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案的大理寺卿生病 獄囚竟齋戒祈禱盼他康復

文/周曉輝
張文瓘生了病,獄中的很多囚犯聽說後,紛紛齋戒祈禱,希望他能早日康復,繼續來處理刑獄。示意圖。(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89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當關在監獄中的囚犯聽說審判他們的官員生病,居然紛紛齋戒為其祈禱;當囚犯們聽說這位官員將調任他職,居然都流淚哭泣。這樣的情形在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聞者都相當震驚。這位讓獄囚為之禱疾落淚的官員就是唐朝初年負責刑獄的大理寺卿張文瓘。唐朝大理寺卿是從三品,乃朝廷重臣。張文瓘緣何讓獄囚如此感念?

張文瓘(606~678年),字稚圭,貝州武城(今河北省故城縣)人。他幼年喪父,侍母至孝,對待兄長也十分友愛,因此在當地小有名氣。貞觀年間,他通過明經及第,此後歷任并州參軍、水部員外郎、雲陽縣令、中書舍人,遷中書侍郎、參知政事、大理卿等,累遷侍中。

他為官清正,敢於直言。同僚們也都很敬重他。在張文瓘任并州參軍時,開國功臣李勣任并州長史。李勣認為張文瓘之才堪比管仲、蕭何,並說「我不如他」。後來,李勣入朝,張文瓘和兩位同僚為他餞行。李勣贈給兩位同僚佩刀、玉帶,而什麼東西也沒送給張文瓘。張文瓘覺得奇怪,便向李勣請教原因。

李勣解釋道:「某人生性優柔寡斷,我贈他佩刀,是希望他能果斷;某人放蕩不羈,我贈他玉帶,是希望他能自我約束;你沒有什麼做得不好的,我哪裡還需要贈什麼東西給你呢?」入朝後,李勣極力向皇帝推薦張文瓘這個能人,張文瓘得以升遷。

勸諫高宗

在張文瓘任參知政事(註:相當於宰相)時,唐高宗修建新宮室;為征討四夷,又在官廄養了一萬多匹馬,花費巨大,國庫日漸空虛。張文瓘進諫道:「君王養育子民,應該讓百姓安樂,這樣才能得到富裕安康;使百姓勞苦,百姓就會怨恨甚至反叛……隋朝殷鑑不遠,我們不能不省察。」唐高宗認為張文瓘說得對,遂下令裁減官馬數千匹,還賞賜錦緞給張文瓘。

在張文瓘任參知政事時,唐高宗修建新宮室。示意圖,圖為唐 李昭道 《宮殿圖頁》。 (公有領域)

公正審理案件

咸亨三年(672年),張文瓘兼任太子左庶子,後改任大理寺卿,但仍保留宰相職權。他任大理寺卿不過十天,就裁決疑難案件四百多件,而且判決無不公平合理,就連被判有罪之人都毫無怨言。

一天,張文瓘生了病,獄中的很多囚犯聽說後,紛紛齋戒祈禱,希望他能早日康復,繼續來處理刑獄。當時的人們都稱讚他執法公平寬仁,堪比太宗時清廉正直的大理寺卿戴胄。

上元二年(675年),張文瓘升任侍中,兼太子賓客(註:古代官職)。聽說他將調離大理寺,獄中的囚犯都流淚哭泣。張文瓘竟然如此得人心。

深得皇帝信任

在任侍中期間,嚴肅剛直的張文瓘受到唐高宗格外的信任。有時他因為生病沒有上朝,如果遇到重大事情,高宗一定要問諸宰臣:「和張文瓘商議了沒有?」如果回奏說沒有,高宗就讓他們和張文瓘商議後再說。如果回奏說已經商議過,高宗就馬上准奏。

儀鳳三年(678年),新羅反叛,高宗打算發兵征討。正在家中養病的張文瓘聽說後,抱病進宮進諫道:「近來西部吐蕃犯邊,我軍正屯兵抵禦。新羅雖沒有立即歸順,但軍隊並未犯邊。若東西兩面同時征討,恐怕百姓難以承受。」唐高宗接受了他的諫言,停止了征討新羅的計劃。

就在這一年,張文瓘去世,享壽七十三歲。他被追贈幽州都督,諡號為「懿」。因為他生前曾為李弘的東宮屬官,因而陪葬恭陵。

積福得善報 「萬石張家」

能讓獄囚為之禱疾哭泣的張文瓘,為人處事公平正直,也因此積下福德,兒孫顯貴。

張文瓘的四個兒子張潛、張沛、張洽、張涉後來也都官至三品,一家父子兄弟五人都官至三品,這也是不多見的,因而其家被時人稱為「萬石張家」,並認為這是張文瓘積德行善所得到的善報。漢代三公別稱「萬石」,後泛指官職高的人。他的幾個孫子也都很有出息,都入朝為官。

參考資料:

《大唐新語》
《舊唐書‧卷八十五‧列傳第三十五》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三‧列傳第三十八》

責任編輯:李婧鋮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北宋的吏部侍郎李若水。《國語》有句名言:「君憂臣勞,君辱臣死。」深入險境,誓死效忠皇帝,他的事蹟因而被收錄在史書「忠義傳」中。(志清/大紀元)
    敵兵攻破京城時,有個人護送皇帝到敵營談判。他為了捍衛皇室尊嚴據理力爭,不顧性命大罵敵兵。直到他被裂頸割舌而死,罵聲才停止。這說的是宋朝靖康年間一段的忠義故事。靖康之變中,忠臣良將捨生忘死、救國赴難,千百年來被人傳頌不休。這位大臣身在敵營,至死大罵金人。最後,他得到敵國的敬重,被尊為靖康恥中的第一大忠臣!
  • 作為名臣,張養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為文學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對張養浩的了解,大概就是從那首《山坡羊·潼關懷古》開始的。
  • 自孟子道出「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千古名言,其剛正、博大的氣魄深受歷代文人仰慕。他們甚至化用這句話為名取字,時時激勵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還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學大家——張養浩。
  • 李綱雖是一位文官,卻像一道堅固的長城,守衛北宋都城開封,連金兵都是他的手下敗將!李綱一生堅持抗金,如果說皇帝堅持重用他,可怕的「靖康之恥」也許就不會發生!
  • 錢若水是北宋大臣,為人正直,有膽識,後被提拔為樞密院副使。北宋司馬光在《涑水紀聞》和李元綱在《厚德錄》中,都記載了錢若水於宋太宗時期因仗義執言而救了三個官員的事情。
  • 在唐中宗、睿宗之時,武則天奪嫡之謀得逞,肆行不義之威,大唐的國祚差點脈斷武則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誣告「謀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義士捨命護主,忠義的魄力震懾奸逆,改變了逆亂之勢。
  • 中國山水畫
    山東寧陽縣有兩個古老的地名:「東疏」「西疏」(現西疏併入了東疏鎮)。這兩個地名是怎麼來的?是為了紀念西漢名臣疏廣、疏受叔侄而設的,其背後有一段真實感人的歷史故事。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的《勸學詩》激勵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他的書法豐厚雄渾,雍容正大,法度謹嚴又氣勢磅礴;他為官清廉,正直敢言,凜然赴難,視死如歸,其忠義大節,光風霽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範——大唐書魂顏真卿。
  • 岳陽樓
    《岳陽樓記》就像一個巨大的文學磁場,吸引、感染著接觸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現在想來,如果沒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獨具慧眼地對范仲淹的約請,後人就讀不到這篇繪聲繪色描寫浩渺的洞庭湖變幻無窮的風光、遷客騷人對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後又轉化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浩歎的美文。
  • 民間過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風俗,祈求福祿臨門。在東漢時,「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孝子黃香卻「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從一介貧民轉身為得皇上賞識尊重的賢臣,掌管國家樞機要務。這樣的福分從何而來呢?
評論