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雷喚雨掃雲祈雪 明朝道士神通了得

作者:顏雯
「守法真人」性情耿直、肅穆而又敦厚。雖精於道術,卻常以約束自己的內心,反省自身的德行為重。只因他用心純良,每次施展法術都很靈驗。圖為宋代李公麟《為霖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88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現代人通常會把打雷、下雨等現象視為是一種自然的天氣狀況,而在中國古代,能用超凡的法術召雷祈雨的道士、異人卻比比皆是。直到明朝,集德行、誠心、祕術於一身的道士設壇做法,使上天普降甘霖、惠澤百姓的逸事,在史料中仍有大量記載。

「七雨道人」七次祈雨

據《臨江府志》所載,明初時在江西新喻縣的延真觀裡有位道士,名叫黃明學。他兒時求學不成,十九歲便住進觀裡,拜這裡的道士黃建極為師。他四十歲那年,又遇到一位異人,將「先天五雷法」傳給了他,從那以後他就能祈雨了。

洪武十九年(1386年),當地連著春夏兩季都沒再下過一滴雨。道長江壺天向縣令舉薦黃明學,於是縣令便修書一封,請他設壇祈雨。黃明學向天禱告,天空便立刻電閃雷鳴,雨水連降了三日。

到第二年(1387年)、第三年(1388年),仍有大旱,但只要請黃明學來祈雨,當地就立刻天降甘霖。為表彰他的功績,縣令要送他一些布帛。可黃明學卻嚴詞拒絕了,他說:「不是因為我有道術,而是源於上蒼對眾生的憐憫。」

兩年後,新喻縣又遇到三次大旱,幸虧有黃明學祈雨,百姓們的收成還不錯,沒遇到荒年。又過了八年,有次縣裡大旱,應族老之請,黃明學被縣丞找來祈雨。他的道術仍像以前那般靈驗,一做法雨水就降下來了。

縣丞向眾人打聽,黃明學共降了多少次雨。眾人回答:「自洪武十九年至今,縣裡共遇七次大旱,皆是因黃明學祈雨而避免了旱災。」縣丞聽了,不禁感慨道:「能降一兩次雨,或許只是僥倖,可他卻連降了七次雨,這不是一般的道行所能做到的啊!」從那以後,黃明學就成了遠近聞名的「七雨道人」。

永樂五年(1407年)時,朝廷下令修纂道書,黃明學的徒孫王若虛去龍虎山拜訪張天師的傳人。他聽了黃明學祈雨的事後,便篆刻了一枚「七雨道人」的印章相贈,還賦詩讚頌他的功德。

「守法真人」為皇帝祈雨

據《續文獻通考》所載,「守法真人」字浩然,是嘉定人。他出生時,骨相就與一般人不同。成為儒生後,他就開始鑽研起《易經》來。有一年,他得了重病。這時,一位道士登門拜訪,對他說:「你修道吧,不但病能好,還能振興我們這個教派呢!」他答應了,很快病就好了。

沒過多久,他跟著孫真人、邵真人學法術,盡得其真傳。後來,龍虎山張真人向朝廷舉薦,讓他來負責管理東嶽廟。在禮部尚書的推薦下,他又被擢升為神樂觀提點、道錄司左演法,兼任朝天宮住持。最終,在成化年間,被皇帝封為「元志守靜清虛高士」「沖虛靜默悟法從道凝誠衍范顯教真人」,並賜予誥命、銀印,追封其父母。

「守法真人」性情耿直、肅穆而又敦厚。雖精於道術,卻常以約束自己的內心,反省自身的德行為重。只因他用心純良,每次施展法術都很靈驗。一年大旱,皇帝命他祈雨,雨很快就降下來了。第二年秋天又遇大旱,他再次施法,請來了雨露甘霖。

第三年,起先並不靈驗。但「守法真人」將一個鐵塊打造成一枚符印,讓皇帝最信任的臣子投到西湖的龍潭裡。符印剛投下去,西南上空就升起了一團雲氣,遠遠望去像一群鳥兒聚集在龍潭上空。這時,一條數尺長的青龍突然出現在天邊,不斷地翻騰盤旋。沒等皇帝的臣子回到宮中,瓢潑大雨就傾盆而下。

皇帝很高興,賜給他一間宅第。後來,皇帝把他叫到宮裡,問他:「天人感應到底遵循的是什麼道理?」他回答:「感動天地,靠的是高尚的德行;感動神明,靠的是至誠之心;除此以外,就沒有別的辦法了。」皇帝聽了深以為然,在場的人也感到佩服。

「廣明真人」能控制雨量

據《樂安縣誌》記載,江西龍岡有位名叫張必貞的道人。永樂十三年,他在往南京運送糧食的途中,遇到了一場大雨。在一間老君廟裡躲雨時,他發現裡面的神像都被雨水淋濕了,就趕緊把傘拿出來,為神像擋雨,而他自己卻冒雨離去了。那天晚上,他夢到一位仙君將一本仙書和一把符劍送給了他。等到第二天,他就在前行的路上撿到了一個裝有這兩件寶物的石匣子。

不久,南京遭逢大旱,長達三個月之久。他在街市上貼出榜文,告訴官府自己能召雷祈雨。縣官們看到後,都紛紛請他來登壇做法。他向天禱告,沒過多久,天空便雷電交加,下起了瓢潑大雨。過了一會兒,雨水已足夠多了,他便再次向天禱告,大雨就立刻停了下來。

後來,皇帝聽說了這件事,便賜給他「廣明真人」的名號,還將他請到宮中,將四座銅鑄的雷神像賜予他。

當地人都知道,張必貞道術不凡,不但會祈雨,還能用符水治疫病。每次出現疫病時,只要把他請去,染疫之人很快就能恢復健康,且無一人死亡。

道士王志旻能掃雲停雨

據《和州志》記載,明永樂年間,王志旻(又名王斆弟)一直住在寶臺觀。他有法術,能用符咒召雷喚雨,但知道他的人並不多。

有一年當地大旱,縣令從外郡請來了一位能用符咒祈雨的道士。他設壇做法時,很快就烏雲密布了。但沒過一會兒,又都散去了。

這種情況反覆出現了四次,他沉思片刻,然後對眾人說:「離這裡不遠的東南方向肯定有人在破我的法術。」他再次做法時,就派人前往東南方勘察,結果發現那裡正是寶臺觀的所在之處。那人往裡走,看到王志旻正坐在一片竹林中。他一邊抬頭看著天,一邊用手裡的掃帚將天上聚攏的黑雲都悉數撥開。就這樣,密集的雲層很快就消失了。

縣令見狀,就讓王志旻來祈雨。果然,他一登壇做法,瓢潑大雨就下了起來。整個縣的田間地頭都飽嘗到了雨露甘霖。

「同元真人」為皇帝祈雪

據《江西通志》記載,傅同元,名履道,出生時就有異象;稍微長大一點,就開始學習道家的第一祕術「長生訣」。他常年在外遊歷,尤其喜歡居住在江河湖泊的水岸邊。後來再回到家鄉,就不再與家人一起生活了,而是在千秋嶺上結廬獨修。

他曾遇到一位世外高人,傳給了他一些祕術。他學會後,就能用道術給人治病了,還很擅長用符咒趕走老虎、驅除蝗蟲。

明成化十五年,京城遇到旱災,他被人舉薦進京祈雨。大雨降下,皇帝大喜,要給他封官,他直言謝絕了。尚書勸他留下時,他也說:「一個修道人怎能貪圖世間的榮華富貴呢?」

當時正是六月,皇帝好奇他能否在夏日裡降雪。於是,他登壇施法,不一會兒,雪就降下來了,足足下了三尺深。這時,外面冷得像寒冬一樣,官員們都請他將雪停住。很快,太陽又出來了。

皇帝將一把金劍和一幅銀圖賜給他,告訴他此劍能降妖除魔。而銀圖上則寫著「秉心端肅」四個字。後來,皇帝把他送回山裡,並賜號「同元真人」。

道士葉昌齡可按區域降雨

據《溫州府志》記載,葉昌齡是玉清觀的一位道士。他從小就天資聰穎,後來在山中遇到了一位老人,將道家祕術「五雷法」傳給了他。

正德年間,郡裡遭遇大旱,有人向郡守推薦了他。郡守將他請來時,他便問道:「您只是想讓城中下雨嗎?」郡守回答:「雨水是用來灌溉農田的,您最好能讓大雨都下到城外!」

葉昌齡聽了,用毛筆在紙上畫了個圈,在圈的外面點滿了像雨滴似的墨點,然後將筆拋向空中。這時,一股白色的氣團衝上雲霄,很快便雷雨大作。這場大雨不偏不倚,正好都下在了郊外的田間地頭,而城中只是下了點零星小雨。◇

參考資料:《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十年間不經科舉,方觀承從一文不名成封疆大臣。(古瑞珍/大紀元)
    在祖父、父親被貶謫到黑龍江時,方觀承還只是個少年,但他與兄長每年輪流去塞外看望祖父、父親,徒步往返萬里。有一年,他輾轉先去了浙江寧波,打算找一個富裕的親戚借點錢再北上。
  • 王七收下師父給的盤纏,準備離去時,道士提醒他說,「你回去以後,要好好的修身養性,否則這套本事就不靈了。」
  • 楊延昭傳奇——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清玉/大紀元)
    在玉皇殿主陣失利後,王蘭英、楊延昭及穆桂英率領將士一度攻下玉女、銅光等數十陣,並成功讓黑水、西夏國軍士倒戈投向宋營,然而此時遼國蕭太后前來親自坐鎮,遼軍士氣大增,宋遼雙方互有勝負,戰況陷入膠著狀態長達數月之久,宋軍諸將士苦思對策,始終難有進展。
  • 等大夥兒進入內室,只見壁間掛了一幅趙子昂所繪之馬,內有一匹,毛色與丟失的馬兒非常相似,馬尾巴處被香頭的火炷所燒。此時崔生方始悟到,那馬,原來是東鄰家的畫中之馬,每天跑到他家的破院子睡覺呢。
  • 古籍曾記載一位高人。此人常常與虎為伴。我們常說伴君如伴虎,意思是說虎是危險的動物,這位古人為甚麼會與虎為伴呢?他又是如何馴服猛虎的呢?其實非常簡單,就是一顆善心,在處理問題上動善念。
  • 明仇英《漢宮春曉圖》
    他進了屋內,看見男嬰,心裡一驚,「這孩子好面善啊!」他又想了想,「不就是剛剛的夢中人嗎?」
  • 廉廣畫了一隻大鳥。畫完後,試著呼叱,大鳥果然展翅欲飛,於是廉廣乘上大鳥飛出牢獄,大鳥載著廉廣一直飛到泰山頂上才落下來。
  • 楊延昭傳奇——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清玉/大紀元)
    再連破二陣之後遼軍對接近宋軍大本營的各陣加強兵力防守,對此穆桂英及楊宗保又找來將士們商議後續破陣對策,各路將士到齊後一個熟悉的身影從後台徐徐走來,正是本臥病在床的楊延昭。
  •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忽有兩虎驟然奔至,狼群嚇得四散奔竄。
  • 這些昧了良心、只認錢財而草菅人命的賊寇,長久以來盡幹壞事,以為人不知鬼不覺的逍遙法外,可「人心生一念,天地盡皆知。」那城隍感動於朱公的仁民、愛民胸懷,利用夢境以詩謎點化因而破案,冤情得以昭雪。所以為人得安分守己才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