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三醫官療疾如神 在民間也頗負盛名

作者:顏雯
中藥 (fotolia)
明朝的三位名醫:葛林,王思中,畢藎臣,不但在宮中被倚重,在宮外也頗負盛名。 (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56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在中國古代,能成為皇家要徵召、甚至欽點的御醫是相當難的。他們或因為醫術超群、名噪一方而受到帝王賞識,從而被召入宮中;又或者在官辦的醫療機構中埋頭鑽研、勤學苦練,通過層層考核後被選拔到宮中,逐步成為皇家所信賴的各類醫官。本篇介紹的這三位明代的醫官,因給人治病「取效若神」,不但在宮中被倚重,在宮外也頗負盛名。

用一勺湯藥治好了皇帝癲癇的葛林

葛林,字茂林,浙江錢塘縣人。他醫術極高,最擅長的是小兒科。明憲宗在位時,他療疾如神的軼事曾一度傳遍京師,後來由皇帝欽點,成了太醫院的一名御醫。

明武宗幼年時,一直由太后悉心照拂。太后對葛林很信任,每次召見,都會讓他給武宗診脈。一日傍晚,武宗的癲癇症發作,情況十分危急。當時負責診治的太醫都束手無策,只好去把葛林請來。葛林只餵了一勺湯藥,武宗的病就不再發作了。第二天宮中飲宴,葛林被請來赴宴。皇帝很高興,當面賞了他一些銀兩和財帛。

到明穆宗時,比部郎汪在前二十五歲的兒子突然發起了痘疹。略懂醫術的汪在前認為,這並無大礙,於是沒放在心上。但葛林看後,發現並非如此。他注意到病人的痘疹只發了五天,第七天時就慢慢褪去了,等到第十四天,連痂都脫落了。他覺得情況不妙,趕緊對汪在前說:「令郎在一個月內怕是有性命之憂啊!」

可一個月過去了,汪在前的兒子安然無恙,並沒有出現危險。他在家中宴請賓朋,慶祝兒子病癒。此時的葛林仍在留心觀察,他看到病人腳底的疹子再次長出水皰,出膿後又在皮膚內留下疤痕時,他告訴汪在前:「唉,令郎怕是活不過一百天了!」

就在第一百天到來時,汪在前的兒子突然離世。他百思不得其解,認為兒子的病情明明看起來並不嚴重,於是去找葛林詢問因由。葛林說:「水痘是因為體內一些毒素無法排出,才會積聚成形。毒素要是沒有完全排乾淨,就會傷及性命。你兒子的痘毒從腎臟中生發出來,往外排時也不太順暢,這已經很危險了。之所以能挺過百日,是因為毒素經由他腳底排出,這自上而下緩慢移動的過程,也是需要時間的。」聽了葛林的這番解釋,汪在前對他更敬重了。

明世宗在位時,少師楊一清的兒子在某年夏天突然受驚暈了過去。當時氣息全無,家裡人都以為他死了,於是打算將他入殮。葛林看到,趕緊攔住他們,對楊一清說:「令郎沒事,先把他抬到屋外吧!」楊一清不相信兒子有救,便嘆息道:「人都死了,還有什麼藥能治呢?」葛林說:「我沒藥,但天上的雲能讓你兒子起死回生。你看,雲已聚集在空中,雨水很快會降下來,陰氣開始流動,鬱結的陽氣就會散開。我用一些能清熱利濕的草藥煮水,病人躺在蒸出的熱氣上,就能甦醒過來。」後來,病人果然活過來了,他的病也一直沒再復發。

葛林樣貌清瘦,目光銳利,很有道人的風範。他看病人的氣色,聽其說話的聲音,就能知道他們得了什麼病。把脈後,還能說出病人的生死之期。他精通藥理,經他配製的方劑,總能藥到病除。

後來,他當上了太醫院判,晚年時將自己多年的經驗和處方寫成了《杏塢祕訣》一書。八十八歲那年,他安然離世了。

能治眾醫不能治之症的王思中

王思中,字建甫,江蘇吳江縣人。他自小就鑽研醫書,對醫理頗有獨到的見解。長大後,他醫術漸長,對脈術也越來越精通。每次診脈後,都能準確說出病人的病情和病因。他以自己的意解來對症下藥,從不拘泥於古方,卻頗有神效。

當時,彭氏一族是浙江海鹽的名門望族,他家剛過門的兒媳婦不知為何,總感到心煩胸悶。請去的醫生都治不了,只好請王思中去診治。他一到彭家就發現,病人乃是中了漆氣的毒。於是,他讓彭家人把兒媳房中的木製窗欞和窗幔簾帳都拆掉,連同家具一起搬出去。然後,讓人備好蟹臍,將其放在火上烤。烤成脆片後,他又碾成粉末狀,再放入提前配好的藥中。彭家兒媳一吃下去,就不再煩悶了。

吳江縣有個人渾身發熱、咳嗽不止,他看過的醫生都說是陰虛之症,可治了很久,症狀不但沒減輕,還更加嚴重了。後來,連著幾個月都難以入眠。王思中去了,很快診斷出他得的是懸飲症,乃鬱氣所致,於是開出了一個行氣解鬱的方子。病人只喝了一劑藥,就鼾聲如雷地睡著了。幾天後,咳嗽、發熱的症狀也沒了。

鹽院有一名負責巡視的官員,剛到常州時就一病不起。跟在他身邊的太醫都說病在膈膜處,但不知如何治療。王思中看後發現,此病的癥結不在隔膜,而在穴位上。他以一兩半夏曲為藥引配了一個新的方子,那官員喝了不到半月,就康復如初了。

王思中醫術超群、醫德貴重,其同僚與病家都認為他是「和緩(秦代兩位名醫)」再世。他住吳江老家時,每天家中都門庭若市。因他聲名遠播,整個江南一帶的官員只要身體不適,都會親自登門去找他。後來在明神宗萬曆年間,他還被朝廷授予了吏目一職。

在夢中給家人開藥方的畢藎臣

畢藎臣,字致吾,山東新城縣人,其祖上好幾代都是良吏名臣。他性情敦厚,自幼愛讀書,長大後也頗有古代君子的風範。因家中貧寒,他無心科舉,而是跟著名醫劉南川學起了岐黃之術。他悟性極高,盡得師父真傳。行醫沒多久,就在當地聲名鵲起。

益都縣的王太僕對他十分敬重。一天,王太僕得了重病,不但派車馬去請他,還親自在家中下廚,為這位客人做好飯菜,以上賓的禮節來接待他。「居邊鎮二十年,始終以撫西部成功名」的大司馬王象乾也很信任畢藎臣。他率軍鎮守山西時,只要身體有病痛,就不遠千里地去把畢藎臣請來。

青城縣的縣令得了腹脹之症,好幾天都沒進食了。他喝了畢藎臣配好的一勺湯藥後,病就好了。有一次,畢藎臣出遠門,幾天沒回家,家中的父親不巧得了重病。他回來後,發現並無大礙,於是只配了一劑藥。他父親喝下後,先是吐了幾升血,但很快就痊癒了。

他在民間行醫,總是會結合陰陽、氣候、方位等天體運行的規律和因素來給病人處方配藥。每次喝下他開的一、兩劑藥後,病人就能徹底康復。他很擅長治療傷寒、痘疹之類的險症,只需望診,就可診斷出病人的病情和生死之期。但凡有一線希望,他都能把垂死的病人救活。

畢藎臣人品貴重、醫德甚高,一直在當地頗負盛名,來找他看病的人絡繹不絕。他給人看病從不論貧富貴賤,只按先後次序來接診。若遇到貧困的病人,他就不收診費了,還把藥包好送給他們。因口碑極佳,他被朝廷授予太醫院吏目一職。

崇禎十五年,新城縣被清軍攻破。他雖為醫生,卻也參加了守城之戰,最後死在了戰場上。後來,他兒子、兒媳和孫女生病時,總能夢到他來告知藥方和病癒的時間。不管是得瘧疾、患癰痿,還是出痘疹,只要能照著畢藎臣開的方子服藥,病很快就好了,而且康復的日子也與他說的一點不差。◇

參考資料:《古今圖書集成醫部綜錄醫術名流列傳》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現代社會,有些人會認為算命先生能算準別人,卻算不準自己。其實在中國古代,能算準自己命運,甚至離世之期的高人、術士比比皆是。因天機不可洩,有時是不便說與外人聽的。
  • 在現代社會,已有醫學研究者表示,「人體的每一系統、每一器官都是造物主的傑作。」西方宗教人士也認為,人的身體「不只是化合物組成」,「而是上帝別出心裁的創造」。
  • 在中國古代,一些修佛、修道的世外高人能製作出功能顯著或療效神奇的藥丸。這與他們掌握的祕術,尤其是修煉出的神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世間雲遊時,若遇到具足慧根或頗有悟性的人,他們就會拿出這樣的藥丸,目的是讓人能有所了悟,從而促成修煉的機緣,踏上返本歸真之路。
  • 中國古代的針灸術源遠流長,尤其是針術,更有出神入化的功效。據史料記載,中醫鼻祖神農氏曾「嘗草制砭」「嘗百藥而制九針」。在中醫大家的必讀書目《黃帝內經》中,就記載著「九針」的樣式和用法。將細針緩慢地扎入身體就能治病,這種異乎尋常的診療方式也證明了人體中用顯微鏡都觀察不到的穴位是真實存在的。
  • 古代中醫有許多診療方法都極為神妙,而其中的太素脈就堪稱一絕。說起太素脈,有人認為是脈術,也有人說是相術。因為它與一般的脈術不同,不但能診斷病情,還能預測人的貧富貴賤、禍福夭壽。據史料記載,太素脈始於唐,興於宋,而流傳於後世的則是明代「青城山神仙張名太素者」所著的《太素脈決》(後為《訂正太素脈祕訣》)一書。
  • 資深中醫師趙豐宇非常欣賞坤德中醫養生軒遵循中醫傳統療法,將針、灸、藥草、拔罐、刮痧等古法,融入適合現代人生活習慣與步調的治療中。(shutterstock)
    在過往幾千年中,隨著朝代更迭,人們漸漸背離了對天地、神佛的正信,在世風日下的社會中,人心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敗壞。瘟疫若在某一個特定時間集中爆發,一般就是這個朝代到了覆滅之時。比如明朝,就是在各類瘟疫的密集爆發中,加速走向終結的。
  • 有關異人的記載,在中國古籍中並不少見。他們一般隱居在山野之中修煉著出世之道。到一定層次後,便具備了一些神通法力,又或者精通於某種異能異術。當機緣成熟時,他們會出山尋找有德之士,比如懷有大慈惻隱之心的行醫者,將能治病救人的祕術或法術傳給他們,使之得以善用,並讓世人也能福蔭並感恩於上天的好生之德。
  • 中藥有「升降浮沉」的不同性質。(Shutterstock)
    古代醫者多以救人性命為重,甚少有拿醫藥當牟利手段的。為窮苦的病人出義診,動輒還施金、贈藥的醫生比比皆是。這就是古代中國民間大夫對淡泊名利的身體力行。
  • 明代的許多御醫的一生都極富有傳奇色彩,有的因帝王愛重而在醫官的最高品階上連任了好幾朝;有的敢直言進諫,勸皇帝反躬自省;有的則與帝王暢談養生之道,讓其清心寡慾、保養正氣。這些御醫都是品性高潔之人,醫術更是不同凡響。他們治好了天子的急症、頑疾,還能通過診脈預測出其福禍吉凶。
  • 他們深知,煉就醫術之前,先要領悟醫道。心中有道,望、聞、問、切之法才能真正救人於病痛疾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