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復仇生善念 駝背康復

作者:德惠
金駝子萌生善念放棄仇恨,神靈竟然治好了他的駝背,同時巧妙安排某甲愛子在同時變成駝背,不僅使金駝子拿回了自己的良田,更使某甲認識了自己的錯誤,回心向善,留下了這個皆大歡喜的故事。(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606
【字號】    
   標籤: tags: , ,

洞庭東山,又稱「東洞庭山」,俗稱「東山」,位於蘇州吳中,是延伸於太湖中的一個半島。這裡曾流傳過一個駝背神奇康復的故事。過去這裡有位姓金的駝背「背曲如弓」,人稱他「金駝子」,其人生性討喜,會說些祝賀的話,因此當地人凡有喜慶事擺酒席,總要請他過來說些吉祥話,使賓主開心。久而久之他就有了個外號叫「金元寶」。他也以此為業,每次不僅能吃上酒席,還能得些賞錢,次次皆「欣然醉飽,盈袖而歸」。

數年後這金駝子慢慢富裕了,擁有了二十畝旱澇保收的良田。這二十畝良田因為土地肥沃,還有個稱號叫「米囤」。當地有個富而貪婪的某甲,見人家得了良田,便垂涎不止,數次要金駝子轉賣給他,金駝子無論其如何加價都不肯賣。某甲心中暗恨不止,於是勾結官府人員讓金駝子攤上官司,逼的他傾家蕩產不得不賣地,二十畝良田最後以不到市價一半的價錢賤賣給了某甲。金駝子遭此一難後從此一貧如洗,鄉人辦酒席也不再請他了。一天他路過昔日屬於自己的米囤良田,不由地嘆息不止,這時有位他舊時的佃客過來與他說話,閒聊中告訴他當時是某甲為了得到良田,才做局陷害他,不然怎會有官司纏身的無妄之災。金駝子明白自己傾家蕩產的原委後,憤然而歸,從此磨了把利刃時時藏在身上,尋思著以後遇到某甲一定和他拚命,要殺了他。

一日,他打聽到某甲到某姻親家裡飲酒去了,於是趁著夜色潛藏在道旁屋檐下,準備等對方回家時將其刺殺。等待的過程中,金駝子忽然轉念一想:或許貧窮,就是我的命數吧。況且某甲如此昧心謀我產業,他已然丟棄了自己的良心;我來此殺人,就算報了仇,我依然拿不回自己的產業,而且徒然丟了自己的性命;復仇對我又有何益處?想通了這一點,金駝子把利刃擲入河中,徹底放棄了復仇計劃。

回家途中,經過一座石橋時,他忽然聽到有個聲音說:「金元寶在這裡。」他還沒反應過來誰喊他外號,就覺得自己突然被人從背後扳倒了,又有一人拿著兩塊板子過來了,把他捆住放在兩塊板子中間,用力擠壓。金駝子只覺得自己駝背處骨頭被夾碎了一樣,痛得昏迷了過去。等他醒來,自己的駝背全沒了,知道這是神人給自己治好了病,於是立刻趕回家。妻子聽到叩門聲,開門一看:昔日駝背的丈夫竟然挺直了胸膛,成了一個身材挺拔的堂堂男子漢,又開心又驚訝,笑聲大得都驚動了鄰居。

金駝子康復的消息「遠近傳為異事」,來看他的人多了,漸漸的其經濟情況又有所好轉。他將如何康復的真實情況隱密不宣,對外只說得了一個治駝背的秘方。數月後,謀奪他產業的某甲忽然來看望他,殷勤倍至,送了很多禮物。第二天某甲又來,懇切邀請他去家裡做客。最初他一再拒絕,可對方卻一再邀請,態度誠懇,最後他還是決定去,看看對方究竟意欲何為。

到了某甲家,他被迎請入中堂,酒席上菜餚豐盛美味,某甲極為恭敬地招待他,到了晚上酒席結束,又把他請入另一間房間與之交談。金駝子猜測某甲一定是有求於自己,於是說夜深了,作勢欲走。某甲這時才說:聽聞您駝背好了,我才不得不請您賜教,一邊說竟一邊給他跪了下來。原來某甲雖然年逾五十,卻只有一個七歲的幼子,長得秀氣可愛,某甲對他愛若性命。可是這個寶貝兒子前不久在晚上玩鬧時,從屏風上跌了下來,從此就成了駝背。孩子的母親為此日夜操心傷神,想讓孩子病好,我只有求求您用祕方為我兒治病,「如肯援手,當奉百金為壽」。

金駝子聽完某甲的講訴,知道這是其報應,因此「仰天直視,默默不語」。某甲表示若嫌錢少還可以再加錢的。這時金駝子才對他說:「妄取人財,恐腰之再折耳,」一邊說一邊想起自己的遭遇,感嘆地淚流滿面。某甲詫異不解地問他為何哭泣,金駝子哭完後將當時的情況一五一十地說給某甲聽,倆人一算日子,某甲愛子摔傷變成駝背的那晚,正是金駝子放棄復仇被神人治好駝背的那晚!某甲明白了愛子駝背是自己惡行招來的報應,頓時悔恨交加,痛哭不止,懺悔賠罪。第二日,某甲就將金駝子夫妻二人接來家中居住、好生奉養謝罪,又將那二十畝米囤良田物歸原主,某甲做完這些事後,愛子的駝背竟也不藥而愈了。

金駝子萌生善念放棄仇恨,神靈竟然治好了他的駝背,同時巧妙安排某甲愛子在同時變成駝背,不僅使金駝子拿回了自己的良田,更使某甲認識了自己的錯誤,回心向善,留下了這個皆大歡喜的故事。可見神的智慧之大,安排之妙,同時又可知神對人的善念看得非常重要啊。

資料來源:清朝 曾衍東 《小豆棚 卷三 金駝子》

──轉自正見網 (有刪節)

責任編輯:李梅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朝江蘇溧陽縣縣衙中,有一名掌管刑事訴訟的書吏,姓焦。他為人正直,常常為眾人排憂解難,因此為鄉人所尊敬。他鄰居家的兒子,年齡不到十八歲,但卻好勇鬥狠,焦某少不得為他調解事端,是故鄰家子對他十分感激。
  • 更多證據顯現,靈魂真的存在,擁有多世記憶!前世殘酷折磨囚犯,泰國醫院院長怎樣才能還清罪業?《未解之謎》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償還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陽間法律無法審判,上天也絕不饒過,無論時間長短。有的是當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個發生在清朝的神異故事就在告訴世人:無論何時害了人命都難逃報應的。
  • 古今中外,在劇火的大災難發生時,誰能讓「神出手」得到奇跡福祐呢? 本文這些真人實事給了我們參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善有善報,可能是事後報,也可能是立即就報!報應不爽呀!
  • 清朝撰寫《勸戒錄》的梁恭辰的父親曾擔任江蘇布政使,與蘇州江鐵君是以詩文相交的朋友。江鐵君曾出家為僧,後又還俗,回歸儒學,不過他應該還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他曾講了這樣幾件離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沒好報」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善報,甚至還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覺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著一切,禍福早已註定,好人遇到的壞事,恰恰是老天在幫你消減之前的罪業,以讓你在消減完罪業後,來世得福報。清朝梁恭辰編撰的《勸戒錄》中記述了兩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帶從事鹽業生意。他性格素來豪爽,雖每日與錢打交道,卻並無利慾之心。
  • 善有善報,自古不虛。據清朝梁恭辰的《勸戒錄》記載,浙江仁和縣(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經營鹽業,家道殷實。
  • 人們常說善惡有報是天理,那麼如果心有所求的善舉,善報又如何呢?若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會遭惡報嗎?這兩個故事耐人尋味。
  • 人間善惡報應的事,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因為直接的報應較少讓人親見。但是昭昭天理,總有時會向世人直些顯相,讓人不得不信,這也是上天挽救迷中人的一種方法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