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之會 王安石蘇軾一笑泯恩仇

文╱李震霆
圖為《無名氏畫山水冊.松下對談》。(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241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王安石、蘇軾是北宋文壇的兩大巨匠,但他倆又曾是一對有名的「政敵」。王安石變法是北宋乃至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作為變法領袖的王安石行事大刀闊斧,雷厲風行;蘇軾則信守中庸之道,認為王安石 「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為此他多次上書,請神宗皇帝不要讓王安石肆意妄為。

因反對新法,蘇軾外放杭州;元豐二年(1079年)調任湖州。他在湖州任上才三個月,就爆發了北宋歷史上有名的「烏台詩案」——御史李定、舒亶等人從蘇軾的詩文中找出他訕謗皇帝和新法的詞句,把他投入御史台監獄,欲置其於死地。

宰相肚裡能撐船

起初,只有弟弟蘇轍為兄求情,其他人都不敢為他說話。關鍵時刻,已經罷相隱居金陵的王安石挺身而出,對神宗皇帝說:「豈有聖世而殺才士乎?」看在老搭檔王安石的面上,神宗放了蘇軾一馬,將他貶為黃州團練副史。

因為變法,王安石受盡群臣攻擊,遍體鱗傷。自熙寧九年(1076年)十月第二次罷相,他一直孤獨地在金陵隱居。此時朝廷舊黨復辟,新法被廢,他的一番心血付之東流,其間又痛失愛子,其心中傷痛可想而知!當「政敵」蘇軾因攻擊新法而遇難時,王安石卻摒棄私見大義相救,並因其「一言而決」,保住了蘇軾的性命。

人們不禁感歎:宰相王安石肚裡能撐船!

「從公已覺十年遲」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被朝廷由黃州貶到汝州。這年秋天,赴汝途中他特意繞道金陵拜訪了王安石。

聽說蘇軾來訪,王安石騎著毛驢去江邊迎接。蘇軾來不及換衣服慌忙出船,長揖而禮:「軾,怎敢以野服拜見丞相!」王安石拱手笑道:「禮豈為我輩設哉!」其時王安石63歲,既老且病;蘇軾47歲,也「早生華髮」。但一切都沒有沖淡兩位巨子相會的歡欣。這就是北宋歷史上著名的「金陵之會」。

蘇軾在金陵住了一個多月。二人冰釋前嫌,暢遊鍾山,詩酒唱和,不亦樂乎。蘇軾當時寫的和詩中有這麼一首:
《次荊公韻四絕(其三)》(註)
「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
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我們從此詩可以領略兩位巨子當時的些許心跡:

——目睹曾經的大宋宰相王安石,如今卻寄身於荒山野嶺中,又患大病,蘇軾心酸不已:我應該趁先生未病時來看望,來晚了;祈望先生康復。一聲「先生」,道出蘇軾對王安石的無比尊崇。

——王安石勸蘇軾買田金陵,與自己卜鄰而居,終老林泉。蘇軾深表遺憾:沒能早點來陪侍先生左右!既表示相從恨晚,也委婉表達出對從前頂撞的歉意。

「金陵之會」距今雖有千年,但我們從蘇軾這首溫婉懇切的小詩中,依然能感受到兩位巨匠惺惺相惜的君子之風。

蘇軾走後,王安石對他人嘆息:「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兩年後,王安石病逝。蘇軾寫下《王安石贈太傅》,文中稱王安石「名高一時,學貫千載;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其言;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

王蘇二人政見不同,只因各自性格不同,看問題角度不同,但本心都是心繫天下、為國為民的;對於對方的人品道德、詩文學問彼此都是互相敬重的。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荊公和蘇公的這段故事對孔子的這句話作了一個生動的註解。@*

注:
「次韻」也叫步韻,按原詩的韻和韻腳次序和詩。
「荊公」指王安石,他被封為荊國公。

轉自正見網。(原標題「歷史故事:金陵之會」)

責任編輯:王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俳優是中國古代的滑稽藝人,他們以演戲為生,社會地位低下,卻能在插科打諢中嘲諷時政。一些俳優被徵召入宮,他們不僅要取悅於君王,更是在以這種幽默、迂迴的方式向君王進諫。
  • 蘇軾的人生歷經幾番風雨,「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情」,邁越常流的境界,為人所樂道。他的人生境界從憂患中昇華,《寒食雨》二首最能呈現他處在人生低谷轉折點的心境。處在蹇蹙之中,蘇軾展現什麼超凡的心態?
  • 蘇軾的這首《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既然是題在西林寺的牆壁上,那自然是與禪道有關了,蘊含高深的道理。
  • 北宋的吏部侍郎李若水。《國語》有句名言:「君憂臣勞,君辱臣死。」深入險境,誓死效忠皇帝,他的事蹟因而被收錄在史書「忠義傳」中。(志清/大紀元)
    敵兵攻破京城時,有個人護送皇帝到敵營談判。他為了捍衛皇室尊嚴據理力爭,不顧性命大罵敵兵。直到他被裂頸割舌而死,罵聲才停止。這說的是宋朝靖康年間一段的忠義故事。靖康之變中,忠臣良將捨生忘死、救國赴難,千百年來被人傳頌不休。這位大臣身在敵營,至死大罵金人。最後,他得到敵國的敬重,被尊為靖康恥中的第一大忠臣!
  • 作為名臣,張養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為文學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對張養浩的了解,大概就是從那首《山坡羊·潼關懷古》開始的。
  • 自孟子道出「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千古名言,其剛正、博大的氣魄深受歷代文人仰慕。他們甚至化用這句話為名取字,時時激勵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還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學大家——張養浩。
  • 李綱雖是一位文官,卻像一道堅固的長城,守衛北宋都城開封,連金兵都是他的手下敗將!李綱一生堅持抗金,如果說皇帝堅持重用他,可怕的「靖康之恥」也許就不會發生!
  • 錢若水是北宋大臣,為人正直,有膽識,後被提拔為樞密院副使。北宋司馬光在《涑水紀聞》和李元綱在《厚德錄》中,都記載了錢若水於宋太宗時期因仗義執言而救了三個官員的事情。
  • 在唐中宗、睿宗之時,武則天奪嫡之謀得逞,肆行不義之威,大唐的國祚差點脈斷武則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誣告「謀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義士捨命護主,忠義的魄力震懾奸逆,改變了逆亂之勢。
  • 中國山水畫
    山東寧陽縣有兩個古老的地名:「東疏」「西疏」(現西疏併入了東疏鎮)。這兩個地名是怎麼來的?是為了紀念西漢名臣疏廣、疏受叔侄而設的,其背後有一段真實感人的歷史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