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2年06月27日】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發明一個詞,叫「教育契機」(teaching moment),即抓住一個契機,對涉及所有人利益的一個問題進行公共宣傳和說道。我們今天就利用加拿大聯邦自由黨政府2022年預算加收大金融機構企業稅這一大好契機,來好好說說對加重企業稅這件事。
渥京政治話術
加拿大聯邦自由黨政府2022年預算中,包括一項加拿大復甦紅利稅(Canada Recovery Dividend),對年盈利10億元以上銀行和保險公司一次性徵15%的稅,將年盈利1億元以上的金融機構企業稅從15.0%永久提至16.5%。
假設一次性徵稅的確是一次性徵稅,2項稅收未來5年總計創收61億元,此後持續年創收4.45億元。但事實是,政府口中的一次性稅,後來都會變成永久性稅項。
政府的說法是,2項稅收是讓大金融機構幫助國家總體經濟復甦。注意政府措辭,是讓企業繳稅買單。但實際上,真正買單的普羅大眾,是股東、工人和客戶等形形色色的納稅人,不是政府口中的什麼「大金融機構」。政府說大金融機構買單,只是一種掩蓋實質的政治話術操弄。
加重企業稅負 納稅人買單
2017年一項經濟專家研究顯示,亞省新民主黨政府企業稅提2%後,工人工資下降,普通雙職工家庭年入萎縮近830元。也就是說,稅賦重擔大頭還是落在普通工人和納稅人頭上,而非企業頭上。
加美兩國其他它類似研究也發現,政府加收企業稅,最後買單的都是工人。反之,政府減稅,工人工資有可能增長,受益的是工人。
一項研究估計,2017年川普總統將聯邦企業稅從35%減至21%後,美國工人工資增長1.5%,新增33.9萬份全職工作。另一項研究發現,2016年至2017年美國工人平均工資增長2.4%,川普減稅後到2019年10月,工人工資漲幅升至3.8%。
退一步說,假設新增稅負真的由銀行和保險公司股東承擔,但這些真正股東其實還是老百姓。以加拿大養老金計劃(CPP,魁省除外)為例,CPP供款由工人們按月上繳,截至今年3月CPP在所有大銀行和大保險公司都有投資。再比如,加拿大10大互惠基金公司中,加拿大大金融機構——加拿大股票基金占比高達3%至5%。
簡言之,政府加大銀行和保險公司稅負,最後買單的都是在這些大公司有直接或間接(CPP)投資的普羅大眾和這些大金融機構的員工本身。◇
作者简介:
傑克·菲斯(Jake Fuss )是菲沙研究所高級經濟學家。
原文Workers Will Bear Burden of Liberal Government’s Tax Hike on Businesses刊登于《英文大纪元》。
本文谨表达作者的观点,并不一定反映大纪元的观点。◇
責任編輯: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