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浮光掠影寶島行(三)

行程之外的「驚鴻一瞥」——彩繪村

被稱為彩繪村的社區其實正式的名字是「衛武迷迷村」。(安平雅/大紀元)
【字號】    

【大紀元2023年11月12日訊】當日的行程安排的是參觀位於高雄市鳳山區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得知附近有個彩繪村時,我和另一位團友達成默契,用並不充裕的時間迅速奔赴那裡,因此收穫了意外之旅帶來的美麗體驗。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是由荷蘭建築師Francine Houben設計的建築,在台灣較為知名,因為有著幾個獨特的稱號,如「全球最大單一屋頂」、「亞洲最大管風琴」、亞洲第二個「葡萄園式音樂廳」。它擁有全台灣最大的劇場(2260座席),台南首座國際級表演藝術場館。

衛武營自清朝時就已是軍事重地,因此自1950年起,衛武英成為國軍在台南的新兵訓練中心。自1979年起,此地不再作為軍事用途,營區內單位相繼遷出後,提議將此處用於住宅、大學用地等方案均遭各方反對,直到1992年。在地方民間團爭取下確定用於建設都會公園(即如今的衛武營都會公園),關於這片土地用途的爭議才停息。

2003年政府決定將此處尚餘約10公頃土地規劃為藝術文化中心。這就是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來源。

位於高雄市鳳山區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入口左側部分建築外觀。(安平雅/大紀元)
位於高雄市鳳山區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入口。(安平雅/大紀元)
位於高雄市鳳山區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榕樹廣場。(安平雅/大紀元)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葡萄園座席音樂廳,可容納2千人。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表演廳,擁有470個座席,採鞋盒型設計。(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荷蘭建築師Francine Houben的設計靈感來自於衛武營百年榕樹群展現的樣貌,盤根錯節、樹蔭間光影斑駁的景象,籍此打造了具有流線型外型與白色波浪式自由曲線的建築。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於2018年10月13日啟用,成為台南接軌國際的重要藝術基地。

感覺這和悉尼歌劇院比較類似,都是進入建築物內後別有洞天。裡面有多個不同的劇場、音樂廳。因為有演出正在準備,所以很多廳不能向公眾開放。

偶遇行程之外的彩繪村

當聽導遊介紹說附近有個彩繪村時,我和團友在所剩不多的時間中,迅速奔向那裡。

原來真的是非常近,過一個交通燈,到馬路對面就是了。

用色彩成功改變老社區,「衛武迷迷村」成為台灣首座大型藝術壁畫社區。羚羊身上有彩繪村的介紹。(安平雅/大紀元)

被稱為彩繪村的社區其實正式的名字是「衛武迷迷村」。原本這裡只是個很普通的社區。但2016年展開的「苓雅國際街頭藝術節」,用色彩成功反轉老社區,讓這裡成為台灣首座大型藝術壁畫社區。

用色彩成功改變老社區,「衛武迷迷村」成為台灣首座大型藝術壁畫社區。(安平雅/大紀元)
用色彩成功改變老社區,「衛武迷迷村」成為台灣首座大型藝術壁畫社區。(安平雅/大紀元)
用色彩成功改變老社區,「衛武迷迷村」成為台灣首座大型藝術壁畫社區。可愛的犀牛雕塑。(安平雅/大紀元)

這裡有多達135面的壁畫,時間緊迫的我們只看了其中的一小部分。

剛一進村口,就看到澳洲的視覺藝術家George Rose的壁畫,鋪滿長長的一面牆。她來自墨爾本,曾於2019年獲得澳洲街頭藝術獎的「最佳壁畫」類別獎。

用色彩成功改變老社區,「衛武迷迷村」成為台灣首座大型藝術壁畫社區。澳洲視覺藝術家George Rose的壁畫作品。(安平雅/大紀元)
用色彩成功改變老社區,「衛武迷迷村」成為台灣首座大型藝術壁畫社區。(安平雅/大紀元)
用色彩成功改變老社區,「衛武迷迷村」成為台灣首座大型藝術壁畫社區。(安平雅/大紀元)
用色彩成功改變老社區,「衛武迷迷村」成為台灣首座大型藝術壁畫社區。(安平雅/大紀元)
用色彩成功改變老社區,「衛武迷迷村」成為台灣首座大型藝術壁畫社區。(安平雅/大紀元)
被稱為彩繪村的社區其實正式的名字是「衛武迷迷村」。路邊小店的冰棒因為30來度的高溫感覺更冰爽美味。(安平雅/大紀元)

即使只有半個小時走馬觀花的時間,還是很值得。

看到藝術家門將樓的牆面作畫布,看著那些巨幅畫作還是挺震撼的。

用色彩成功改變老社區,「衛武迷迷村」成為台灣首座大型藝術壁畫社區。(安平雅/大紀元)
用色彩成功改變老社區,「衛武迷迷村」成為台灣首座大型藝術壁畫社區。(安平雅/大紀元)
用色彩成功改變老社區,「衛武迷迷村」成為台灣首座大型藝術壁畫社區。(安平雅/大紀元)

責任編輯:宗敏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