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銀代償 助人活命 為善厚德有福報

文/杜若
徐辛庵去親戚朋友家借錢,湊到婦人所丟失的銀兩數目後,親自送到了她的家裡。當地人都說,徐士芬鄉試中解元,次年又中舉,是因他厚德載福所致。(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02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徐士芬(1791年─1848年),字誦清,號辛庵。他是清朝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戊寅年)浙省解元,也就是鄉試第一名。民間常說:「人間考的是文章,神明取的是道德。」當地人都說,徐士芬鄉試中解元,次年又中舉,是因他厚德載福所致。

在浙江民間一直流傳著一段佳話。在秋闈前,徐辛庵與族兄一起遊城隍山,碰到一名婦人入廟求籤。婦人看不懂籤文的意思,於是向道士請教。

道士讓她去請教徐辛庵。徐辛庵問她所問何事。那名婦人說:「我的丈夫病得很重。醫生說須要用人參,病況才能有所轉機。我家境貧窮,不得不借高利貸購買人參。假如我丈夫的病能夠治好,那麼日後償還貸款也會容易一些。否則利息越滾越大,日後債務難以償還。所以我想向神明問卜,請您為我剖析籤文的意思。」

徐辛庵好言安慰她一番,婦人就離開了。那時徐辛庵的族兄忽然在神案旁撿到了一個布包,打開一看裡面有二十多兩銀子。徐辛庵的族兄笑嘻嘻地對徐辛庵說:「今天晚上不愁沒有喝酒的銀子了。」

徐辛庵說:「這包銀子一定是那名婦人遺落的。既然她說的話你都聽到了,知道她處境艱難,又怎麼忍心拿走她的銀子呢?」

銀子不好賺,撿到現成的銀子還不拿,徐辛庵的族兄認為徐辛庵的話太過迂腐,直接拿走了整包銀子。

不一會兒,那名婦人踉踉蹌蹌地跑過來,慌忙地尋找布包,但怎麼找也沒有找到。婦人傷心地號啕大哭:「我把借來的錢都弄丟了,我和我丈夫的命都完了。」

徐辛庵安慰她說:「失物既然已落入別人手中,很難再回來了。你向我說了你的家境,我也能體會到你的苦楚。我不能力阻別人拿你的包裹,是我的不對。今天我要為族兄代賠,所以留在這裡等你。你告訴我你的姓氏和住址,我下山後為你籌借銀兩,下午一定會如數送到你家。」婦人始終不肯相信他說的,但想了想也實在無計可施,只好先回去了。

徐辛庵下山後,即刻去親戚朋友家借錢,湊到婦人所丟失的數目後,把錢親自送到了婦人家裡。

當年秋闈過後,徐辛庵於鄉試中考中第一名。次年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已卯年)京師會試後,他再次登科,考中了進士。從此出仕為官,進入翰林院,官至九卿之位。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年),徐辛庵主試江南,本年又作會試總裁、江南學政,官運清平,所以時人稱這是他厚德為善的果報啊。

事據《北東園筆錄續編》卷2@*#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一種美德叫拾金不昧,從古至今,拾金不昧者皆有福報,或是發家,或是後世子孫發達,或是高中,或是疾病去除。不信,看看清朝梁恭辰所著的《勸戒錄》中記述的幾個故事。
  • 更多證據顯現,靈魂真的存在,擁有多世記憶!前世殘酷折磨囚犯,泰國醫院院長怎樣才能還清罪業?《未解之謎》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償還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陽間法律無法審判,上天也絕不饒過,無論時間長短。有的是當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個發生在清朝的神異故事就在告訴世人:無論何時害了人命都難逃報應的。
  • 古今中外,在劇火的大災難發生時,誰能讓「神出手」得到奇跡福祐呢? 本文這些真人實事給了我們參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善有善報,可能是事後報,也可能是立即就報!報應不爽呀!
  • 清朝撰寫《勸戒錄》的梁恭辰的父親曾擔任江蘇布政使,與蘇州江鐵君是以詩文相交的朋友。江鐵君曾出家為僧,後又還俗,回歸儒學,不過他應該還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他曾講了這樣幾件離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沒好報」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善報,甚至還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覺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著一切,禍福早已註定,好人遇到的壞事,恰恰是老天在幫你消減之前的罪業,以讓你在消減完罪業後,來世得福報。清朝梁恭辰編撰的《勸戒錄》中記述了兩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帶從事鹽業生意。他性格素來豪爽,雖每日與錢打交道,卻並無利慾之心。
  • 善有善報,自古不虛。據清朝梁恭辰的《勸戒錄》記載,浙江仁和縣(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經營鹽業,家道殷實。
  • 人們常說善惡有報是天理,那麼如果心有所求的善舉,善報又如何呢?若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會遭惡報嗎?這兩個故事耐人尋味。
  • 人間善惡報應的事,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因為直接的報應較少讓人親見。但是昭昭天理,總有時會向世人直些顯相,讓人不得不信,這也是上天挽救迷中人的一種方法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