船,雖然用的是陶瓷容器,但跟玉製的器皿有什麼區別呢?
詩評:本詩第一聯即對仗,而且對仗工整,詩意雋永。熟讀四書五經之人,看到「南畝」二字,會發出會心的微笑,古代的儒生正常情況下不用親自去耕田,但卻能指導農民按《周禮》說的方法去選耕地,用陽木陰木的樹皮、草木灰等保養土地或開墾荒地,包括插秧的株數都有講究。諸葛亮亦曾躬耕於南陽;儒生種田不見得比農民差。其實古代好的皇帝都要親耕籍田,好的皇后都要親蠶桑田,親手織作祭祀的禮服。《漢書‧文帝紀》:「詔曰:『朕親率天下農耕以供粢盛,皇后親桑以奉祭服,其具禮儀。』」《舊唐書‧本紀二》:「(貞觀)三年春正月辛亥,契丹渠帥來朝。戊午,謁太廟。癸亥,(唐太宗)親耕籍田。」所以說,人類社會每一個正當的行業都應該受到尊重。
本詩首聯雖然有「北望傷神坐北窗」這種悲傷的心情,但頷聯、頸聯、尾聯卻描寫與家人在一起的溫馨時刻。人生中常常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或為國事,或為家事,但不能總是沉浸在悲傷之中,無法自拔。也就是杜甫在告訴我們如何排遣悲傷、擔憂的心情。我們在第14課將要學到的,杜甫的另一首詩《曲江》[5]亦然:「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公元758年春天,杜甫在朝廷擔任左拾遺(從八品)的小官,生活侷促的他要靠典當衣物換酒錢,甚至還欠酒債;可是杜甫卻通過描寫春天的美景與春天做了一個約定,「請告訴春光好嗎,我想帶著她一起漂泊(言外之意,到哪裡都有美景伴隨),哪怕只是暫時的,相互欣賞也不要分離。」
讀音說明:①俱,古音讀「拘」,《平水韻》上平聲「虞」韻。②乘,古音平聲讀「繩」,《康熙字典‧乘》:「《唐韻》食陵切《集韻》《韻會》神陵切,音繩。(蒸韻)」因考慮到韻母不變,所以還是按現在的普通話讀音「承」。③進:古音讀「震」,與粵語發音相同。「進、晉」古音都讀「即刃切zhen4」;屬《平水韻》去聲十二震韻部中的字。此字無法按現在的普通話讀音讀,因為韻母被改變了。

2、奉和顏使君真卿 唐·皎然
世學高南郡,身封盛魯邦。
九流宗韻海,七字揖文江。
借賞雲歸堞,留歡月在窗。
不知名教樂,千載與誰雙。
創作背景:本詩的標題全文是「奉和顏使君真卿,修韻海畢,州中重宴。」唐大歷十一年(公元776年),顔真卿為湖州刺史,正值《韻海鏡源》一書編撰完畢,他在州府舉行了一場名流雅集,請大家遍讀此書。皎然也受邀參加此次聚會。「使君」是漢朝對刺史的稱呼。
皎然,唐朝僧人。吳興人(今浙江省湖州市)。俗姓謝,字清晝。謝靈運十世孫。曾與劉長卿、陸羽、朱巨川、閻伯均、靈澈、劉禹錫、孟郊、陸長源、韋應物等人交好並有唱酬作品。《全唐詩》存詩7卷,另有論詩著作《詩式》5卷,今存。(「皎」音「吉了切jiao3,上聲」)
注釋:①奉和(音賀,去聲):與別的詩人唱酬詩作品。唱和不要求用韻相同,只要體裁相同即可,本詩為五言律詩,說明顏真卿的原詩也是五言律詩。②修韻海:編修《韻海鏡源》這部韻書。③重宴:隆重的宴會,文人雲集。④世學:家學。顔真卿出身名門望族——琅琊顏氏;其祖上是孔子的親傳弟子復聖顏回。⑤南郡:荊州地區古代也稱為南郡。本詩借指諸葛亮。因諸葛亮未出山時在南郡隱居,而且諸葛亮也是山東琅琊人。諸葛氏雖然也是琅琊望族,但不如顏氏。⑥魯邦:顔真卿在唐代宗時期官至吏部尚書(正三品)、太子太師(從一品),封魯郡公。⑦九流:泛指各學術流派。《北史‧周高祖武帝紀》:「遂使三墨八儒,朱紫交競;九流七略,異說相騰。」⑧宗韻海:宗,匯集。韻海即《韻海鏡源》。⑨七字:七言詩。⑩揖文江:揖(音邑,入聲),聚集。|文江,比喻文章的內容深廣猶如大江。⑾借賞:借閱賞讀;指顔真卿主編的《韻海鏡源》。⑿雲歸:指(賞讀到)接近傍晚時分,彩雲伴著太陽落下到遠處西邊的城牆(堞)。南朝‧宋‧謝靈運《遊南亭詩》:「時竟夕澄霽,雲歸日西馳。」南朝‧宋‧鮑照《日落望江贈荀丞詩》:「日落嶺雲歸,延頸望江陰。」⒀留歡:留客歡宴。⒁名教:正名分及道德教化。這也是古代儒生必須協助君王做的分內之事。也就是「修、齊、治、平」中的「治」的內涵。儒家修行者為官之時,諸如編撰韻書,在地方興學,勸教農桑、織作等等,都算是其修行的過程,也屬於道德教化的範疇。⒂「千載與誰雙」是「千載誰與雙」的倒裝句,此句音律為「(仄)仄仄平平(韻)」,因此用倒裝。
全詩大意:顏使君家學淵源高於諸葛亮,因為他被朝廷封為魯郡公,所以在山東一帶極具盛名。顏使君匯集各流派的學說編撰了《韻海鏡源》,並以七言詩的形式寫成,表達了宏大的內涵。我們借閱賞讀這部著作一直到夕陽西下;顏使君又舉行晚宴招待眾人,持續到月亮掛在窗外。誰又能體會道德教化的快樂呢,顏使君的功績千年以後應該都沒有人能與他並列吧。
三、附注:
1. 五祀:指五行之神。請看下表。

2. 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四‧祠祭》:「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上得以兼下,下不得以僭上,古之制也。」
3. 牘:古代用於寫字的木版(片狀之木),已經寫上字的木版稱「牘」。《說文》:「牘,書版也。長一尺,既書曰牘,未書曰槧。」
4. 「龍逢」中「逢」的讀音。
①次韻和楊公濟見贈三首 其二 北宋‧孔武仲
魯國鮿生與俗同,何嘗孤訐慕龍逢。
邑佳不及陶彭澤,官小差肩邴曼容。
故國安棲無一瓦,高堂失養感千鍾。
賢豪見顧何恢廓,自寫新詩慰病慵。
《平水韻》上平二冬(其中「逢」字讀音「縫」)
②非瓊花 南宋‧方岳
(節選)
陳餘張耳信相似,一等人耳無純尨。
忠耶佞耶豈難別,祝鮀不類關龍逢。
試持此論訊后土,謂予不信如長江。
《平水韻》上平三江(其中「逢」字讀音「龐」)
③文華殿召對 其三 明‧陳應元
庶官無曠代天工,四岳詢咨可以風。
宣室謾誇前賈誼,聖朝誰敢後龍逢。
颺言共吐散衷赤,清問頻憂塞外紅。
似此虛懷謙受益,昇平總是一人功。
《平水韻》上平一東(其中「逢」字讀音「篷」)
④古詩中沒有找到將「龍逢」中的「逢」字用於《平水韻》下平七陽韻的例子。
5. 唐‧杜甫 曲江(其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點閱【跟我學唐詩】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