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場奇聞 皇親濫殺遭冤魂索命

文/宋寶藍
清朝官員示意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10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肅順(1816年-1861年),滿清皇室宗親。此人仰仗天子恩寵,行事驕橫跋扈、排除異己,攬權立威,製造了多起大獄,在朝中樹敵眾多。他在敗亡的前幾日,看到了冤魂索命,從此神智頹喪,所有的權勢風光也隨其命隕,紛亂飄散。

事情要從咸豐八年(1858年,戊午年)清朝最大的科場舞弊案說起,當時蒙古正藍旗人柏葰(?-1859年,字靜濤)中堂(大學士)因此事伏法。柏葰為官素來持正,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出任江南鄉試正考官,審查江蘇漕運,肅清了不少漕務蛀蟲。咸豐五年(1855年)他出任熱河都統,懲辦山匪,整頓吏治,奉詔查辦官府侵蝕商款以及礦務問題。柏葰官聲較為清廉,每次上疏言論均能切中時弊,因此得罪了朝中大臣肅順、載垣、端華等人。

戊午科場舞弊案,柏葰只是瀆職失察,輕信家僕之言,換掉了本已中試的卷子,被肅順等人抓到了把柄。他的過錯原只在於瀆職失察,罪當不致死。但柏葰卻被肅順構陷關進了監獄。

肅順像。(公有領域)

肅順等人假公濟私,意在發洩私憤,以樹立威權,因此非要殺之而後快。天下士民都認為肅順處置手段太過嚴苛,甚至有人奔走呼救,為柏葰喊冤。咸豐皇帝有意保全柏葰,但架不住肅順之威,最終柏葰伏法被斬。

咸豐十年八月(1860年),英法聯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占領天津,北京危在旦夕。九月,咸豐帝率包含一干宮眷、大臣逃往熱河避暑山莊避難,留恭親王奕訢在京師與聯軍議和。

肅順將要喪亡的前幾天,他在熱河直廬獨坐。忽然僕人侍從聽到從室內傳來一陣喧嚷聲,於是倉卒跑進去,卻看見肅順一副遜讓迴避的表情,嘴裡連聲說著:「七哥,請勿要怪我!七哥,請勿要怪我!」以前肅順稱呼柏葰「七哥」。兩個僕人立即上前扯住肅順說:「太陽還沒下山,中堂驚什麼?」

肅順神智昏沉,如醉如醒,對僕人說:「你們幾個看見柏中堂了嗎?剛才柏中堂自己用手挽著頭顱,對著我發笑,嘴裡說著來索命了,真是太恐怖了。」

說著,肅順指著那處地方說:「他還在那裡。」剛說罷,忽然他又大吃一驚地說:「耆中堂正把布帛繫在脖子上,該怎麼辦?」他所說的耆中堂,即耆英(1787年-1858年)。

早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耆英即任職兩廣總督。咸豐八年(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朝廷派耆英赴天津與英法聯軍交涉。不料英法代表拒絕會見耆英。原因是:英法聯軍攻陷廣州後,從兩廣總督官衙繳獲了一批清廷檔案,譯出官方文檔,發現耆英向清帝稟奏多為掩飾不實之詞。因此談判期間,英法議和代表將耆英奏摺交給花沙納和桂良閱看,指責耆英不講信用。耆英惶恐不安,沒有候到聖旨,就擅離職守,離開了天津。

此欺瞞之事,令咸豐帝震怒,也遭到肅順彈劾,並向天子進言,耆英不侯旨回京,應立即將他正法。咸豐帝令他自盡。此事既是耆英自造殺身之禍,也是肅順推波助瀾所致。所以肅順敗亡之際,竟也看見了耆英。

因為肅順意識不清,大白天說看見已死去的人。肅家人都趕過來圍住了他。肅順才如夢初醒。但似乎已經忘記了剛剛發生的事。自此他神氣頹喪,智慮也大不如從前。

咸豐十一年,咸豐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駕崩,留遺詔由載垣、肅順、端華等人為顧命大臣。但慈安、慈禧兩宮太后意在臨朝稱制、垂簾聽政,在新君即位輔政上,肅順等人和兩宮太后發生了嚴重矛盾。

結果在肅順見到柏葰、耆英後,不到十日,兩宮太后慈安、慈禧聯手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等人,發動宮廷政變,剷除了咸豐帝遺命的八位顧命大臣。肅順亦被逮捕查辦。

肅順在敗亡的前幾日,看到了冤魂索命,大概是因他死期將至,喪氣已現,那些曾被他所害的冤魂趁機為厲吧!

參閱資料:
《庸庵筆記》卷5
《清史稿·柏葰傳》卷389
《清史稿·宗室肅順傳》卷387
《清史稿·宗室耆英傳》卷370 @*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朝江蘇溧陽縣縣衙中,有一名掌管刑事訴訟的書吏,姓焦。他為人正直,常常為眾人排憂解難,因此為鄉人所尊敬。他鄰居家的兒子,年齡不到十八歲,但卻好勇鬥狠,焦某少不得為他調解事端,是故鄰家子對他十分感激。
  • 更多證據顯現,靈魂真的存在,擁有多世記憶!前世殘酷折磨囚犯,泰國醫院院長怎樣才能還清罪業?《未解之謎》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償還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陽間法律無法審判,上天也絕不饒過,無論時間長短。有的是當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個發生在清朝的神異故事就在告訴世人:無論何時害了人命都難逃報應的。
  • 古今中外,在劇火的大災難發生時,誰能讓「神出手」得到奇跡福祐呢? 本文這些真人實事給了我們參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善有善報,可能是事後報,也可能是立即就報!報應不爽呀!
  • 清朝撰寫《勸戒錄》的梁恭辰的父親曾擔任江蘇布政使,與蘇州江鐵君是以詩文相交的朋友。江鐵君曾出家為僧,後又還俗,回歸儒學,不過他應該還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他曾講了這樣幾件離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沒好報」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善報,甚至還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覺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著一切,禍福早已註定,好人遇到的壞事,恰恰是老天在幫你消減之前的罪業,以讓你在消減完罪業後,來世得福報。清朝梁恭辰編撰的《勸戒錄》中記述了兩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帶從事鹽業生意。他性格素來豪爽,雖每日與錢打交道,卻並無利慾之心。
  • 善有善報,自古不虛。據清朝梁恭辰的《勸戒錄》記載,浙江仁和縣(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經營鹽業,家道殷實。
  • 人們常說善惡有報是天理,那麼如果心有所求的善舉,善報又如何呢?若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會遭惡報嗎?這兩個故事耐人尋味。
  • 人間善惡報應的事,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因為直接的報應較少讓人親見。但是昭昭天理,總有時會向世人直些顯相,讓人不得不信,這也是上天挽救迷中人的一種方法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